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说:“名声藉甚”与“声名狼藉”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12 作者:谈艺录 浏览量:875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94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1、芟。读sh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刈草也。”就是除草,割草的意思。比如《诗经.周颂.载芟》里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毛传》说:“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载芟》两句的意思就是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耕松土壤。除草、割草是芟的本义。
本义之外,芟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削除,除去。比如《文心雕龙.镕裁》里有:“芟繁剪秽,弛于负担。”说写文章时应当删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的内容,使文章负担减轻,避免冗长累赘。(2)大镰刀。《国语.齐语》里有:“耒、耜、耞、芟”韦昭作注说:“芟,大镰,所以芟草也。这是四种并列的农具。其中的芟是割草的大镰刀。这是由工具的功能引申出来的工具名称。芟的样子如图:
(3)也称呼用于防汛护堤而砍下的芦荻。《宋史.河渠志》里有捆扎防汛护堤堵口的器材“埽”的方法:“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地,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埽,其实就是防汛器材,以用树枝、芦荻、秫秸、石头、土组成,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混凝土”结构,芟,只是其中的一种材料。你看,古人多聪明。埽这种防汛器材近代还有使用,如图:
芟的小篆写法如图:
2、荐。读jiàn。这个字是现代汉语高频常用字,它的繁体是“薦”。但在《说文解字》中,薦与荐是两个不同的字,薦在540部的廌部,不在艸部。现代汉语里常用的“推荐”的字义,在古汉语里用“薦”,不用“荐”。薦字,我们到廌部再专讲,今天只说荐。
荐在《说文解字》中给的解释是:“薦席也。”本义就是草席,段玉载的《说文解字注》辨析薦与荐说:“薦见《廌部》,艸也,不云‘艸席’云‘薦席者,取音近也。席,各本作蓆,薦席为承藉,与所藉者为二“王筠在《说文句读》里把薦、荐二字合并解释:“薦、荐皆为席下之艸。”比如草荐、稿荐等用法。所以,除了草席的本义外,荐,也指席子下面的垫草。这跟段玉裁的说法不甚统一。
本义之外,荐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牧草。比如《左传.襄公四年》里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孔颖达作疏说:“服虔云:‘荐,草也’。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无常处。”戎狄这些民族,只在有牧草的地方居住,他们重视财物而轻视乡土。
(2)副词。表示频度,相当于“一再”,“屡次”。比如《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国再一次遇到饥荒 ,(晋惠公)派使臣到秦国借粮。这里的荐,就是再次的意思。(3)聚。意出《集韵.惃韵》:“荐,聚也。”(4)也有通薦的用法,《正字通.艸部》里说:“荐,同薦。”上面说了,现在“荐”是“薦”的简化字。此义到薦字时再说。
荐的小篆写法如图:
3、藉。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音jiè。给的解释是:“祭藉也。一曰:艸不编,狼藉。”注意,当读这个音时,不包括后面的“一曰,艸不编,狼藉”的含义,那个意义,读第二个音。
作“祭藉也”讲,就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物品的垫物。《周礼.地官.乡师》有“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郑玄作注说“郑大夫读蒩为藉,谓祭前藉也。《易》曰:‘藉用白茅,无咎’……此所以承祭,既祭,盖束之而去之。”就是铺在祭物下的垫子。易经说用白茅,没有开始时,就用它作垫。这是藉读这个音时的本义。
本义而外,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铺垫。显然这是名词动用的引申义。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往往死者相藉也。”来来往往(因为捕蛇而)死掉的,尸体一个垫着一个(或说一个压着一个);(2)践踏;欺凌。比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现在我还活着,人们就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人们还不把他当作鱼肉了一样任意欺凌。司马贞《史记索隐》:“晋灼云:‘藉,蹈也。以言蹂躏之。’”
(3)坐卧在某物上。比如《汉书.佞幸传.董贤》:“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董贤经常与汉哀帝共同起居,有一次哀帝醒来,见董贤还睡着,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哀帝将衣袖割断,悄悄出去。颜师古对藉的解释是:“藉谓身卧其上也。”(4)凭借,依靠。也作“借”。《左传.宣公十二年》里“敢藉君灵,以济楚师。”杜预作注说:“藉犹假借也。”凭借或依靠的意思。
(5)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比如《史记.陈涉世家》里有:“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延误了日期按照法律是要被斩首的。假使运气好没有被斩首,依旧去做戍守的苦差,因戍守而死的十成里面也要占去六七成。藉,就是假使的意思。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jí。《说文解字》中的“一曰,艸不编,狼藉”读这个音。本义指杂乱;盛多。比如《史记.酈生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这是成语名声藉甚的出处,比喻名声极大,要注意“名声藉甚”与“声名狼藉”(出自《史记.蒙恬列传》,比喻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的区别。
这个音的本义就是杂乱,盛多。本义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古代的一种田制。借民力耕公田,就叫藉。就是所谓的劳役地租。《礼记.王制》里有:“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作注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为公田服役的民众,不用再交租,以劳力充抵地租。
(2)进贡,奉献。《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五。”范甯作注说:“藉谓贡献。”(3)用绳缚。就是系。比如《庄子.应帝王》“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虎与豹因为花纹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田同畋),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捕物迅猛而招致绳索的拘缚。这里的藉,就是拘缚,捆绑的意思。(4)顾。比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有“把那弓箭解,刀斧撇,旌旗鞍马都不藉。”形容贼兵们逃跑时什么都不顾的样子。
此外,藉也偶有通籍的用法,指登记。不再举例。再有,藉还是个姓,比如《左传》里有一位晋大夫叫藉谈。
藉的小篆写法如图:
4、蒩。这个字有三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zū。给的解释是:“茅藉也。从艸租聲。《禮》曰:‘封諸侯以土,蒩以白茅。’”就是草席,前面说《周礼》里有: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贾公彦作《周礼义疏》说:“乡师得茅束而切之,长五寸,立之祭前以藉祭,故云茅蒩也。”把茅束切成长五寸,立在蒩上,用于祭奠的仪式,所以叫茅蒩,蒩是下面垫的草席。
另外蒩还指蕺菜。蕺菜又叫折耳根(《名医别录》)、鱼腥草(《本草纲目》)、狗贴耳、侧耳根等,腥臭草本植物,有异味。可入药,入药后有清热、解毒、利水的疗效。样子如图: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jù。通菹。这是我们前面课程讲过的字。指多草的泽地的义项。如需详细了解,可以回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有:“蒩,假借为菹”。
(三)这个字的第三个读音读作jí。同本课前面讲的“藉”的第二种读音的意思。即杂乱,盛多。《集韵.祃韵》里有“藉,艸不编,狼藉,或作蒩。”
蒩的小篆写法如图:
5、蕝。读jué。《广韵》里还有一个读音,即子芮切(zùi),但现在基本已不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朝會束茅表位曰蕝。从艸絕聲。《春秋國語》曰:‘致茅蕝,表坐。’”就是束茅以表位次。比如苏东坡的《八阵碛》:“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查慎行作注说:“谓八阵碛以石表位,如茅蕝也。”这是蕝的本义。
本义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标志。比如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有:“揭旗树蕝,十有六戍”即用此意。(2)水草名。见《谢灵运传》“水草则萍藻蕰菼,雚蒲芹荪,蒹菰蘋蘩,蕝荇菱莲。”无法考证究竟是什么草,只能存疑。(3)一种捕鱼的用具。见陆龟蒙《和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三泖淙波鱼蕝动,王茸香草雉媒娇”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器具,没有找到具体资料。也暂存疑。(4)指古代行泥路的用具。《尺子》里有:“泥行乘蕝。”究竟是什么用具,也没查到,也只能存疑。你看,古代汉语里的很多字义,到现在已经不用了,一个字里有三个义项,都已无据可查。
此外,蕝还有小的意思。《六书正伪.屑韵》里有:“蕝,小也。”比如我们看虞世南的《笔髓论》里有“其锋员毫蕝,按转易也。”
蕝的小篆写法如图:
6、茨。读c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以茅葦蓋屋。”。这是茨的本义,就是用茅苇盖屋。《书.梓材》里说:“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孙星衍作相亲说:“言如作室家,既勤力为墙,当思涂塞孔穴,又盖之以茅苇也。”这是修建房子的要素分解,在古代,茅苇建屋是重要的建屋材料。
茨的本义是一种动作,本义之外,(1)作名词用,又单指茅草盖的屋顶,比如《诗经.小雅.甫田》里有:“曾孙之稼,如茨如梁”郑玄作笺说:“茨,屋盖也。”这是首祈年乐歌,“曾孙”是周王的自称。我的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高如屋顶和桥梁。(2)蒺藜。蒺藜科。一年生草本,茎平卧,有毛,果皮有尖刺,种子入药。之前介绍过这种植物(64课)。如图:
《尔雅.释草》里有:“茨,蒺藜。”(3)堆积;聚。意出《广雅.释诂》“茨,积也。”(4)通“餈”。米饼。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有:“茨,假借为餈。”就是我们现在时常说的糍粑,样子如图:
此外,茨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茨的小篆写法如图:
今天顺带回答一位朋友的问题,常用的汉字有多少?这个问题在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里有提到过:从商代到现代,一般使用的汉字的数量似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很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左右徘徊。在这三千多年里,新字在不断产生,但是旧字也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了解《说文解字》的知识仍然是极有价值的。开始这套课程已详细说过:汉字几乎串联起了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线索。即便再多人说我们是孔乙己,这套课程仍会继续下去。
(【说文解字】之9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