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这地,为何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城”?

这地,为何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城”?

发布时间:2023-08-07 10:22:51     作者:光明网     浏览量:486    

闽越王城遗址

中新社记者:龙敏

2022年12月,福建武夷山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福建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闽越王城遗址

作为福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田野遗址,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为何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予以阐释。

闽越王城遗址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之一和福建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城村汉城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楼建龙: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距市区41公里;坐落于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这个始建于隋唐的古村落,又名“古粤”,与“古越”有何联系?村名何以带“城”字?让人不解。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城村西南发现一处城墙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址。1959年试掘,共揭露面积864平方米,出土陶铁铜等遗物391件及大量汉代陶瓦片。

出土的器物,与广东、浙江等地汉墓出土的文物特征相似。考古学家最终断定,这是汉代闽越国的一座古城所在地,“古粤”得名并非空穴来风,并定名“城村汉城遗址”。

航拍城村汉城遗址。闽越王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经过60多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城村汉城遗址取得了哪些成果?为何能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楼建龙:自1958年首次考古发现以来,长达60多年的考古工作,使城村汉城遗址的面貌日益清晰。经考古勘探实证的城郭总面积已达14.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的王城面积48万平方米。掩埋于汉代灰烬层下的王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周长2896米、残高4米到8米的城墙绵亘四周,甚至在卫星影像上都清晰可见。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闽越王城遵循战国以来流行的都城建造规制,内城外郭,井然有序。王城四面开东、西、南、北4门及3处水门,除在东城门外的北岗、南岗分立“左祖右社”外,又在城内择高地另立祭坛;王城之内,分处围筑高大宽平的夯土台基,规模不等的宫殿苑囿错落矗立,大小园林池沼有序相接,其气势之盛,无不彰显出当年与大汉天子分庭抗礼的闽越王国的泱泱气象。

王城之实物佐证,还有精致的出土文物及文字。长达2米多的空心砖为全国仅见;曲折有致的地下陶水管、厚重的花纹铺地砖等,是南方城池的特色,更是长时间、有规划营造王城的见证。还有精致的陶器、铁器、青铜鎏金器、玉石器,以及戳印在陶片或熔铸在金属器间的文字等。

闽越国时期,从中原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耕、制陶、纺织、造船、建筑等取得长足进步,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种类齐全,有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及其他日用杂器等共300余件,是福建出土最多、最早的一批铁器。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技术,使耕地扩大、粮食增产,农业成为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产业,传统的山伐渔猎,仍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从城址出土的犁、锄、锸、镰、五齿耙等各种铁制、钢制农具可知,当时闽越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被闽越人接受和掌握。

城址中出土的斧、锛、凿、锯、钉等铁制和钢制手工业工具,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锻铸精良的钢铁兵器,如矛、戟、剑、刀、匕首、矢镞以及防护的铁甲、杀伤力很强的铜弩机等,成为闽越军的基本装备,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上,铜、铁器已普遍使用。城址内外出土的铁器经金相组织分析、检测,可见脱碳钢、炒钢、锻钢以及熟铁等占主要地位,证明闽越国的冶炼技术已达很高水平。

城村汉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内考古发现的唯一有城墙环绕的大型城市遗址,被考古专家称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代表了闽越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遗址作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航拍城村汉城遗址。闽越王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这座闽越王城是怎么建成的?何以一朝沦为废墟?为什么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

楼建龙:历史上有关闽越国及其王城的记载极少,其中最为可靠且全面的,当属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东越列传》,以1256字勾勒出闽越国的社会轮廓和发展轨迹:秦始皇将越王勾践的后代、闽越王无诸废为君长,无诸参加反秦起义;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因无诸“佐汉击楚”功高而复立其为闽越王,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翦灭闽越国,闽越作为异姓诸侯王国,存世92年。

每一个文明的诞生,都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地处东南一隅的闽越国更是如此。考古材料显示,福建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间跨入青铜时代,形成了多个部落联盟,文明社会初步显现。当时的部族文化呈现出普遍繁荣、多样融合的特点,闽江上游的武夷山船棺就是这一时期先民的奇特葬俗,也是中国江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悬棺葬的发源地。

《周礼·夏官》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是关于“七闽”的最早记载,也是中央王权初涉福建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大败越国,“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遗民南徙入闽,沿武夷山、仙霞岭的东南侧谷地次第而进,与当地以印纹硬陶为代表的闽族文化融合,碰撞出拥有先进制造业的闽越文化。

南下越人与“七闽”土著因共处而共生,使福建及周边浙南、赣东北、赣东南及粤东北等地区的闽越文化更显繁荣发展。由考古发现可见,闽越文化遗存主要是遗址、墓群等,在上述地区广泛分布,闽北地区最密集。

历史轮回,在汉代诸王割据与集权统治的纷争中,闽越王城最终于公元前110年被焚毁殆尽。92年的建都史,顷刻间付之一炬。

西方常把湮没的繁华地比作庞贝城。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英国考古学家亨利·克利尔夫妇和罗马文物修复研究中心协调员尤嘎•昭克赖特夫妇,参观考察后称汉城遗址是“中国的庞贝”,“是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城村汉城遗址。闽越王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城村汉城遗址形成的独特而瑰丽的区域文明,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哪些元素?

楼建龙:城村汉城遗址代表的闽越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融共生共发展的生动案例,从中可以看出闽江上游古文化与周边地区古文化在互相借鉴、融合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开创地区文明新阶段的典型模式。

以城村汉城遗址为中心的闽越国,从西汉初期接受分封到最后纳入中央版图,标志着东南地区从此成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闽越灭国后虽退出历史舞台,但闽越后人仍保持着独特的断发纹身、水行山处、习水便舟、稻饭鱼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崇蛇等许多独特的遗风遗俗流传至今。

城村汉城的遗产价值,还突出表现在王城被军事入侵毁灭后,始终没有被后来的城乡开发所波及。随着汉帝国对闽越国等异姓王国的统一,武夷山被完全纳入大一统国家体系,并获得圣山地位,城村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得以延续至今。

闽越王城博物馆。闽越王城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的组成部分,城村汉城遗址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价值?

楼建龙:获批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城村汉城遗址将被打造成一个集考古、研究、展览、研学、休闲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以推动考古研究、遗址保护成果的转化与传播。同时,需要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提高遗址公园吸引力,发挥好遗址公园的科普功能,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懂得它的价值。

现在,城村汉城遗址已形成“遗址+博物馆”的系统展陈结构,展示汉代城址的格局、建筑规模及基本形制,并通过历史溯源、王城建筑、出土文物等,还原闽越国历史和城村汉城遗址的文化风貌。

城村汉城遗址已接待上百万人次的海内外旅游参观者、中小学生、专家学者,具备较强的科研、教育、游憩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呈现极强的示范意义,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执行者与践行地。

受访者简介:

楼建龙,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兼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著有《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将乐良地古村》《福建古驿道》等。

原标题:《楼建龙:城村汉城遗址为何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 东西问》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庞贝城     这地     为何    
上一篇:追随神迹里的15个顶级兵种排名:圣龙依然第一但地位却岌岌可危? 下一篇:一望百年|专访施郁:“爱因斯坦热”是中国人拥抱科学寻求真理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