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改名换姓“淮北路”
发布时间:2023-07-31 16:21:30 作者:汪永生的文史小菜园 浏览量:279
疫情袭来,人心不安,我们日日走惯的马路,又突然“此路不通”F了!
据说王安石有首“酒S财气”诗,云: “无酒不成礼仪,无S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王安石“拗相公”是敢于逆向思维的。
“路断人稀”,让人叹惜!我们防疫抗疫为何不胆子大点来点逆向思维呢?让每条路都早点畅通无阻、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吧!
易中天说,城市是有性别的,北方的城市是男性的,南方的城市是女性的。这样说来,淮北市也是个男性的城市了。城市的马路有没有性别呢?反正淮北有条马路,可以称他“马路一哥”!
淮北市最早的一条马路,建成于1959年,宽度仅有难以置信的3·5米,石渣子路,太瘦弱可怜了!当时名叫“淮北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多次扩建、改造,到1973年,路面宽34·6米,壮硕起来了,成了淮北市马路排行中的“一哥”。1980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30周年,改名为“淮海路”,但市民仍习惯性地称之“一马路”。
“一马路”是淮北市马路的“带头大哥”,1964年初建成的“二马路”就是老二了。先叫“淮河路”,在淮北大挖防空洞的时代,曾改名“备战路”。
淮北市缘煤而建,但相山脚下几千年前建过一座相城,著名学者纪健生先生说,“维今淮北,乃古相城”。于是“备战路”又改名“古城路”,算是对古相城的一个纪念吧。
淮北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发展缓慢。从“二马路”向南一点点地挪,挪了将近20年,89年才建成“三马路”,位置在铁路以北的那个狭小区域,取名“城南路”,后来改名为“惠黎路”,这个名字来自乾隆皇帝为显通寺(相山庙)题写的“惠我南黎”匾额。清人项樟诗云:“南黎子惠承天眷,御墨淋漓焕日华”。该路名同“古城路”一样,彰显了本土的历史意识,提升了文化品格。
淮北三条马路的改名换姓,是应该深度“解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淮北开始了“四路”大建设,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淮北市南北走向的干道目前有六七条。孟山路,原名“遵义路”,那个时代,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城小心不小,豪气吞天下!闸河路北起“马路一哥”淮海路,南至老火车站广场,全长不足500米,名气却挺大的,是因为它一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呢,还是因为路两旁按摩、足疗门店比较多呢?我说不清。
淮北虽小,却有不少东西被尘封,它们也有待“解封”;淮北明天的美好值得期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