潮州观察 | 5个亮点镇(街)晒成绩亮经验
发布时间:2023-09-15 17:32:00 作者:潮州发布 浏览量:980
5个亮点镇(街)晒成绩亮经验
在潮州市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上,5个亮点镇(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视频汇报、PPT展示、现场演讲等形式,晒成绩、亮经验,比出了精气神,也比出了执行力。这些亮点镇(街)都有哪些好思路、好做法?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潮安区庵埠镇
盘活荒地 “粮”“工”齐驱并进
庵埠镇位于潮州市金色韩江发展轴最南端、潮汕揭三市交界黄金地带,拥有“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广东省药包材(复合膜)专业镇”等美誉,是潮安经济的主引擎。近年来,庵埠镇强化党建引领,立足资源优势,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盘活荒地。以郭陇三村和龙坑村为实践探索,走出一条“粮”“工”齐驱并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从“荒草丛生”变“良田千亩”。庵埠镇选准突破口,多措并举破解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难题,让沉睡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截至目前,全镇2332亩荒地全面完成复耕复种。一方面,以党建引领破难题——发挥“两个作用”,按“组、户、人”三级建档,搭建“四人小组”,实行网格包联。通过激发老农民对种田的深厚情感,主动上门做通年轻人思想工作,推动全村262亩碎片化撂荒地集中流转,村集体年收入增加约13万元。另一方面,以作风转变开新局——以打好“干部思想作风转变”战役为契机,把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作为检验作风转变成效和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全面摸清土地底数,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实行集中流转、代耕代种、自耕自种等方式推动复耕复种,全村446亩撂荒地全面完成整治。
科技赋能农业,实现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庵埠镇运用工业大镇发展思路,科技赋能粮食生产,让有限土地释放无限潜力,让工业大镇飘满稻香。一方面,通过农机赋能,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整合郭陇三村及周边5个村耕地资源,连片打造1400亩的潮州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效率比人工提升50多倍,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支撑,解锁“智慧种田”新模式。龙坑村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引进水稻优质品种,采用“稻田鱼”“稻田虾”种养模式,实现增粮增肥、增鱼(虾)增收;实施“稻稻绿肥”轮作,提升耕地质量。通过科技有力支撑,今年夏粮实现大丰收,水稻亩产达530公斤,同比增长20%。
发挥工业优势,实现从“单一支柱”到“双轮驱动”。庵埠镇立足工业大镇、食品强镇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工农融合推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方面,通过龙头带动,工农融合加速跑。积极鼓励本地龙头企业走出去,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全镇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近2万人,效益超50亿元,农户人均年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另一方面,通过集聚发展,转型提质再发力。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开展690亩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第一期“梅林湖片区”100亩已启动,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可集聚食品企业150家,为产业振兴增后劲。
潮安区凤凰镇
以特兴镇 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
凤凰镇是中国著名的乌龙茶之乡、凤凰单丛茶核心产区,茶叶种植面积7万多亩,年产量超1500万斤,一产产值超15亿元。近年来,凤凰镇坚持党建引领,找准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文章”,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品质过硬“放心茶”。凤凰镇通过“领导挂帅,标准制茶”,成立凤凰镇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施凤凰单丛茶品控年“九个一”行动、凤凰单丛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七项行动”,试点打造统一标准、品牌、标识、防伪的标准化体系;通过“古树立法,源头护茶”,积极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完成《凤凰单丛茶古茶树丛谱》首期编制,制订《凤凰镇古茶树保护办法(试行)》;通过“智慧管养,生态种茶”,全域推广“山顶戴帽”“坡穿袈裟”种植模式,投入300万元建设棋盘数字茶园,投入3亿多元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园、6个省级茶叶专业村、12个“一村一品”项目。三年来,全镇茶叶产值比增22%,其中凤西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被评为“潮州市十大富民兴村产业示范村”。
坚持多元发展,打造香飘四海“网红茶”。凤凰镇三年来共举办凤凰单丛茶开采节、“我为茶乡代言人”等7场大型宣传活动。今年借助“国际茶日”契机,成功举办太空茶种栽种仪式、凤凰单丛茶评比会、茶王争霸赛、拍卖会,全面扩大凤凰单丛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建设中茶电商直播基地,推动单丛茶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搭建运营潮州市五山茶叶供应链茶叶代购平台、凤新村助农交易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买卖服务;加快建设凤凰镇茶叶专业交易市场,推动产业由“小散乱”向“大流通”转变。此外,常态化开展茶艺师和制茶师技能培训班,实施储才计划,建设镇级人才驿站。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活力无限“惠民茶”。凤凰镇构建“一核二产三谷四带五板块”发展格局,着力把凤凰打造成全国旅游主要目的地。茶旅赋能,以旅旺茶——建设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凤凰谷,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民宿示范镇。潮安区茶旅生态游精品线路入选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东兴村荣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省级古村落”等荣誉。数字赋能,宜业宜游——谋划实施凤凰山茶旅走廊4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4亿元,如意溪至镇区、乌岽村庄改造、下埔风貌提升、先烈路提升工程初见成效。实施凤凰“数字乡村”示范镇项目,市首个乡村服务站、区首个数字乡村相继落户凤凰镇。文化赋能,活力无限——着力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挖掘畲族非遗文化,做大特色美食文化。争取3200多万元保护开发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等27处红色遗址,培育41名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争取250万元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和体验馆。
饶平县钱东镇
聚焦“三突出” 育强“致富鸡”
走在饶平县钱东镇,处处可闻到盐焗鸡的香味。这里是拥有近10万人口,有着“中国盐焗鸡之乡”“广东省食品专业镇”等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的工业强镇和农业大镇。立足这一优势,钱东镇大手笔做强做活盐焗鸡特色产业,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孵化大产业,必须依靠党建引领和精准服务。为破解用地制约企业发展问题,上浮山村党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落实一线工作方法,及时介入跟进企业在增资扩产中碰到的难题,令无穷公司扩容增产用地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盐焗鸡及配套产业在此落户发展,去年盐焗鸡规上企业产值超15.6亿元,市场销量名列前茅,产品畅销全国。钱东镇还将支部建在盐焗鸡企业上,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效能,打造无穷、好味来等基层党建标兵,通过党员骨干的带头和桥梁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钱东镇十分注重突出主体建设,着力破解传统盐焗鸡工艺低效、品牌效应不强等难题,帮助企业强化内生动力。瞄准一只盐焗鸡做成大产业目标,该镇坚持产业规划先行,联合高校、企业编制《饶平县盐焗鸡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等方案规划,合力擘画产业发展蓝图。通过争取资金,支持企业从传统生产模式走向自动化、现代化。聚焦产业集群发展,该镇规划建设占地约630亩的钱东中潮食品工业园。
聚焦标准化和产学研,是钱东盐焗鸡香飘大江南北的另一个秘诀。该镇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掌握发展主动权,并以无穷公司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建立钱东专业镇实体创新服务平台。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加强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战略合作,助力产业能级提升。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扬帆计划饶平县盐焗鸡产业人才培养示范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建设省级博士站1个,引进博士后3名、博士科研人才1名,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为产业标准化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钱东镇还突出产业融合,以盐焗鸡产业为核心,串联带动养殖业、电商、文旅等产业发展,做活产业发展文章。
为解决盐焗鸡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困境,鼓励引导盐焗鸡企业在本镇及周边地区建设养殖基地。通过“企业+基地”“企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禽类养殖,创造产值超3亿元。上浮山村发挥“中国淘宝村”优势,引导盐焗鸡企业大力发展电商、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形成线上和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仅无穷公司去年电商销售额就超2亿元。下浮山村发挥广东名村优势,利用龟山自然风景资源的有利条件,深入挖掘饮马石井、盐焗鸡典故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谋划文旅产业项目。
饶平县汫洲镇
三产融合 挖掘“蓝海”优势
作为海洋捕捞、养殖、加工、贸易兼具的渔业大镇,饶平县汫洲镇是建设“蓝色海洋经济带”的重要力量。针对品牌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带动效应弱等长期制约水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汫洲镇用好“汫洲大蚝”“活鱼出口”两大抓手,通过在一产塑本土品牌、二产建加工链条、三产拓销售渠道,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的海滨渔乡产业振兴路径。
依托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优势,汫洲跳出省尾国角局限,深度挖掘各类优势,以历史优势增厚“大蚝”品牌底蕴,以地理优势凸显“活鱼”渔乡风味。该镇通过组织开办“大蚝美食节”等活动,推动开蚝、串蚝、养蚝、吃蚝等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引导群众开垦海水、淡水养殖基地3335公顷,年产量3.35万吨。如今,汫洲镇成为全省唯一有活鱼出口供韩、日业务的镇,出口量连年上涨。其中,2021年活鱼出口额达2.05亿元,同比增长361%,占韩国活鱼进口市场份额的75%,渔乡的鲜味逐步名扬海外。
产业体量要实现提档增值,必须强化链条驱动。汫洲镇着力完善养殖、加工、孵化全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水产品向方便食物、高档食品晋位升级。
在深耕上游养殖技术上,汫洲镇通过建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使水产养殖从农业粗放化向工业集约化转变,实现养殖高密度、高产量、高投入、高效益,其中养殖对虾年产量提升近10倍。在丰富中游加工种类上,引导辖区企业制作干、熟、冰、鲜等多类型水产制品,发展出蚝、鱼、虾、鳗鱼、墨鱼5类10多种食品畅销全国,走出水产品因新鲜度影响、难以全面普及的困境。在培育下游衍生产品上,持续做好鱼饭、虾脯、干贝等传统方便食品的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培育出黑米焗鲍鱼、潮味佛跳墙、海鲜披萨等20多款预制菜产品。目前,预制菜产值已达3000万元,为全镇水产品版图填补了重要空白。
产业发展,群众致富。汫洲镇充分发挥产业带富效果,在汫东和汫南社区试点,对全镇就业群体划分为男性劳力、中青年妇女、老年人、知识青年四个类别,安排养殖、批发、加工、零售、电商、直播等岗位,分层分类架设致富通道。近三年,全镇群众存款总额从9.4亿元增长到11.7亿元,每年均增1.15亿元,户均存款超6万元。
该镇还建设3个大型交易市场,开展批发、零售等商贸活动,年交易量超45万吨,销售额60多亿元。如今,汫洲镇已成为粤东乃至闽西南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汫洲姿娘”成为潮汕地区市场海鲜零售的代表。与此同时,建立“1+8”的电商县级创业园和镇级示范站,吸引3000多名青年回乡创业。通过社交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渠道推广本地水产品,每天销售大蚝约5万斤、其它海鲜及干货约1万斤,近3年来年均带动增收2亿多元。
湘桥区意溪镇
“三步走”模式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意溪镇地处潮州市东扩最前沿,镇域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辖24个村和3个社区,人口5.1万,党员1763名,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意溪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村庄面貌“美起来”、龙头企业“带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的“三步走”模式,解决乡村建设不完善、资源挖掘不深入和产业特色不鲜明等突出问题,推动文旅双向融合发展,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文旅要融合,整洁是前提。意溪镇紧扣潮州市“创文创卫”工作部署,全面排查村庄环境卫生问题。紧盯重点、难点和堵点,制定整治方案,把进度安排到每日每周每月,把责任压实到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不仅是党员干部坚持带头,意溪镇还科学划分管理网格,按“保洁员+党员”的组合配置网格员。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党员负责联系村民及监督、维护保洁成效,推动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化。同时,注重发挥群众主动性,鼓励村民通过“随手拍”和“发定位”等途径反映卫生问题,及时反馈到网格员落实整改,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文旅要融合,企业是伙伴。意溪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资金、科研单位技术等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文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坪埔村坚持抓好“头雁”工程,村党组织书记创立裕农养殖合作社,并联合南海水产研究所创新鱼类养殖技术,利用反渗透原理杀灭鱼类寄生虫,培育出肉质鲜美的“净化鱼”。如今,该合作社鱼类养殖每年销量近百万斤。锡美村发挥湘美茶叶有限公司和紫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优势,引进滴灌技术,将全村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至2400多亩,变“千亩拋荒山”为“绿色茶腰带”。同时,锡美村成立湘美茶叶党支部和美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收成季节对茶农茶青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销售,实现产购销一体化,保障农户种植效益。
针对坪埔村和锡美村景点小而精、多而散的情况,意溪镇还按照串珠成链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将零散景点串联成“一日游”精品路线,为文旅融合打造亮丽名片。在坪埔村,田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二队闲间”“坪埔花海”和生态休闲公园等景点被一一串联,开发出以亲子互动、农业研学和农事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模式。锡美村修缮保护“论心堂”、原农会办公址和原赤卫队联络点等红色文化遗址,利用村寨院舍打造“农家乐”项目,以“烹茶品茗,聆听红色故事”为主题,将红色资源与紫莲茶艺展示馆、茶园实践基地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烹茶品茗中接受革命教育,提升旅游档次。
来源:南方日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