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热搜  > 小庙里面办抗大

小庙里面办抗大

发布时间:2023-04-13 10:47:13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41    

涡阳大新兴加油

抗大四分校内的彭雪枫将军雕像

抗大四分校主要领导

部分校领导回忆书信

阅读提示

随着清晨嘹亮的号声,学员们在教员的口令下,或练射击,或练投弹,或练刺杀,脚步声、喊杀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沙场秋点兵”的画卷。站在抗大四分校旧址门前的小广场上,仿佛隐现出当日的学员们在这里操练的情形。

小庙里面办抗大

这里,就是位于永城市李寨镇麻冢集的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这座学校的校址原是一座小庙。在5年半的时间,这所学校为新四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

5月下旬,踏着先贤的脚印,记者迈入了这座当日学校的门槛。

随营学校变名称

这座小庙位于麻冢集一隅,当地人称之为泰山庙或奶奶庙。在它刚建起时,也许香火鼎盛,而今,留下只有几间瓦房的小院。

小院朱漆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四分校纪念馆”的牌匾,牌匾两侧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多光荣”的对联。在这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里,矗立着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敬赠的彭雪枫半身塑像,其下方“彭雪枫将军”五个大字赫然醒目。大殿前檐置廊的廊柱上刻有“坚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对联。院内的大殿里陈列着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大刀、马灯及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东、西山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当时四分校的同志用土红颜料书写的美术字标语和宣传栏。墙上一幅幅学员学习和训练的老照片,展现了当时艰苦岁月下的奋斗历程。

1938年秋,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敌后。当年年底,在鹿邑县的白马驿创建了随营学校。

1940年2月,根据中央要在各敌后根据地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的指示,原随营学校扩建成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第一期于1940年3月18日在永城的麻冢集正式开学,学员在奶奶庙里上课。

学校没有住房,机关和学员均分散居住在麻冢集及附近村庄的群众家里。学校的教职人员和学生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金,吃的是高粱稀粥、高粱面窝头。

1940年9月18日,抗大四分校以盛大的集会欢送第一期学员奔赴新的战斗岗位。同年11月7日,第二期仍在麻冢集开学。学员既有部队和地方干部,也有外来的知识青年,共有900人左右。1941年春,新四军第四师奉华中局和军部的命令,撤出涡河以南地区,转移到津浦路以东巩固的皖东北根据地。为了保存学生力量,1941年5月1日,第四分校奉命向淮上地区转移。

1941年10月27日,第四分校第三期在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集(今泗洪县雪枫镇)开学。1942年9月,第四分校第四期开学。1943年10月,日伪军在淮北、淮南地区增设据点、修筑公路,蚕食边区,推行伪化政治。一时间,第四分校面临的形势也严峻起来。彭雪枫指示分校副校长兼淮宝县委书记陈锐霆领导淮宝境内党政军民,积极粉碎日伪军的“治安肃正”计划,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彭雪枫,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于1944年10月12日作出决定:将永城县更名为雪枫县,将抗大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

1945年5月,雪枫军政大学开学。同年9月,抗战胜利后,抗大完成了历史使命。

抗大四分校从1940年创办,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束,经历了5年半的时间,共办7期(其中在麻冢集举办两期),为新四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是抗大总校在新四军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吸收华中和江南革命知识青年最多,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最显著的一所分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当年轰轰烈烈的抗大四分校,在创办地麻冢集只留有泰山庙大殿校址、校部和银杏树学习旧址。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枯枝断臂银杏树

世界上有许多的树叶都会在秋天变成美丽的颜色。银杏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在秋天,它们会变成金灿灿的柠檬黄,在阳光的映照下,全身透亮。银杏树是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人们称它为“活化石”。

在抗大四分校旧址东北1公里左右的曾楼村后,就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正是当年抗大四分校学员露天学习、军训、聚会、议事的场所。据说,这棵树是曹操在白凌湖南岸(曾楼村)练兵时,士兵们发现从湖上游飘来一棵树,曹操就命士兵打捞上来栽在了此处。

这棵银杏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树高26米,树干周长6.5米,可容4人合抱。当年这棵银杏树树冠庞大,枝叶繁茂、密不透风,就是阴雨天在树下也能避雨,树下可以容纳一两个营的战士上课、休息。但现在走近此树会发现,树干和靠近树干的枝条上布满被锯掉的痕迹。原来,由于当年物资匮乏,抗大的战士们把银杏树的枝干伐下来,用于制造枪托、手榴弹弹柄之类的东西。

现在,这棵银杏树依然是残缺许多枝干,但长出来的新枝叶茂盛非凡。基于它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当地人称之为“革命树”。

时至今日,古老的银杏树依旧在庇护着这里的一方百姓。浓浓深情伴着悠长的岁月静静地绽放,红色记忆在一代代老区人心中传承。

鱼水情浓新四沟

“那时候,老百姓和四分校干部、学员可亲了,老百姓有啥吃的,自己不吃都要给他们送去。彭雪枫将军好得很,不能看老百姓受苦。你看,这个沟就是当年彭雪枫将军带着新四军帮老百姓解决水患挖的。”记者采访时,李寨镇李寨村一位过路的村民说,这个沟当地村民叫它新四沟,就是老百姓念念不忘新四军的恩情。

在李寨镇李寨村西1公里处,有一条蜿蜒的沟渠通向东南,被当地群众称为“新四沟”“雪枫沟”(流经永城境内的约10公里)。据当地百姓讲,当年李寨镇和毗邻的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十年九淹,农民饥寒困苦,逃荒要饭。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李家洼,大水淹了不能走娘家。”

为帮助当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1940年,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作战间隙,挖成了一条大沟,从李寨镇李寨村,经皖北涡阳县新兴集,最后通到淝河。当年,这条沟渠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地老百姓在李寨立碑纪念此事。后来碑被破坏,但鱼水深情已深深根植在老百姓心中。

时至今日,新四沟的清水依旧在庇护着这里的一方百姓。记者在新四沟的起点,看到一湾清水向东南流去,沟边杨柳依依,四周竖立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等宣传牌。浓浓鱼水情伴着悠长的岁月静静地流淌,红色记忆也在一代代李寨人的心中传承……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小庙     办抗     里面    
上一篇:期货大咖聊大宗:棕榈油最近上涨来自于宏观提振 基本面并不支撑出现大幅上涨 下一篇:比超辣更火辣的黑武士 体验轻改全新凌渡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