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铁路是如何变“大”的?

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铁路是如何变“大”的?

发布时间:2023-09-01 11:36:38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浏览量:331    

京张铁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鹏 李俊萱 作者 孙昊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09年刚通车不久的京张铁路,为了让火车爬上落差极大的崇山峻岭,詹天佑特别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在青龙桥成功爬坡。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段中国铁路的“神转折”还在吗?

京张铁路

杨存信接受北京日报记者专访

京张铁路

“这条铁路应该说修建时面临的困难很多,一个是资金,第二是工期的压力。”青龙桥车站站长杨存信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作了“解密”。

该铁路通过设计人字形线路,缩短了靶岭隧道长度,据专家估算节省了10万两白银。当时这种设计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办法,使工期缩短。同时也是一个绝佳方案,非常具有代表性,见证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这条铁路延伸到今天,是我们中国铁路乃至近代工业遗产发展的一个标志。

詹天佑设计的这段“人”字形铁路上,如今依然车来车往。而詹天佑的塑像矗立在青龙桥车站也整整100年了,这座小站成为老京张线上唯一一座还在工作的车站。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81年底,杨存信从父亲手中接过青龙站的“接力棒”。“小时候父亲就说京张铁路是唯一去西北的一条干线铁路,一天一夜要走32对车,也就是64趟,都从这里来回通过的话,量非常大,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

杨存信说,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京张高铁。2011年左右开始筹备要修建智能京城高铁时,一些20多岁的青年到青龙桥车站参观,听说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不到30岁,“我问你们怎么设计,他说就从您那站底下这么通过。当时我真是有点怀疑。”

据杨存信回忆,修高铁时其实“见不着人”,“他们在底下开凿隧道,我们在上面打扫卫生,能听见打钻声。”他特别提到,京张高铁设计时就考虑了对长城的保护和我们这个百年老站的保护。它距地面最大埋深的地方是102米,我们车站是京张铁路隧道最薄的,才3.8米。也就是‘人’字再加一横成了‘大’字,多震撼!”

京张高铁的从青龙桥站地下穿梭而过,让老京张线原本的人字形路线变成了一个大字,然而这一笔见证了中国的百年腾飞,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

“时隔110年,我们的智能京张高铁与老的京张线又有一个立体交汇,从‘人’字形到‘大’字形,经过几代铁路人努力和奋斗才添上这一横,时速也从35公里到现在的350公里。”杨存信说,成为铁路人是自己一生最难得的经历,也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公里     35     350    
上一篇:掰扯一下——民事执行中限制消费的几个误区 下一篇:国内首例同人作品案宣判:《此间的少年》构成不正当竞争 金庸获赔1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