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毛姆的小说《风筝》:一场关于自由和束缚的思考

毛姆的小说《风筝》:一场关于自由和束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6 03:54:24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87    

风筝的意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去,两者皆可抛。

自古以来,“自由”这两个字似乎出现在很多的诗歌以及很多的典籍中,这无不诉说的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以及追求。

风筝的意思

与自由两个字相反的便是束缚,人们一方面表达着对自由的向往,又一方面倾诉着对束缚的痛恨。

风筝的意思

但是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它们之间的态度,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显而易见的吗?

在短篇小说《风筝》中,毛姆同样通过一个曲折的故事,巧妙地表达自己对于自由以及束缚的思考。


赫伯特自小便在母亲桑伯里太太的精心教育下成长的。这种精心教育,大到学习成长,小到坐姿说话,每一点都被桑伯里太太精心安排好了。赫伯特也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之下成为一个聪明而且有教养的人。

在赫伯特7岁的时候,桑伯里太太送给了他一只风筝。从此赫伯特就爱上了风筝,而且玩风筝技巧越来越高。

赫伯特22岁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叫做贝蒂的女子。但是桑伯里太太不同意。母子大吵一架后,赫伯特搬了出去,自己结了婚。


结婚之后的赫伯特渐渐发现妻子贝蒂不同意他去放风筝,认为这很幼稚,而且还嘲笑他,束缚着他的自由。

但是桑伯里太太和先生定制了一个非常大的箱式风筝,这吸引了赫伯特。最终夫妻两人大吵一架,赫伯特搬到了父母那里去住。妻子贝蒂对此十分痛恨,最后毁了赫伯特的风筝。这让赫伯特瞬间就疯狂了,他决定抛弃妻子也不给她抚养的费用,法官因此决定要将他送进监狱。

这篇小说表面上写的是由风筝而引起的惨案。但其实还包含着深意。很多朋友愿意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认为这是由于教育失败而引起的悲剧。


对于这种解读方式我很同意,我的解读中也将会涉及到这一方面。但是我更倾向于从自由和束缚来解读毛姆的这篇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赫伯特,在他22岁以后有了独立生活能力以后,似乎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自由。

赫伯特好不容易桑伯里太太得允许能够出去看电影,但是他在看电影的时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也正是这一场爱情,使得他第一次踏上追寻自由的脚步。

母亲桑伯里太太并不喜欢贝蒂,因此赫伯特在这场追寻自由的道路上遇到了阻碍,但是这自由的诱惑力实在太强大了。所以赫伯特冲撞了他从来没有,也从来不敢冲撞的母亲。母子大吵一架之后,赫伯特毅然决然和贝蒂在一起。他获得了自由,是的。但仅仅是表面上获得了自由。

在结过婚之后,贝蒂对于赫伯特喜欢放风筝这一爱好,表示鄙视,而且很不同意。但是赫伯特仍然心里很向往。从一开始偷偷摸摸的,到最后由于桑伯里太太和先生做了一个很大的箱式风筝,矛盾也随之激化到了巅峰。夫妻两人大吵一架,赫伯特自由的想法就再也克制不住,他再次向自己的自由迈出了脚步,而且似乎又取得了胜利。

可是他真的取得了胜利,追求到了自由吗?并没有,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被束缚着。

其实毛姆的这一篇《风筝》表面上指的是赫伯特喜欢放飞的风筝,其实指的就是主人公赫伯特自己。
赫伯特自小就被母亲桑伯里太太规范好了一言一行。

当他询问她这么做的原因时,她说:“这个你不用管。就得这么做才对。

——《风筝》

桑伯里太太对赫伯特的控制就如同风筝的一根线,而主人公赫伯特就是那一只风筝。


赫伯特虽然被母亲牢牢的控制在手里,但他终究像一只风筝一样,想要在蓝天飞翔,因此他的心里有着渴望自由的想法。而贝蒂的出现,便使得这种想法疯狂地生长着,最终使得赫伯特做出了第一次追求自由的行动。

这场行动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不愉快,但最终他摆脱了母亲桑伯里太太的控制。紧紧拉着他的那根风筝线,也与他这只风筝失去了联系。


可是他的自由真的到来了吗?并没有,或许可以用“刚逃狼窝,又入虎穴”来形容他的经历。他的妻子贝蒂也是一个控制欲十分强大的女人。

原文中毛姆写道:

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她一定能驯服他,让他服服帖帖的。

——《风筝》

贝蒂眼中的婚姻似乎根本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驯服。因此赫伯特这只风筝刚刚挣脱了一根风筝线,随后又被另一根风筝线所束缚。

不甘心一直被这样束缚的赫伯特,再次挣脱了妻子的这根风筝线,奔向他自认为的自由,可是只不过,又奔向了另一个束缚罢了。


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赫伯特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自由,但却始终没有摆脱束缚,牢牢地被他人束缚着。

原因有很多,既有母亲桑伯里太太的原因,也有妻子贝蒂的原因。但是这两人的原因十分显而易见,就是她们的控制欲太过强大,因此我想说的是主人公赫伯特自身的原因。

他一直在追寻着自由,可却始终被束缚着。在他自身上的原因就是,他从未放下过。

当主人公赫伯特和妻子吵架回到家之后,毛姆是这样描写的:

他觉得每天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舒服,事实上他已经产生了一种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家的感觉,他就像只小狗一样,安安稳稳地待在那个为它特制的舒适篮筐里。

——《风筝》

毛姆看似花费很多的笔墨来写放风筝对于赫伯特的吸引力。但同样也花费很多的笔墨来偷偷插入一些细节。比如上面的例子。这些细节写出了赫伯特对于家里的向往和习惯。


这就表明,赫伯特表面上是受到放风筝的吸引而离开妻子,但实际上又在方方面面受到以前家的氛围的影响。如此说来,他从未放下过以前家里的氛围,那种令他从身体到灵魂都感到十分舒适的氛围。

因此这种看似是外界因素带来的束缚,也还有着自身心理上的原因。

其实这一种看似在追寻自由,但实际上由于自身放不下,内心早已被束缚的情况并不稀少。陶渊明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常常被他诗句中的自由,悠闲所打动。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曾经何尝不是有满腔的抱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奈何朝廷腐败,因此他选择了归隐田园。可是他真的获取了自由吗?

不,他的心灵仍然被束缚着,他笔下的《桃花源记》等都在诉说着他对一个美好世界的向往。这说明他仍然没有放下现实世界中的朝廷腐败,对此仍然存在心结。

小说中的赫伯特对于放风筝这一件事情自始至终呈现一种十分痴迷的状态。毛姆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个解释:

当他看着风筝扶摇直上、飞上高空的时候,他体验到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权力感。

——《风筝》

这种感觉难道不就是自由的感觉吗?想想也是。赫伯特从小被他的母亲桑伯里太太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当他第一次看到别人放风筝风筝,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翔时。他便认为这是一种自由,或许飞翔在人们的意识中常常会和自由联系在一起吧!


而赫伯特自己没有办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自由,因此风筝就成了他自由的寄托。这倒是颇有一点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赫伯特在放风筝的时候,一定把自己想象成风筝过。通过这种方法,他获得了自己的自由。

因此,当妻子贝蒂想要剥夺他曾经的自由寄托时,妻子带来的束缚和风筝所代表的自由,在他的心中立见高下,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抛弃妻子。

也正是因为风筝在他心目中是自由的象征,当妻子毁了他的风筝时,他才觉得无法原谅妻子。

由此可见,赫伯特虽然被两个控制欲十分强的女人一直束缚着,也被自己身上对于家里的氛围习惯舒服着,但是他为这些束缚所带来的压力找到了一个释放口。就是他亲手释放的风筝,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充当着赫伯特压力的释放口,也代替着他实现了自由。


海伦·凯勒,年幼之时便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束缚是多么可怕,看不见,也听不见。与世界几乎失去了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但是这样肉体上的束缚并没有击垮她,经历痛苦与习惯之后,她将这样的束缚视若无物。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事物能够束缚她了。她的心灵更是走向了另一个层次的自由。学习,她没有丢弃分毫;对于世界的热爱,她也丝毫不减。

赫伯特和海伦凯勒都是在束缚之中找到了自己的自由。只不过一个是将自由寄之他物,一个是获取真正的自由。

刘瑜有一句话放在这里很适用:

“试图享受自由的人必须承受肩负自由的疲惫。”

由此看来,自由也不是人人都能追寻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与我们之前习惯了的束缚相比,我们就更偏向于选择之前的习惯了的束缚。

突然觉得有一些讽刺,我们习惯了的束缚竟然是自己的舒适圈,而那被称作自由的,却难以靠近。

在第一条中,我们简单论述了家的氛围对于赫伯特的吸引力。但其实这种吸引力不就是赫伯特自己习惯了被束缚吗?

长达22年,他被自己的母亲束缚着,被她规范着一举一动。曾经他也反抗过,询问过这样被束缚的缘由,可是最终被敷衍了事。最后他习惯了这样的束缚,虽然他的心里仍然有着自由的想法。


当他为了爱情走向自由搬出去住后,不久便让他感觉到追求自由的疲惫感。这时让他已经感到骄傲,习惯了的束缚,反而用着舒适的感觉召唤着他。

最终,在这种舒适感的召唤之下,他重新回到了束缚的怀抱。

“他妈妈提供给他的食物,都是他一直习惯了的而且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

——《风筝》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被束缚久了,他就会习惯束缚,从而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便会显得困难重重。如同我们平时制定目标一般,刚开始总是充满斗志,可是最终又会回到懒散的舒适圈内。

①束缚过多的自由是压榨。

有句俗语叫“做狗急了还会跳墙”,这代表着人们被逼到绝处的时候总会做一些反应。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被束缚了过多,它自由的地方大大减少,甚至真正失去了自由。那么他只可能会有两种反应,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使用十分严格的法律,这些过分严格的法律将人们的自由逼到了绝境。陈胜,吴广也正是被这样的法律逼到了绝境,他们的自由被束缚压迫的愧疚窒息。最终他们在沉默中爆发,发起了农民起义。

由此看来,束缚过多的自由是并不可取的。对于他人我们绝不能给别人的自由过多的束缚。对于自己,如果我们的自由受到过多的束缚,不想被压榨成“花生油”,就最好大胆的去追寻自己的自由。

②没有束缚的自由是毁灭。

金斯伯格说:“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说道自由,人们常常想到无拘无束,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的自由都有自己的框子。框子以内的才是自由。

正如小说中的风筝,正是由于有了风筝线,才能够飞得更高,倘若它完完全全失去了束缚,虽然可能会飞起一会儿,但是等风停下最终也会落下来。


换到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了束缚,那便会渐渐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最终只能走向毁灭。

结合以上,束缚过多或者没有束缚,对于自而自由而言都不好。那么对待自由和束缚,究竟应该怎么办?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底线。以底线为标准,掌握好自由与束缚的平衡。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束缚压榨,也不会因自由而毁灭。


毛姆的这一篇《风筝》通过风筝这一事物激发整个家庭中存在的矛盾,从而传达自己对于束缚与自由的想法,更激发着读者对于这二者的思考。

希望大家阅读过《风筝》之后,都能掌握真正的自由。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毛姆     风筝     束缚    
上一篇:夜读|世上有没有吃不厌的食堂? 下一篇:喝酸奶要注意几点,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