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针尖对麦芒:手段强硬的张璁对上无所畏惧的徐阶,这剧情有点意思

针尖对麦芒:手段强硬的张璁对上无所畏惧的徐阶,这剧情有点意思

发布时间:2023-07-25 19:00:14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浏览量:453    

针尖对麦芒

《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19)

上一章:大明无仁君:文官党争频繁,权贵兼并土地,尬吹大明,我做不到

针尖对麦芒

(张璁)

针尖对麦芒

明王朝的土地兼并,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不过现在张璁一出马,这个问题基本上也就不存在了。

地方官员霸占民田,那就撤职查办。

反正我是内阁首辅,我的官儿总比你的官儿要大,我想处理你,我就处理你。

皇亲贵族们霸占民田,也好办,再有权权不过制度,再尊贵贵不过《大明律》,我话说得明白,要么把地还给老百姓,要么拖出来打八十军棍,到时候流放三千里,碍于你毕竟是贵族,路上可以慢慢走。

而至于皇帝规划皇庄,把民田划为私产,这倒不太打紧,以前的皇帝有这个毛病,但新上台的明世宗朱厚熜很显然对敛财并没有什么兴趣。

对皇帝来说,钱是永恒的,只要想花,随时都有,但权力却是流动的,自己必须时刻把握住。

不得不说,年轻的嘉靖皇帝把这一切想得太过简单了。

正是因为他年轻,他才会固执地认为在明王朝,权力要远远大过金钱,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皇帝都会切实的感受到,权力诚可贵,但金钱价更高,因为本质上,权力是为了金钱而服务的。

并且,权力的结构决定了它只是一个概念,而金钱的本质却无时不刻的在提醒人们,没有我,大明活不下去。

大到西北动乱需要钱,东南倭患需要钱,中到皇帝你修宫殿需要钱,小到皇帝吃的每一顿饭,都需要钱。

看来,这个世界,是银子的世界。

当然了,朱厚熜会慢慢懂得这些道理,但不是现在。

除了清查土地之外,张璁同志还盯上了明王朝的科举制度。

因为张璁发现,从嘉靖元年,即朱厚熜刚刚登基,自己刚刚入仕的那一年开始,明朝官场上的气氛就一直不是很好。

(明世宗朱厚熜)

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们削尖了脑袋往内阁钻,三法门的长官们放着手头的工作不干,每天最大的爱好只有一个,那就是看谁不顺眼就弹劾谁。

大礼仪之争的发生,让每一位官员,尤其是京官都很难置身事外,大家纷纷站队,把政治清明的的官场变成了乌烟瘴气的角斗场。

有问题,大大的有问题。

官场的氛围有问题,那么这帮官员们必然也有问题。

官员们有问题,那问题的根源就出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上。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在人才选拔上的一大壮举。

在没有科举之前,录用人才所采取的制度,大都是九品中正制,靠的是家世背景,靠的是门荫入仕,所谓“贵门有高官,寒门无士子”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学得好不如生的好,权贵之家想要当官,条条大路都是捷径,而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做官,兼职比李白诗中的蜀道还要难走。

但科举制度的出现,彻底地打破了这一现状。

科举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有理想,只要你有抱负,你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入仕为官,从寒门子弟做到一国之相的例子在明朝并不少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一种幻想,而是彻彻底底地照进了现实。

不过,即便是科举考试,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正德年间有一位官员,曾经向朝廷上过一封奏疏,张璁深以为然。

《明经世文编》:“兴业者,进取之媒,非致理之路也。其弊也,浮华而无实用。举天下之人才皆误于科举。”

(科举制度)

这位官员认为,明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八股文的文体,实在是有些太过刻板了。

考试的选题,只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而考生作答的内容,也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朝廷让你写什么类型的文章,你就得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朝廷让你用什么样文体,你就得用什么样的文体。

在内容上,要讲究崇古,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有相应的要求,想要自由发挥,或者来点风花雪月,浪漫主义什么的,不好意思,通通都是零分。

取士的制度有问题,取士的流程也有问题。

明王朝科举考试上的弊病和漏洞很多,有托关系的,有走后门,有徇私舞弊的,还有朝令夕改,临时修改规则的。

科举不再像是科举,反而像是考生们比拼人脉和资源的舞台。

建文年间的一场科举考试中,由于状元郎王艮的长相有点磕碜,形象不是很好,朝廷居然在幕后搞暗箱操作,把王艮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调换了成了第二名。

这一波操作,实属魔幻,让人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对张璁来说,有问题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批有问题士大夫,这些有问题的士大夫又成为了有问题的官员。

有问题的官员们则构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大明。

于是,张璁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大明朝堂)

张大人改革的内容很多,细细讲起来,其实是有点无聊的。

并且,我认为这种十分无聊的历史背书应该也没有几个读者愿意看,所以作者十分贴心地把张璁的改革总结成了一条,那就是:

提高科举考试入仕的门槛。

想走后门,不好意思,此路不通。

想拉关系,不好意思,你的关系还不够硬。

想徇私舞弊?流放三千里的旅游名额还差几个,要不要我给你留一张票?

当然了,这种从严科考的方式也会受到同僚的非议。

《玉堂丛语》:“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

有人认为,张璁这儿也要求严格,那儿也要求严格,纯属是因为他这个人在性格上就爱吹毛求疵,所以纯属没事找事儿,他搞这么多有的没的,根本一点意义也没有。

听到这样的非议,每天熬夜加班的张璁终于明白了当年老对手杨一清的感受。

在大明,在京师紫禁城,当首辅就是一个众矢之的的活计。

你做的好,有人骂你,你做的不好,人家更要骂你。

你做错了,有你骂你,你做对了,不好意思,该骂还是要骂你。

(杨一清)

时至今日,张璁才明白,做首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因为做首辅的前提,仍然是你会不会在大明官场里做人。

手段强硬的张璁很显然不太会做人,至少不会圆滑地做人,但他会做事是肯定的。

得罪人是难免的,如果要做首辅,如果要搞改革,那么他就必须使用权力来改变一些现状,而这样的行为,在无形之间会强迫满朝的文武大臣服用他的指挥和调度。

如果谁都不得罪,那么他这个首辅就干不好。

怕得罪人,那你就该老老实实的当员工,而不是做领导。

不过,张璁的强硬,有时候也并非都是因为他的工作,他本人的性格也一贯是如此。

这个人的脾气,还真就是有点冲。

在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松江府华亭县,一个叫做徐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探花,也就是全国第三,由此步入大明官场,成为了一名翰林编修。

编修,官职在正七品,主要负责在朝廷里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徐阶在朝廷里干了三四年后,张璁已经击败了一众竞争对手,进入内阁,成为了深受皇帝宠信的内阁大学士(当时还没升首辅)。

(徐阶)

张大人突发奇想,有一天在早朝时讨论要降低朝廷祭祀孔子的标准。

祭祀孔子,尊崇儒家,这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基本操作了。

无论是在帝王,在百官,还是在老百姓的眼中,孔子的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

尊孔,有利于文化教育,有利于官场氛围,更有利于教化万民,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时不时都要搞一些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而开办这个活动的排场,也一直是很大的。

排场摆的大,经费和开支当然也就随之提高。

在大家眼里,这是常规流程,是必须要花的钱,但在张璁眼里,却是纯属浪费。

于是,张璁提出了要降低祭祀孔子的规模,节约祭孔活动的支出的想法。

他的想法一提出,很快得到了一众大臣的沉默。

沉默,不说话,不表态,那就是一种变相的支持。

大家都明白,眼下正是张璁的事业上升期,他在内阁里权力极大,又深得皇帝宠信,他要整改就整改,他要降低就降低呗。

孔夫子都没意见,我们何必去跟他较那个劲呢?

唯有这个入仕不久,身份低微的徐阶丝毫不考虑当前形势,立刻予以反对。

内阁大学士要开源节流,这是好事,但你不能光节流不开源。

这也省钱,那也省钱,朝廷的牌面一点也不讲,今天取消这个,明天取消那个,你张璁说话倒是一言九鼎,张嘴就来,你又不是皇帝,你搞什么一言堂,你凭什么这么独裁?

可以说,年轻的徐阶是勇敢的,比他未来悠长的仕途生涯中的任何一天都要勇敢。

但他不知道,其实那些沉默不语的大臣每一个都要比他勇敢,有些甚至能比他勇敢好几倍,但他们仍然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们明白,在这里,在此时此刻,光勇敢,是没有用的。

下一章:名臣的落寞:想要和光同尘,但却在黑白世界中不停地变换交错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针尖对麦芒     无所畏惧     徐阶    
上一篇:红烧大黄魚的做法 下一篇:每日一景 | 来抚仙湖,追一场绝美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