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陈桥兵变”到底是赵匡胤策划的还是被迫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到底是赵匡胤策划的还是被迫黄袍加身?

发布时间:2023-06-26 14:59:26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609    

陈桥兵变

1059年前的今天(公元960年2月3日)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诞生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宋朝,从而也演绎出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对于“陈桥兵变”后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是,兵变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二是,赵匡胤是被手下官兵和亲信胁迫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让我们看看这两种观点各自的分析和论据。

陈桥兵变

赵匡胤画像

陈桥兵变

近代不少史学家认为,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他蓄谋已久主动策划的兵变。论据如下,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 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等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而醉酒醒来被迫“黄袍加身”只不过是在演戏罢了。但对于上述猜测史书上均找不到任何记载。

无论史书记载,还是后世人研究,不少人都认为赵匡胤是被迫黄袍加身。

其论据是,赵匡胤为人敦厚,且受后周世代厚恩,与周世宗柴荣是拜把子兄弟,不可能背叛柴荣。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说赵匡胤与柴荣是布衣之交,两人曾结为异性兄弟。柴荣后成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他一直提携赵匡胤。关于两人是否结拜,目前还没有史料证明,不过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好,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在柴荣的提携下,赵匡胤从一个普通中级军官,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将领。

柴荣临死前,担心驸马张永德意图不轨,特意提拔赵匡胤做都点检,执掌后周禁军,可见柴荣对赵匡胤是非常放心的。因此,厚道的赵匡胤不会主动叛变,更不会趁人之危落井下石。

对于陈桥兵变,当时是状况应该是这样的:为了抵御辽军的南进,后周大军出发走了半天,到了陈桥驿就停了下来。各级军官无不扎堆讨论后周面临的重大危机。赵匡胤的心腹李处耘就嚷嚷:“如今皇上是个小孩,根本不懂得打战的艰辛。我辈在阵前拼死效命,有谁会知道?”那个时代大家当兵,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一听李处耘说得在理,都侧耳倾听。可是,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李处耘说:“都点检大人勇冠三军威震天下,又体恤士卒爱兵如子,最是能够了解我们的苦楚。不如我们先拥立都点检大人为天下,然后再出兵北征,不知大家以为如何?”当时赵匡胤是天下最精锐部队禁军的最高将领,从上到下各级军官,多是赵匡胤的心腹。追随赵匡胤,拥戴赵匡胤,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大家纷纷表态铁了心追随赵大人。李处耘就带着大家去找掌书记(秘书)赵普商议对策。”

赵匡胤坚定地告诉众将领,一心效忠后周,绝不会自立。大家一听,傻了,只得讪讪地退了出去。李处耘一看大家立场这么不坚定,就说:“刚才我们已经表态拥立点检为天子,此刻就算是我们放弃。若是这件事情被小皇帝知道了,我们各个一样得抄家灭族。唯一的办法就是生米煮成熟饭。就算点检大人不愿意,我们也要逼着他当皇帝!”大家想想也对,只得一起再去找赵普。

赵普看到大家一再恳求,终于松口,表态愿意去劝说点检大人,但是希望大家要绝对遵循新天子的诏命。赵普就分兵派将,让谁谁去联络京城将领,谁谁负责监管京城各官衙,谁谁把守皇城,谁谁保护赵家的家眷……一直忙活到天亮。

赵匡胤这个晚上在干嘛呢?他黄昏时分喝了点酒,一个晚上都在呼呼大睡。

早上刚起来,赵普就带着大家拥入大帐,把赵匡胤扶到议事厅。赵普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带头向赵匡胤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万岁。史料的记载是赵匡胤明确拒绝。然而看到将校们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他又犯了难。

如果答应称帝,自己就是对后周不忠,此事必成为终生污点。如果坚决不当并以死自证清白,那么这群将士为保命更是得杀回开封,后周非但不能继续北征还将陷入内乱。眼见有人已经拔刀,赵匡胤不得已才开口表示,众人贪图富贵才拥立他为帝,这事他认了,但接下来必须听他的命令。众人齐声答应。

赵匡胤深情地说:“少帝和太后,都是我等北面侍奉的主上;公卿大夫,都是我的同僚。这些人你们千万不可加害。近代帝王攻打都城时,经常下令士兵劫掠屠杀,尔等切不可如此。事情成功,我自然会重重赏赐;如果胆敢违背我的命令,我当杀尽尔等全家。”众将听了,凛然畏惧。起事部队军容严整从仁和门进入京城。从起事,到赵匡胤称帝,前后不过一天。部队秋毫无犯,当天集市上还在正常做生意。

根据推演,我们不难发现,在7岁孩童登基为帝的情况下,出征将士为谋求私利产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历代兵变的规律。其次,赵匡胤素以仁厚闻名,如果他是主谋并参与策划,为何不事先派人保护家属,反倒是赵普连夜派人赶回京城?再者,这一过程也充分符合赵普的为人,既忠诚又渴望主公成就大事。最后,正因为“陈桥兵变”是众将士谋划的自发事件,因此历代史家穷极一生也无法搜寻到与赵匡胤主谋此事有关的史料证据。

倘若此推演成立,那么赵匡胤不仅是忠于后周、被迫无奈登基的,而且还在此事件中力挽狂澜,于瞬息间完成了救国保民的壮举。

史学大家欧阳修不禁慨叹,太祖皇帝仁德,军纪严明,爱惜百姓,百年无一。

总之,无论是主动策划也好,被迫黄袍加身也罢,“陈桥事变”都以比不血刃的方式实现了朝代的更替,确实也是一个壮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历史网、百科网,图片来自网络)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黄袍加身     陈桥     赵匡胤    
上一篇:果断收藏!翡翠保养清洗的十大要点 下一篇:时评:助力“两新组织” 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