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这些茶馆,我喝到了《梦华录》里的顶级好茶
发布时间:2023-08-16 12:22:58 作者:美宿Meisu 浏览量:30
这部和茶有关的电视剧,也在赵盼儿这位神仙姐姐的带领下,成功掀起了一波宋代美学和宋代茶文化的热度!
斗茶、点茶、茶百戏等一系列跟茶道有关的专业名词也纷纷冲上热搜。一时间,喝茶,似乎成为了这个初夏最为流行的生活方式!
而作为南宋国都的杭州,其实也是宋代美学的集大成者,在杭州的众多寺庙、古街和茶馆里,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宋代文化和宋人雅致的生活美学。
今天,就请和笔者一道,在杭州穿越至宋朝,去品一品茶,赏一赏风雅。
竹屿茶屋
地址:杭州伟业路510号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宋代茶文化有过非常详细的描述,从地产、天时、采撷、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构、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二十个方面,介绍了宋人的饮茶风尚。
其中提到的点茶法,可以说是宋代茶道最有特色和精彩的部分,也是区别于唐代茶道的重要标志。这一饮茶风尚和技法,也在南宋时期传往日本,成就了日本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道。
点茶法与抹茶道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先将团茶捣成茶膏,再放入杯中加水冲拂,再用茶筅搅动茶末。而且和中国点茶法相似的是,日本抹茶道同样讲求击打出来的茶汤的细沫,这也在抹茶中被成为目数,这也成为了日本衡量抹茶品级高低的标准。
在杭州寻常的中式茶馆里,点茶法难得一见。所以这趟风雅之旅的第一站,选择了在杭州能够欣赏到日本版“点茶法”的竹屿茶屋。
竹屿茶屋并未选址在西湖风景区里,而是坐落于杭州的滨江区,整体风格也相当现代,一改传统印象中的日本和室和榻榻米;而是展现了浅色的极简风格。
作为一间现代茶屋,竹屿主要还是售卖中式茶,如东方美人、老白茶、古树黄茶等经典的中式茶都能在竹屿的茶单上见到。
茶叶的售价也是相当亲民,烹茶方式和器具同样极具仪式感,一个陶制小壶,下置小炉,以火煮水,颇有“红泥小火炉”的意境。
当然,来到竹屿最值得尝试的还是平日难得一见的抹茶。和直接冲泡的抹茶不同,在这里将会遵循标准的抹茶道手法,打出一晚带有泡沫的抹茶茶汤,端上桌时还微微冒着热气。
和平时喝到的加糖的抹茶不同的是,这类传统的日式抹茶在入口之时,带有茶类淡淡的苦味,不过随后在口腔中四溢的是涌上来的回甘。
竹屿另外一大特色,非茶点莫属,比如人气很高的日本小吃——日式烤年糕还有颜值很高的蜜桃茶冻。
一时
地址:杭州天竺路13号
然而若是想要真正领略一番中式茶文化之美,还需去杭州茶馆的藏龙卧虎之地——西湖深处找寻。
避过杭州六月午后的炎热,走在灵隐周遭的步行小道天竺路上,从街道两旁的店铺中穿梭而过,行至一座独立的白墙小院前,这就是杭州著名的茶馆——一时。
步入其中,仿佛一瞬间改换天地,同那满是游人与喧嚣的世界隔绝开来。
穿过一个小小的院落,移开木门,恭候多时的茶艺师小姐姐热情地将我迎上二楼。
踩着狭小的木质楼梯,一步一步登上二楼,随着越过那一级级台阶,原本因酷热而有些浮躁的心也跟着平静下来。
“您好,你的座位在这边,这边请。”
来到二楼,才发觉别有洞天。古朴的中式地板和传统的梁木架构,支撑起了整个空间,两侧的窗户也是中式的格栅窗棂,映着窗外浓浓的绿意。
在整个空间正中,可见一幅立式挂轴,其上有着毛笔写就的四个大字:和气致祥。
在笔者看来,品茶最需的是心境,而这处藏于二楼的静谧空间,有着沉静心灵的绝佳氛围。
第一款茶,凤凰单丛。这款于南宋时期发源于广东潮州的乌龙茶,带有极高的清新香气。
尤其放入加热过后的盖碗之内,茶香悠然,每闻一息对于嗅觉而言都是极佳的享受。
“凤凰单丛是个极为讲求冲泡手法的茶叶种类,注水出汤的速度必须要快,否则就会出现苦涩味。”只见茶艺师小姐姐一边介绍,一边往盖碗中注水,然后飞速倒入公道杯,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不见丝毫拖沓。
三指轻捏盖碗,清亮黄色茶汤从仅留的一丝缝隙中直流而下,落入公道杯中;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阵扑鼻的清香,让人心生欢喜。
“如果冲泡得当,这一碗的凤凰单丛足够15次冲泡,在第八泡之后才可以稍微延长焖泡的时间来增加茶味。”茶艺师小姐姐继续介绍着。
经过她的一番解释,我方才明白,原来以前喝自己冲泡的凤凰单丛,喝到的那都是泡废的滋味。
第二款茶,选择的是曾经名头极响的普洱——大渡岗。
而在一时喝到的这款,是99年采摘发酵的普洱,传说1999年也是普洱历史上群星璀璨的一年。
第二款茶的茶具,也随之变换,由白瓷的盖碗换为了紫砂的小壶。
因为其在干仓中熟成了两年,所以经过两遍的洗茶和漫泡之后,才能将仓气去掉;而冲泡出来的99大渡岗带有馥郁的陈年发酵香气,老香非常明显。
细品慢饮,可以感受到清甜和明显的回甘。
一杯又一杯,随着茶汤落肚,一个下午的时光也悄然流逝,初夏的燥热早已消散。
饮茶完毕,待到我走出一时的门外,却仍未回过神来。
韬光茶庵&福泉茶院
地址:杭州灵隐景区
在梦华录第十六集当中,赵盼儿与其他掌柜斗茶时,选用的茶叶是产自杭州的雨前径山茶。
这雨前径山,实则大有来头。因为径山茶,产出于杭州城西北郊的余杭径山,在那里,有一座位于山顶的径山寺。
莫要小看了这径山寺,它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闻它是抹茶正宗,日本的茶道正是由此而来。
同时,径山寺与径山茶也可以说完美诠释了中国茶文化巅峰的”茶禅一味“。
而其实除了径山寺之外,杭州不在少数的寺庙都有饮茶的文化与传统,位于西湖深处北高峰一侧的韬光寺正是其中之一。
韬光寺里藏着一处宝地,名为韬光茶庵,在杭州八大寺庙里以茶点最为出名。一杯清茶、两三块点心,与友人谈天说地,品茶听风,真是快哉。
若是喝茶喝到饥肠辘辘,那么来上一碗韬光寺的素面可谓正好。
和韬光寺相距不远的,还有另外一座绝美的寺庙——永福寺。树影婆娑,黄墙深院,永福寺也是美名远扬,被称为杭州最美寺庙。
而在永福寺,也有一座水平极佳的茶馆——福泉茶院。深藏寺庙之中,当庭院宅门轻轻闭合,唯有茶香和静谧永恒,伴着清茶,还有那浓浓的禅意。
查小文茶客厅
地址:杭州大井巷7号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古朴的传统茶馆、茶室之外,在饮茶之风盛行,又是极具宋代美学的杭州,还藏着一些非常新潮的茶馆。
比如,坐落在杭州最为著名的古街河坊街的查小文茶客厅。
茶馆藏身于大井巷的入口。在众多的白墙老底子建筑中,查小文茶客厅以木质与混凝土混合的结构,呈现出极具现代感的设计。
尤其是建筑外立面的落地玻璃与起伏的立面在凸显现代感的同时,也同周遭的建筑颇为和谐,不显突兀。
待我一路步行,赶至店外时,已是傍晚时分。店内还三三两两地坐着少许的客人。
随着玻璃移门自动移开,步入其中,还是能感到身处一个非常有意境的空间,古朴的气息和茶香交杂着混合着扑面而来。
“您好,您需要点些什么?”一身素雅的店员小姐姐指了指身后的红色纸板,可点的茶都被一一列在其后。
“我们还有冷萃茶,天气热,您要不要试一试?”还沉浸在茶单上的各式茶类的我,被店员小姐姐的声音拉回。
“哦?冷萃茶是什么样?”带着几分好奇,我询问道。
“就是用凤凰单丛制作的一个冷萃的茶叶,还有最后一份哦。”
待到店员小姐姐将冷萃的茶汤从玻璃瓶中倒出,一股带着些许冷意的清香,从瓶中悠悠飘出。
而浅尝一口,冷冽的茶汤的确极为适合夏日饮用,茶的回甘在冷萃的状态下依旧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
以一道冷萃茶开胃,消除掉身心的燥热之后,就可以真正地享受查小文茶客厅的热茶了。
以铁壶煮水,以极为精致的玻璃茶则承装茶叶,再以盖碗冲泡,真的是相当有仪式感了。
更为别出心裁的是,从盖碗中倒出的茶汤,还会被分入一个类似于咖啡冷萃器皿的瓶子中,再倒出到雕有花纹的玻璃小杯中。
这间虽然充满新意的茶馆,却仍旧有着极高品质的茶叶选品,以及比较传统的呈现方式,沉静的空间依旧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品茶。比其他花里胡哨的新式茶饮店,水准和境界都不知道高出多少。
西园茶馆
地址:杭州南山路37号西子宾馆内
杭州风景好的网红茶馆有很多,但是如西园茶馆这般同西湖近乎零距离的茶馆却还真的不多见。
坐落在西子宾馆内的西园茶馆,可以说是真正的一线临湖,与其他众多隔着一条马路或是隔着绿化树从的湖景茶馆相比,西园茶馆的位置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西湖之水真的是触手可及。
点上一壶西湖龙井,在炎热夏日,那清爽利落的滋味仿佛将心头的酷热都消去了几分。
在这西湖边饮西湖龙井,可以说是最为相宜,毕竟好茶配美景。龙井的回甘仿佛从舌尖一直沁润到了心里,而从湖面上吹拂而来的微风,也是让人倍感舒适和惬意。
在西园茶馆,点了茶之后也会搭配有相对应的茶点,就这样一边饮茶一边闲坐,能够喝上一个下午,欣赏那粼粼的波光和西湖美景。如果一直坐到傍晚,也能见到太阳西垂,和西湖一同构成绝美的夕阳画卷。
喝完茶,也能够去距离西子宾馆不远的雷峰塔,在这座始建于北宋而且留下诸多动人传说的塔上,不仅能够纵览西湖的美景,更是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宋代风韵。
而在西子宾馆对面的净慈寺同样值得一去,它不仅出现在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视作名篇中,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的居住之所,还是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
老杭州们对于净寺还有一些特别的情愫和记忆,一定是因为净寺的素烧鹅。净寺的素烧鹅在杭州非常有名,味道也是相当出色。
璞素茶事
地址:杭州阔石板路134号
@RORO落大雨
在西湖深处的众多茶馆中,璞素一定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
茶馆藏在西湖深处的民房,在没有对原本建筑进行大肆改造的情况下,璞素在其中打造出了一个极具艺术风格的茶空间。
一二三层,都是独立的饮茶空间,而且璞素也为每一层都打造了明亮通透的落地窗,在将阳光引入室内的同时,也可以透光窗户欣赏到外面满满的绿意。
@RORO落大雨
点上一壶马头岩水仙,还未品尝,就已经能够闻到锐利的桂皮香,随之而来的是浓郁的兰花香气,真是没有饮茶,却已先“香”“醉“人。
而即便是一口饮尽,茶汤带来的香气,依旧可以在杯底萦绕足足两三分钟之久,不愧是最为顶级的闽北乌龙。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