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器物说明”
发布时间:2023-06-20 23:57:0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935
众所周知,乾隆帝一生颇爱写诗,但具体到底有多少呢?据学者统计,共四万余首。
和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对比,《全唐诗》收录了共二千余名唐代诗人的诗作,但这些总共加起来,也才四万余首。仅从创作数量上来说,乾隆帝确实做到了以一匹千。
若有人质疑《全唐诗》中收录有缺,那我们亦可以乾隆本人的年龄作比较,乾隆帝生于1711年9月25日,崩于1799年2月7日,一生共三万余日,也就是说,乾隆帝从长成开始,不仅要处理每日政务和宫廷琐事,每日还得至少写两首诗,才能达到四万余这个惊人的数字。
诗作虽多,却在文艺批评界屡遭贬损,钱钟书先生甚至在《谈艺录》中评价其 “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可见其不屑与厌恶。
先不谈其文学性艺术性如何,在四万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乾隆帝屡屡为器物作诗文,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咏。
宫中宝藏的前代佳瓷,他要作诗描写,工匠新做的珠光美器,他也要作诗歌咏,甚至,还把自己写的这些“器物说明”,以各种方式永远印刻到了器物之上,于是宫中便多了一大批“自带说明”的器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乾隆帝写的器物说明是什么水平。
首先便从我们最为熟悉的家具聊起,明清家具款识极少,且家具也并不是乾隆帝“留诗名”的主要阵地,会留下乾隆帝诗作的,多半是和爱新觉罗氏家族传承有关的物件。
譬如鹿角椅这种家具,据统计,鹿角椅存世仅五件,其中四件都有乾隆题诗。这些题诗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先祖留下的鹿角椅题诗,如此件康熙亲猎鹿角椅,椅背中心的木板上就有乾隆题诗:
制椅犹看双角全,乌号命中想当年。
神威讵止群藩讋、圣构应谋万载绵。
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朴矣愿捐妍。
盛京惟远兴州近,家法钦承一例然。
翻译一下就是看到这把椅子就想起了爷爷(康熙帝)当年的神威风采,甚至自己都不敢坐,也不敢在上面做什么漂亮装饰,这把椅子就是家族精神传承的承载,是不可轻易触动的。
另一种是在自己的御制鹿角椅上留诗抒怀,如这件用乾隆二十七年所获大鹿角制成的鹿角椅椅背上方,亦有诗句镌刻于上:
猎获八义角,良工制椅能。
由来无弃物,可以备时乘。
讵是仙都遗,从思家法承。
夔夔戒倚侧,棣棣慎居兴。
休脑形犹曲,丰尖柔足征。
底须七宝饰,朴素审堪称。
这首诗倒是先介绍了一下鹿角椅是怎么做的,又是什么用途,然后又提到鹿角椅能帮助修养身心、方便起居,最后又回到对鹿角椅本身的夸赞。究其根本,实际上还是在传承家族精神。
这样的理念并不仅存于鹿角椅上,在此件挂屏上亦有乾隆帝的御题:
我曾见赵霖六马传贞观,立石像人人拔箭。
数骑尝冦陷阵中,凛凛英风千载羡。
兹乃歌韩干试马写明皇,疑是温泉初罢燕。
挼鞍袖手颜微酡,两人夹持尚兢战。
呜呼,开创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尔忘天眷。
渔阳鼙鼓来动地,难免蜀道崎岖拥款段。
画图所贵鉴戒存,瞿然抚古兴遐叹。
这一段是乾隆帝观《明皇试马图》有感而作,大意是怀古讽今,借唐明皇事迹告诫清朝王室子孙不要荒废骑射,以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会在家具上留下的题诗,多半是在家具上承载了家族的深意,承先祖、启后人,家具上的器物说明让我们看到了爱新觉罗家族代代相传的火炬。
玉器绝对是乾隆帝题诗的主要阵地,尤其是盛世清平,国力富强,清宫中常运来和阗美玉,体制硕大,十分难得。乾隆帝命良工巧匠量材施艺,设计雕琢,留下了许多精美玉山。
譬如此件丹台春晓玉山,重达1500kg,右下角刻有乾隆帝诗:
一帧堂门囗若屏,琢磨写较笔还灵。
丹台图出晓春丽,石室名传季道馨。
青质白章如没色,镂峰刻树自成形。
仙童揉药云衢返,太乙炉前守六丁。
这一说明先指明其位置,又夸赞了工艺,然后描述了一下玉山之景,有层峦叠嶂,苍松密林作景,小桥上仙童采药将归,炼丹炉前僮仆把守,把主要景象都悉数描摹于诗中,而没有抒发自己的心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专属说明。
除了庞大玉山,其他玉器亦能得到乾隆帝题诗,譬如传下来的古玉,时人制作的一些精美仿古玉器,都会得到乾隆帝的赋诗一首。
如此件玉琮,内壁就阴刻乾隆帝作的《咏汉玉辋头》:
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
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
鼌采全隐外发色,葆光祗穆内藴精。
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
为这种古玉写说明,乾隆首先从玉这一种类出发,极赞玉之美,然后话锋一转,道出自己对此件古玉来历的认识,认为此玉是汉代贵族车輦抬竿上的饰件辋头。其历经沧桑,外表不再有美玉的光华,而是全数内敛,深有古韵,使人起风雅之兴。
瓷器亦是他施展“才华”的主要阵地,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中,带有乾隆御制诗的约300件,可见其对瓷器之钟情。乾隆一生咏瓷器诗亦颇多,据郭宝昌先生统计,其中官窑最多,有70首,定窑其次,有32首。
在清宫所藏前代名窑瓷器上,我们便能发现其中一些诗作。如此件宋代的哥窑青釉鱼耳炉,宫廷玉作匠师作楷书镌刻乾隆诗作于炉之外底: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因为此件瓷器是香炉,故而以香气起笔,自宋到清,几百年的时光过去,炉中还有淡淡余香,让人不由得去怀想猜测过去是谁在用它焚香。然后便开始介绍炉的形状和色泽,青灰色加上鱼耳造型,似乎有云气氤氲,仅用鼻子识别的话都难以辨别香气到底来自哪里。
以香开始,用香结束,可见乾隆帝在作诗说明时也放了些许匠心,可见他对此件古瓷器的赏识喜爱。
明清漆器发展昌盛,达到了工艺顶峰,因其工艺繁琐,向来只有名门望族才可拥有,前代或本朝漆器上也留下了乾隆之诗作。
在众多漆器中,剔红尤其受宫廷喜爱,如此件剔红二层方盒,盖内留下了乾隆于公元1783年所作诗:
靖难兵迴称永乐,果园漆器制精良。
盒图垂钓一老叟,广孝应缘拟广张。
第一句乍看会觉得没头没脑,怎么突然提到了靖难之役,实际上是在指明此件方盒制作时间是在永乐初年。“果园”是指明初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立的官办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生产雕漆和填漆。后一句指明盒盖雕刻图案,最后再升华一下图案主题,此图是在倡孝道。
交代清楚,逻辑严明,最后还由浅入深来个升华,当成诗看或许太过于浅白,但当成器物说明看还是不错的。
匏即葫芦,匏器工艺极为特别,是在葫芦幼小时,就将其纳入已制好的有阴文花纹的范模中,待其长成,与范模严丝合缝,取出后就可以得到身带阳文花纹的匏器。
清宫中的匏器多为康熙时期所作,康熙不像乾隆,仅在宝爱器物上作“康熙赏玩”四字,以显专属之权,而乾隆帝看到爷爷的漂亮匏器,心痒难耐,偏要在内壁髹黑漆刻上自己的诗:
葫芦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
昔时未审赐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辗转兹复充供珍,是诚珍胜其他耳。
辞尘世仍如西清,碗如有知应自喜。
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
园开封泽重农圃,蔬瓠尔时种于此。
就模中规成诸器,神枢即契造物理。
对碗可悟见诸羹,幻海浮沉宁论彼。
小小一碗,却在内壁刻满一首长诗,当乾隆的工匠属实不易。此诗开头仍然是先介绍历史源流,过去康熙帝曾经赐给了某人,但这家人却没有守住家产,把它卖了出去,辗转又成为贡品再次进宫,故而比其他器物更有意义。
如今仍然和当年一样,想象碗如果有意识也会因此欣喜,想到当年爷爷康熙不图奢靡,而是种葫芦制成此器,葫芦在模型中成就为各种模样,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造物之法啊。乾隆帝如今对着这个碗,自然生起无限感慨。
犀角雕兴起于明中后期,清代中期因乾隆帝喜爱,内廷犀角雕刻亦达到了鼎盛,甚至还出现了用玉仿犀角杯的现象。在众多犀角杯中,他最为喜爱的是明代尤通的作品,故宫中便藏有一件尤通所作犀角槎杯,杯腹中即镌刻乾隆题诗:
照诸幸而逭温氏,刻杯仍此遇尤家。
河源自在人间世,汉使讹传星汉槎。
这首诗前两句还是在夸赞尤通,而后两句则完全偏离了此杯,而且还在自注中引用了《汉书·张骞传》等史料,驳斥了张骞乘槎到天河之说,认为河源是在人间,不在天上。在这一首诗中,乾隆帝由写物到说理,竟然体现出了一点唯物主义的倾向。
虽然在上一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乾隆的一点点唯物倾向,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古人都有着自己的唯心信仰,乾隆帝亦不例外,他虔诚礼佛,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会向朝廷进献一种叫扎古扎雅的木碗,据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中载:“扎古扎雅木碗,西藏所贡。云草根结成者,能解诸毒……彼中贡品,此最为珍物也。”
乾隆帝咏扎古扎雅木碗的诗至少有8首,如此件木碗,碗底足上以银丝镶嵌楷书诗句:
木椀來西藏,草根成树皮。
或云能辟恶,籍用祝春禧。
枝叶痕犹隐,琳琅货匪奇。
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饥。
诗中先介绍木碗来历,然后又指明其辟邪纳福的寓意和珍贵性,最后画风陡然一转,感叹穷山恶水之地要用其充饥。在这首诗的最后突然爆发出对民生的怜悯,或许是木碗背后的佛意让他不自觉拿出了悲悯之心。
在许多人看来,乾隆这种处处留诗文的行为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其诗文质量不佳,还如小广告一般深深烙在各种器物之上,甚至因此破坏了器物本身的美感,正如明珠落土,美玉染尘。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对于器物来说,器物无声,仅承担形与色,它的美可任凭藏家解构,它的深意也可任凭藏家联想,若仅仅把一个人的想法镌刻于上,不免过于霸道,限制了器物其他种美的可能。
器以载道,道乃形而上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