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邓小平为何不用粟裕,而用许世友
发布时间:2023-05-21 03:06:08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58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南发起了进攻,自此,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战线分为东西两条,西线在杨得志的指挥下由云南方向发起进攻,东线则是在许世友的领导下从广西方向发起围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硬攻势下,越南的重要战略城镇纷纷陷落,我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敌人57000余人,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中国领土。
自此,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然而,虽然在杨得志和许世友这两位将军雷厉风行的指挥下,我军完全达到了战前预期,但也是伤亡惨重。中国人民解放军牺牲和失踪8000余人,负伤2万余人,总共减员3.4万余人。
这些伤亡人数暴露出许多问题。
很难想象,曾在朝鲜战场上正面击退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国军队,被称为“陆战无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用56万的兵力去对抗越南区区25万的陆军和民兵时,竟遭遇如此大的伤亡。
纵使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但面对如此大的伤亡数字,还是会有很多民众忍不住幻想:如果由粟裕大将来指挥作战,我军的伤亡人数会不会要小一些?战绩会不会更好一点?
民众的幻想也并不是空口无凭,粟裕大将征战无数,战功赫赫,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仿佛天生就是为打仗而生。
既然,粟裕大将如此厉害,为什么中央选择让杨得志和许世友领军越南,而非粟裕呢?这其中究竟有何缘故?
其实在决定对越南出兵时,邓小平就同叶剑英、粟裕等人一起商讨过派谁担任此次反击战的指挥最为合适。
当时十大元帅之中的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包括十大将之中的粟裕、黄克诚、谭政和肖劲光都建在,甚至开国上将中资质和能力比许世友、杨得志强的也大有人在。
但邓小平思虑良久之后,最终还是决定让许世友和杨得志担任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那么,既然有能力的人那么多,邓小平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许世友和杨得志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不选许世友的话,还有谁更合适呢?
首先,我们先从人们争议最多的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说起。
刘伯承元帅自辛亥革命时便从军,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场战斗。他深通兵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常年南征北战使他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除此之外,作为邓小平的老朋友,刘伯承元帅还深受邓老信任。
如此看来,刘伯承元帅似乎很适合出征越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刘伯承元帅在1916年的一次战斗时,右眼曾不幸中弹受伤,后来虽经过治疗,但也落下了病根。早在1965年的时候,刘伯承元帅就因为曾经受伤的那只眼睛,导致另一只正常眼睛的视力也急剧下降,此后,他的双目基本处于失明的状态。
况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刘伯承元帅已经年近90,在考虑各种因素后,再让刘元帅继续出征越南,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这样说的话,粟裕大将当时也才72岁,跟刘伯承元帅相比要年轻许多,甚至比许世友还要年轻上两岁。除此之外,粟裕大将还是我国公认的“战神”,其指挥作战时总是能兵出险招,识破敌人的阴谋,军事武略可见非凡。
既然如此,粟裕将军为什么也没能领兵打仗呢?
原来,粟裕大将的年纪虽然与其他将帅相比稍微小些,但一生戎马的他却在战场上积累了一身的伤病,病痛之严重,甚至远超当时年近90岁高龄的刘伯承元帅。
作为拥有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粟裕最令人称奇的便是他那用兵如神的指挥才能,但粟裕这种运筹帷幄的所谓“军事天赋”其实并不是生来便有的。
粟裕1926年入党,27年便参加了南昌起义,彼时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对于领兵打仗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
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他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战场上的规律,从警卫队的班长到营长、团长、师长再到参谋长、军区司令员,最后成为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带兵传奇。
回顾这一路,粟裕走得十分艰难。他一生先后6次负伤,两次伤及脑袋,直到去世火化时,留存在粟裕大将头颅中长达54年之久的三块弹片才被取出。除此之外,常年的征战不仅给粟裕的身体上造成了永久性的伤残,也在无形中内耗着他的健康。
由于对自己高强度的作战要求,以及在战场上的屡次受伤,粟裕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早在1950年朝鲜战争时,毛主席钦点粟裕将军领兵出征,但是粟裕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始终不见好转,最后甚至严重到不得不去苏联医治。无奈之下,毛主席最终才指派彭德怀元帅领军出征。
后来经过反复的治疗,粟裕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但他的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而到了1979年,随着年龄的增加,粟裕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虽然他有着极其高明的作战指挥才能,但是他的身体实在不允许他再经历任何一场战争。
事实上,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粟裕就曾试图南下,走一遍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他想再上一趟井冈山,找寻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闹革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回想当时的作战细节,总结当时北上抗日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在刚刚出发不久,粟裕的南下计划便终止了,因为他的身体实在是无法支撑他一路奔波,最终粟裕大将不得不半路折返,而这一夙愿,粟裕大将至死也没能完成,成了终身的遗憾。
由此可知,粟裕大将之所以没能带军出击越南,有很大一部分因素都是由身体原因造成的。
至于其他几位大将和元帅,差不多也都是这个原因:年事已高、积劳成疾。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元帅和将军则是因为有要务在身,事务繁忙。比如徐向前元帅,当时的他是我国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身兼要职,当然无法脱身去驰骋沙场。相同情况的还有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他们一个是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个是人大常委,因为有要务在身,又久别战场,派他们上前线自然也是不太合适的。
因此,在经过反复权衡之后,邓小平同志决定将领军越南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许世友和杨得志去完成。
其实,许世友上将的作战能力和从军资质也是极好的。他在8岁时便被父母送去少林寺学习“功夫”,因此身手十分了得。
在参加革命后,许世友上将经历过许多战役,最终从一个普通的小兵当上了团长的职位,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许世友上将带领骑兵部队担任先锋。
许世友上将能够担任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的指挥一职,与他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许世友上将脾气火爆,性格果断,在战场上敢拼敢打。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宗旨就是速战速决,给越南一点颜色看看,因此,徐世友上将便十分符合本次任务的作战要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自1950年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战役了,不管是粟裕大将也好,刘伯承元帅也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都已经离开一线部队将近20多年之久。
因此,即便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也不太可能指派他们参加这次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脱离军队许久的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战场,但战争等不了人。
反观许世友,包括负责西线的杨得志在内,他们两人从始至终都在军中任职,一直不曾脱离军队。
而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前,许世友还曾担任广州军区司令一职,而广州军区与越南相邻,因此对于许世友来说,他对越南当地的环境更为熟悉。
杨得志也是如此,他曾在抗美援越期间担任过越军的军事顾问,并在抗美援越期间亲自前往越南前线,对于越南的军队特征和地形地貌,杨得志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
除此之外,因为我国的精锐部队都在北方戍守边疆,以防止我们在解决越南问题时,苏联趁机从我国北方边疆偷袭入侵。这样一来,驻守在南边的军队相比驻扎在北边的部队,其武器装备和士兵的作战经验都略显逊色。
而与常年作战的越军相比,我军的作战经验和武器装备以及训练程度都不及对方。
因此,指派许世友和杨得志带领军队参加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显得更为必要。因为在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作战勇猛方面,许世友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自从参军开始,许世友就是军队里著名的猛将,在战场上他一向以无惧生死,身先士卒,这与粟裕以谋略和智慧取胜的风格截然相反。
综合考量之下,中央最终决定将此次出征的重任交由许世友和杨得志负责。
虽然,此时的许世友上将已经75岁,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接到中央的任命后,许世友将军深感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接到命令后,他便立刻召开了会议,慷慨激昂地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越南不断地在我国边境制造摩擦,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四年前他们便狼子野心,企图侵犯我国的国土,所以,今天这场仗我们一定要打出气势,给他们一个痛击。”
其实早在1974年,越南在我国的西沙群岛制造摩擦时,时任广州军区司令的许世友上将便十分气愤的说:“徒弟竟敢欺负到师父头上,早晚有一天得还回去。”
这笔账,要还!必须还!
当许世友到达前线之后,事情果然像邓小平同志所预料到的那样,前线的官兵大多数都是新兵,训练不足、实战经验匮乏,再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正需要许世友这样一位猛将带领。
也因此,虽然战线很快推进了几十公里,但也十分惨烈,越军为了胜利,甚至不惜动用了生化武器。
此举彻底惹怒了许世友,他直接下令炮轰谅山,数百门火炮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了数万发炮弹,整个谅山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随后的作战中,士兵们士气大涨,同仇敌忾,一举歼灭数万敌军。
最终,在许世友上将的带领下,我军气势如虹,势如破竹,很快便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中国领土,并歼灭敌人57000人。
虽然此次战役,我方伤亡严重,但也确实事出有因。
当战争结束班师回朝后,许世友对友人说:“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中央军委对此是肯定的,但是老百姓们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很正常,就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