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为什么叫铺衬?饭沸溢出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31 11:29:4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86
“铺”读作pū,本义为铺首,《说文》:“铺,箸门铺首也。从金,甫声。”段玉裁注:“《手部》曰:‘抪,扪持也。’扪持者,古者箸门为蠃(luǒ)形,谓之椒图,是曰铺首。以金为之,则曰金铺。”清黄生《字诂·铺》:“门户铺首,以铜为兽面,衔环著于门上。”门扇的开关,需借助拉手(多为铁环)实现,拉手还具有叩门的作用。
钹
门钹
为了拉手看上去美观,在拉手与门板的连接处又加上了底座,称之为“门钹”,因其形状类似民间乐器中的“钹”而得名。在官宦人家,门钹常做成兽面形,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一为椒图,形似螺蛳(即“蠃形”,《玉篇》:“蠃,蜯属。”),好闭口,故以其形象为门上兽面,有驱妖避邪、求取平安之意。
“铺首”作为门环的底座,是大门上最显眼的装饰,其设计和安装是要费点心思的,所以从其本义引申作动词,有陈设、安排义,《广雅·训诂二》:“铺,陈也。”又:“铺,布也。”《广韵·模韵》:“铺,铺设也,陈也。”《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有展开、摊平义,白居易《与元九书》:“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次第。”有个商业术语叫“铺货”,指的是新产品上市时,在最短时间内把货“铺”开,就是让各个销售渠道或销售终端都有货卖,让潜在顾客能第一时间看到买到新产品。“铺派”是支使、摆布的意思,《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你老爷一点事儿也铺派不开,怎么做官!”有时又写作“铺排”,第八十四回:“你一个男子人,如今又戴上纱帽做官哩,一点事儿铺排不开。”又作数说、指摘讲,克非《春潮急》:“饭间,李春山将家里的人一一指认给李克,每说一个名字,都铺排他们一番缺点。”黄县话也有这个用法,不过一般写作“铺派”,简称“派”,比如:婆婆整天在背后派她嘞不是。铺陈、铺叙、平铺直叙等还指一种描写手法,有点近似于“赋比兴”中的“赋”,即详细地陈述事实。黄县话形容一个人胡吹乱谤、诌南山扯北海,会说他“真能铺”,这已经不是罗列事实了,而是接近忽悠的层次了。
在黄县话里,“铺下身儿”就是展开身体的意思,指的是做事情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而不是蜻蜓点水、虚应故事。把东西摆摆的到处是称为“铺拉”,草或树根、竹鞭等平行于地面四处蔓延被称为“铺拉儿长”。
铺拉嘎儿
河里有种虾虎鱼叫“铺拉嘎儿”,平时趴在沙上,游动时一扭身子,弄出一团沙雾,所以形容洗脸或做活时把水弄得满哪都是,会说“你看你和个铺拉嘎儿样儿嘞”。鳞翅目蛾类的成虫身上满布粉末状鳞片,一碰“铺棱”嘞满哪都是,所以叫作“铺棱蛾儿”“铺棱灯蛾儿”。小孩子把东西扔巴、扬巴得满哪都是,妈妈回家会骂:“你看你和个铺棱灯蛾儿样儿嘞!”把被褥摊开叫“铺炕”,在老黄县婚俗中,铺炕是布置洞房的重要工作,要儿女双全的婶子大娘或嫂子来完成。炕的四角还要放上枣、花生、桂圆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铺的时候还要唱喜歌:“一把栗儿一把枣儿,小嘞跟儿大嘞跑。”铺完之后找个大胖小子在上面从这头滚到那头,称为“滚炕”。非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明里暗里勾搭成奸、非法同居称为“明铺暗盖”。被褥也因此与“铺”字联系在一起,《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六回:“这个麻相公是有名没德行的个人,啃和尚吃道士的,他有甚么铺陈衣服叫道士偷去?这样瞎头子的营生,那里去与他缉捕?”这里的“铺陈”指的就是铺的盖的被褥,黄县话称为“铺盖”。铺盖搬运时常要卷成卷儿,所以又叫“铺盖卷儿”,在过去的生意行中,让某人“打起铺盖卷儿”就相当于“炒鱿鱼”的意思。
铺衬
铺盖之类的布破旧零碎了称为“铺衬”,《聊斋俚曲集·墙头记》:“上下一堆破铺衬,西北风好难禁,牙巴骨打的浑身困。”铺衬一般都是破破烂烂、零儿八碎的,有句俗语叫“外头捡儿个铺衬,家里丢儿个皮袄”,比喻得不偿失。黄县话形容一个人不利索会说他“和个铺衬头样儿嘞”,海里有种真丝藻土话叫“海铺衬”,都是取其象形之义。这些破布头也不会被浪费,可以用来补衣裳或是打成褙儿纳鞋底。打褙儿是要在门板上刷上糨,横一层竖一层黏结定型,贴不好铺衬就打不好褙儿,所以在黄县话里“不贴铺衬儿”比喻说话不符合事实,不靠谱,比如:他说嘞还贴点铺衬儿,你说嘞一点铺衬儿都不贴。铺衬之中长条形的布条称为“铺喽絮儿”,带有一种尘絮飞腾的质感,可以代替绳子捆扎东西,过去没有正儿八经的腰带,一般都是腰里系根铺喽絮儿。铺喽絮儿经常纠结成一球,没有个头儿肚儿,所以形容一个人做事没头没尾,会说他“和个铺喽絮儿样儿嘞”。“铺喽絮儿”还有写作“铺棱絮儿”的,这就带上一点音响效果了。威海话将铺喽絮儿称为“铺衬郎当”,正好说明了铺喽絮儿与铺衬之间的关系,铺喽絮儿乃铺衬之中长而郎当者。
“铺”还可以作量词,指铺展开的东西,比如一铺炕一铺席,黄县话形容孩子长大了会说他“能占半铺炕喽”,形容女人屁股大会说 “有半铺炕大”。割倒的草和麦儿等聚拢成一堆一堆的,称为“一铺一铺嘞”。形容人多也可以用“铺”,比如:当年上俺家提亲嘞人一铺儿一片嘞。
“铺”还有一个少见的用法,指水沸溢出,比如:稀饭铺出来喽。其实这里“铺”的本字是“(bó)”,《说文》:“,吹声沸也。”《广韵》释为“吹釜溢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炊釜沸溢也。炊各本作吹。……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之转语也,正当作字。”
饭潽出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长沙方言续考》:“按:段说是也。今长沙亦言水铺出。”明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汤婆子听得,眼泪直铺。”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字的写法一定要与其意义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吃要用口,打要用手,踢要用足。“铺”的展开、摊平义与水满溢出在意象上是比较契合的,比如河里的拦河坝涨水时河水从坝顶漫过,像铺了一层水绸,但“铺”毕竟是“金”字旁,用来形容水溢出总感觉有点不熨帖,所以现代汉语中多用“潽”来代替,《玉篇·水部》:“潽,水。”《集韵·姥韵》:“颇五切,音普。水也。”“潽”本为水名,读作pǔ,并没有液体沸腾溢出的意思。后来因其读音相近,以“水”字为偏旁,且本义极少用到,所以就用“潽”来代替“铺”,读音也改读作pū,它的本义反倒湮没无闻了。
“铺”读作pù时作名词,指床铺,如上铺、打地铺。古乐府《瑯琊王歌辞》:“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后指商店,《洪武正韵·暮韵》:“铺,贾肆也。”故商店称作“店铺”“商铺”“铺头”,不同的行业要称为“铁匠铺”“当铺”“裁缝铺”“药匠铺”。也指驿站,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大约宋元时设置,《元史·兵志四》:“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到了清代,铺的距离固定为十里,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康熙版《黄县志•建置•墩铺》:“总铺旧在西关内,其关外为杨官铺,十里铺西十里,南栾铺西二十里,北马铺西三十里,官庄铺西四十里,界首铺西五十里,黄山馆铺西六十里,南王铺东北十里,作羊铺东北二十里(俗名诸由铺)。”温州话、南宁平话、福州话、厦门话、海口话、广州话、雷州话等甚至把“铺”作为长度单位,“一铺”等于十里。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