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由何人所修|三镇古今
发布时间:2023-07-13 22:41:08 作者:长江日报 浏览量:123
《儒林外史》描述了武昌的一座寺庙,叫龙华寺:“乃是个极大丛林,……寺里居中一座‘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此外观音殿、罗汉堂、斋堂、客堂、禅堂、僧房,曲曲湾湾,已经不在少处。另外还有精室,专备接待女客。”不仅讲了规模,又写了社会影响:因为龙华寺是武昌名胜所在,所以“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
今天位于蛇山南麓的龙华寺,前身就是《儒林外史》中的武昌名寺龙华寺。它的创建者就值得一说。这一点龙华寺所藏明代古碑《重修龙华寺殿廊记》中有明确记载:
浮屠设像教以尊佛,而佛僧藉于居此,土木之工所由兴也。故舍财之主,募缘之僧,相续为之经营。然后厥功成斯寺之制:佛殿五,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各三,钟楼一,东西廊舍四十有八,总二百六十四楹。……始于成化十三年,钦差镇守湖广、司设监太监王大本新创。继之者:御马监太监刘邦咏,弘治十三年春为之重修。助之者……承刘太监令也,工完于弘治十五年冬。巍然焕然……
弘治十五年壬戌十一月十五日立石,德安孙伯乐镌石。
《重修龙华寺殿廊记》能辨识的碑文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很大。正是从碑中,我们得知龙华寺建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是宫中管理卤簿、仪仗等事宜的太监王大本首建的。二十多年后,宫中的御马监、实为明廷“内管家”的刘邦咏,主持扩建龙华寺,经过两年多的扩建,至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一座佛殿巍峨、宝相庄严的佛寺便完工。至此,香火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丛林。
细读碑文,可知从王大本到刘邦咏,明朝宫中的太监们对龙华寺的关注从未间断。虽然碑文和某些文章中记载的龙华寺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的时间点有出入,但碑文却清楚地回答了刘邦咏之所以能大规模地扩建寺庙,无疑是有朝廷财力支持这一结果。也正是朝廷的大背景,才使武昌城的“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从成化十三年至弘治十五年,不过25年的时光,龙华寺就成为“巍然焕然”的大丛林,占地达到6000多平方米,这是普通寺院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中,龙华寺的面积依然不小。
1958年,武汉市宗教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按照既要照顾僧尼宗教生活的需要,又便于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管理的原则,武昌佛教界决定,把武昌区域内大小庙宇的僧尼集中到宝通寺、莲溪寺、龙华寺、九峰寺和卓刀泉寺5座寺庙中。龙华寺接受了来自武昌72座小庙的172位比丘尼,原龙华寺大和尚遂离开寺院,龙华寺从此成为比丘尼寺院。比丘尼们白天在外从事生产,晚上回寺院过宗教生活。后来,比丘尼们被遣散,寺院房舍、土地挪为他用,寺内珍藏的大批历史文物,如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三尊铁佛,自然形成的神龙护墙以及古碑石刻、兔儿石、猫儿石等均散失。
1978年以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龙华寺收回了2000多平方米的房产和土地,重回寺院的比丘尼有一百余人。遗憾的是,那些珍贵的文物不知所终,仅存两块石碑,除上述我们引用的一块之外,另一块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无法识读。
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龙华寺被推平,原址上兴建起一座龙华大厦。1996年,在蛇山南坡重建的龙华寺完工,但面积缩小了很多。2008年初,制订武昌“两轴五片筑名城”的规划时,为修复自然山体、恢复山林植被,曾经有人提议,把龙华寺迁往九峰山。2009年冬,程涛平和我、刘谦定三人专程来到龙华寺考察,我们一致认为,龙华古寺应该留在原址,不能迁移。2011年,武汉市重新对龙华寺进行了扩建。
(作者为董玉梅,湖北武汉人,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
【编辑:郑晓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