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治国有“贞观遗风”,为何最后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唐?
发布时间:2023-08-22 15:26:05 作者:史读 浏览量:19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建立大周取代唐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近代学者郭沫若称其治国“有贞观遗风”。然而人生在世多无奈,在主观感情因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还政于李唐,没能避免武周的一世而亡。
主观感情因素
与唐高宗李治的真挚感情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如意娘》是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唐高宗李治的,写出了她凄婉而又执着的相思之情。
诗中的“看朱成碧”可不是说武则天有红绿色盲的症状,而是出自南朝梁代的王僧儒《夜愁示诸宾》中的诗句“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讲她对李治的相思之情达到了心神纷乱、红绿不辨的地步。后面几句更是将她憔悴、恍惚的状态以及对李治毫不掩饰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出来。
后人多推测她作此诗有博取李治的感情、助自己脱出当尼姑的困境等目的,但武则天若是没有相应的人生经历和真情实感,即便文才再高妙绝伦,也难以写出这首令诗仙李白听了都“爽然若失”的情诗。
此外,在丈夫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为他亲笔撰写了充满哀痛的《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及歌颂其功德的述圣纪碑碑文。她在称帝后也未修建帝王陵寝,而是要求死后与李治合葬。
由这些点点滴滴之事看来,武则天与丈夫李治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她而言,李治是丈夫,也是解救她脱离青灯古佛命运的贵人,还是此后最为亲密的政治伙伴。
因此,她对传位旧怨难消的武氏族人、而让李治这位影响自己一生的贵人香火断绝之事,在感情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尤其是在她晚年也常常吟诵《如意娘》的时候。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记载,凤阁侍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道:“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
这里的“天皇”是李治的尊号,武则天为“天后”。
武则天对李侍郎所言的反应是什么?“太后亦以为然。”
她的心里依然还是为李治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与武氏族人的刻骨仇怨
武则天的父亲是李唐开国功臣应国公武士彟,母亲是有隋朝皇室血统的杨氏。有这样的家世,武则天本应度过一段舒适富足、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殊不料,自武士彟死后,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武元爽掌握了家产,与族兄武惟良、武怀运等人对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有失礼不敬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作为杨氏的女儿显然也吃到了不少苦头。走投无路之下,她只得随着母亲背井离乡,一路颠簸迁居长安。
待武则天一飞冲天,成为母仪天下的大唐皇后,她立刻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流放武元庆、武元爽并致二人忧惧而死,设计嫁祸武惟良、武怀运并将他们处斩等等。作为一个在政治上需要武氏亲族支持的皇后,竟能对可以倚靠的助力们狠下毒手,个中缘由除了减少丈夫李治和大唐朝臣的猜忌,也有武则天与武氏族人,尤其是这几位“好大哥”的深仇大恨。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也不难推断武则天小时候受到了他们多么严重的伤害。
等到武则天为帝之后,难免会时常想到当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中的一人继任为帝之后,自己痛恨的两个“好大哥”之一必然会昂然入主宗庙,享受身为先帝的香火和荣耀。而自己这个武周的开国之君,怕是要与故去的唐高宗李治一样,被扔进遗忘的角落,旁观着“好大哥”子子孙孙的祭拜表演。武则天怎么能容忍昔日的仇人身后如此风光呢?
客观条件的影响
宗法、祭祀制度的影响
古代宗法、祭祀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强势如武则天也难以抗拒。皇位继承自古传子不传侄,且历任皇帝皆于太庙祭祀先祖,供奉香火血食。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继位为君后必然会将武元庆或是武元爽作为太庙中的先皇祭祀,而武则天这位跟他们一家颇有仇怨的姑姑就显得地位尴尬、前景不妙了。若是以亲生儿子李显、李旦等为嗣,则武则天至少不失以皇后身份入太庙享受代代祭祀的待遇。以古代人“事死如事生”,对待身后之事极为看重的态度而言,选择让亲生儿子继位显然是更令人心安的选择。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记载,武三思、武承嗣两人谋求储君之位,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为由多次给武则天做思想工作。名臣狄仁杰则一方面搬出唐太宗、唐高宗,另一方面则用“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这一句话,将武则天心中的顾虑直白的讲了出来,进一步令她坚定了想法,召回了儿子庐陵王李显。
民心所向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帝王的统治使大唐日益强盛,国泰民安,为李唐皇室赢得了民心,受到天下人的广泛支持。
武则天自登基以来,打着复李唐神器旗号公然和暗中反对她的人数不胜数,迫使她不得不费尽心力平定各路叛军,并启用周兴、索元礼、来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大肆清除异己。然而民心所向,不是她区区十几年的高压统治就能扭转的。
武则天任用的有能之士如狄仁杰、魏元忠、李昭德、张柬之等人皆是李唐拥趸,其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也为避祸而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嗣。
《资治通鉴》还记载,有一次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讨伐突厥。此前周军一个多月募兵不满千人,等百姓听说太子为元帅后,应募者顿时云集而至,很快便达到五万之数——李唐之得民心,可见一斑。
在群臣、百姓甚至枕边人都是李唐的支持者的时候,武则天也认识到立武氏族人为嗣是逆势而为,风险巨大。
武氏家族“后继无人”
武氏子孙大都文不成武不就,且多有品行不端、人格卑劣之徒,在朝在野都不得人心。
武则天堂弟武懿宗心思阴险、残忍狠毒。他在讨伐契丹叛军的战争中狼狈撤军、尽显怯懦,对待幽州难民却残暴无比、肆意杀戮,在朝廷和民间声名狼藉。
侄子武三思、武承嗣把精力都放在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之上。他们二人身居高位,在治国理政方面却毫无建树,反而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被武则天打下了“承嗣、三思,是何疥癣”的差评。
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被封王拜将,尽享荣华富贵,结果在讨伐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人的战役中漏了底子。他充分展现出了一名纨绔子弟的风范,“轻易无将略”,导致“前军败,举军震恐”,最后靠着突厥人的神助攻才好运过关。著名诗人陈子昂在他麾下屡次请战,不但不被允许,还被他一怒贬职,忧愤之下作出了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无疑也是对他的一种另类的嘲讽。
相较于上述几人,其他武氏子孙就更是无所作为。面对这样一群无才无德的亲戚,武则天不但不放心将政权相托,更不放心自己死后他们的自保能力——忠于李唐皇室者对他们的清洗,一定会非常残酷。所以人到暮年,武则天还不得不想方设法让武家与李家通过联姻等方式交融合流,来保障自己家族的存续。
从主观的感情倾向,以及宗法、祭祀、民心等等客观条件来看,比起强推武家不肖子孙遗祸家族,武则天立亲生儿子为太子、还政于李唐是更佳的选择。她的选择,也为大唐迈向未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