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二十周年,攻守双方互换
发布时间:2023-06-04 20:33:4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20
加入WTO的20年里,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最大的受益方,同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
——易小准
文 / 巴九灵
202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
该如何形容过去二十年呢?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说:加入WTO的20年里,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最大的受益方,同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
1982年,中国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当年中国内地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出口+进口)仅占世界的0.93%;到2000年,占比也只有2.22%。
而去年,这个数字是11.55%,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第一大国。(单独比较货物贸易,则在2013年超过美国)
以“入世”为分界,前20年与后20年的外贸增长曲线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2000年中国内地仅为40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八,去年达到1493亿美元,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1563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GDP增长为20年前的十倍,从占世界的3.6%升至17.4%。人均GDP从不足1000美元提高到超过10000美元。外贸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功不可没。
说中国是最大的受益方,估计没多少人会质疑,只有中国人自己不愿如此声张。那么,中国是最大的贡献者吗?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初,特朗普政府曾发布一份报告,宣称“美国错误支持了中国加入WTO”——这个国家仿佛吃了大亏。
但从数据上看,2000年,中国内地只是美国的第11大出口目的地,甚至不及新加坡。而到2020年,中国进口了1245亿美元的美国货物,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在北美自贸区之外最大的商品市场。
过去20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额增长了670%,而其他市场只增长了70%。比如第四大出口目的地日本,20年来毫无增长。
波音、通用汽车、英特尔等企业的在华销量,都超过美国本土。
仅2015年一年,美国对华出口就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18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此外,纽约联储副行长Mary Amiti牵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消费者因中国加入WTO而受益,他们可以支付更少的费用,获得更多种类的商品。
2018年,美国原驻华外交官Andy Rothman撰文称:中国加入WTO是一个福音,而不是一个错误。
这福音并不针对美国,也造福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第二大是欧盟。
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离不开世界,各国追求国家利益也离不开中国,这种利益深度绑定,是和平的巨大保障。
WTO现任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拉曾说:没有中国,WTO就无法被称为一个世界性的组织。
这句话听上去,好似中国是WTO的创始成员国。
然而现实是,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4个加入了WTO,按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第143名成员。
为了加入WTO,中国前后历经15年的谈判,是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历史上谈判时间最长的一次。
了解过往,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眼前。
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半年多前,英国与法国签署了一份自由贸易协定。英国对法国的葡萄酒和丝织品减免关税,而法国对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减税。
这是第一份现代自贸协定,被认为掀起了“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英国也被普遍视为自由贸易的旗手。
但随着时间推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在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达到顶峰。为了提振经济,各国以邻为壑,希望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进而保障就业,将危机转嫁他国。
1930年,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关税提升至历史次高水平。
保罗·道格拉斯、欧文·费雪等1028位经济学家联名请愿,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白宫逗留一夜,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小托马斯·拉蒙特“几乎下跪请求”,试图说服总统胡佛否决这项法案。
但胡佛迫于党内压力,还是签署了。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农民和工人,增加国内订单,解决就业,带来繁荣。
1932年,英国通过《进口关税法案》,对进口商品统一征收10%的关税,不久提升至15%,后又提升至33%,也标志着贸易政策发生重大转向。
如果加征关税不会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这样做或许有几分效果。问题在于,反制是必然的。而反制之后,双方就陷入了“双输”的囚徒困境。
经济学家Jakob B. Madsen后来估算,那段时期的全球贸易规模实际萎缩了33%。
贸易保护非但没有解决危机,反而割裂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世界大战随之而来。
战争接近尾声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痛定思痛,意识到国际冲突的本质是经济性的,那么建立稳定有效的国际经济组织,或许可以解决很多政治问题。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曾说:
你无法将商业的想法和战争、和平的想法区分开来。
对我来说,不受阻碍的贸易与和平相关,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的经济竞争与战争相连。虽然涉及许多其他因素,但我认为,如果让贸易更加自由流动,减少歧视和障碍,一个国家就不会对另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产生致命的嫉妒,从而消除滋生战争的经济不满,我们就有机会实现持久的和平。
正是这样的理念,孕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本意是成立国际贸易组织,但各国最终没有完全谈拢,关贸总协定作为一项“临时适用”的协议,一直持续了47年。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自由贸易。
例如大名鼎鼎的英国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就认为战后经济政策首要在于充分就业,因此,要利用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保护本国产业,扩大生产。同时,他也不信任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认为这只是美国人为自己着想。
并非凯恩斯看不到自由贸易的好处,实在是时势使然。
十九世纪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当然希望自由贸易,希望全世界都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市场。本国产业需要什么保护?只有我们去欺负别人,没人能欺负到我们头上。
到了二十世纪,攻守之势异也。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而英国的工业主导地位在大萧条之后再也没有回来。于是,自由贸易的初代旗手英国畏畏缩缩,而当初高筑壁垒的美国成了新的灯塔。
合则用,不合则废。大家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盘算着的还是本国的生意。
屠龙少年变成巨龙本就是常见戏码,再来一次也不足为奇。
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本来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方。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地区为了防止新中国利用GATT,决定退出。
直至1971年联合国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才日益紧密。
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从这一年算起,直至2001年正式加入WTO,就是我们常说的15年“世纪谈判”。
15年大致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1. 1986年7月中国提出复关申请,到1989年5月中美第五轮双边磋商,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基本谅解,预计1989年底结束复关谈判。
然而,国际风云突变,国内发生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并把暂停中国复关作为制裁之一,谈判陷入僵局。
2. 1992年2月至1995年末,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开始推动复关谈判。
但是少数缔约方“漫天要价”,不认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1995年,中国人均GDP仅为600美元)要求中国承担发达国家的义务,推迟谈判进程。
直至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未能达成协议。
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3. 1997年下半年,中美关系趋缓,美国通过高层官员陆续向我国透露,克林顿政府已经调整美国对中国入世的政策,随后两国元首互访,几经波折——包括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终于在1999年11月15日达成中美双边协议。
期间,有一段经典的“递条子”轶事。
1999年11月9日至14日,两国代表团交手数回合,始终有几个问题难以敲定。
15日上午,朱镕基总理来到谈判一线做最后的决断,第一句话就是对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你也不要啰嗦了,就把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给我写在一个小条子上。
龙永图列了七个问题,结果在谈判桌上,美方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朱镕基都回答“我同意”。龙永图急了,再三递纸条,提醒“国务院没授权”(他不知道当时中央已经全权授权朱镕基临场决断)。
朱镕基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从第四个问题开始,朱镕基对美国人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就签字。五分钟后,美方同意了。
回头来看,后面四个坚持恰是汽车贸易等关键领域。
4. 1999年11月至2001年11月,中欧完成双边谈判,此后另有一番波折,美国认为在双边谈判中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如农业补贴、汽车配额等问题,于是提出进一步的改动要求。
中国当然不同意,这一僵持,又是两年过去。
当时的WTO总干事穆尔曾说:我必须告诉你们(美国),无论美国国会的表决结果如何,中国都可以加入WTO。如果美国国会拒绝这项贸易条约,美国企业也许就得不到WTO其他成员所得到的贸易利益。
最终,还是美国人坐不住了。
根据不止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员回忆,中国复关/入世谈判的实质就是中美双边谈判,坐在谈判桌对面的始终主要是美国。1000页的入世谈判文件,900页的中美双边协议,两者重合度非常高。
当时的美国,想尽办法让中国开放更多市场,以便出口自己的农产品、高端制造业产品。
当时的中国,面对入世更多的不是激动,而是担心“狼来了”。
2002年,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会上仍然是讲“防御”的多,讲“进攻”的少。
谁知二十年过去,攻守之势又异也。
作者 | 木有药师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图源 | VCG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