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盐边:在山水间邂逅古风古韵
发布时间:2023-08-24 08:38:41 作者:四川文旅厅 浏览量:157
壬寅腊月,我随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走进盐边采风。
之所以强调壬寅腊月,那是因为新成昆铁路在这个月份里建成通车的。新成昆铁路毗邻盐边县城而过,从成都到盐边全程仅需5个来小时,这必将给盐边人民带来福祉,给盐边的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壹
这是我第一次到盐边。过去对它的了解仅仅是书面上的。这个古称“大笮”的地方,位于川滇之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生活着彝、苗、傈僳等30多个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盐边境内的三源河及雅砻江流域就有了人类的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盐边的名字更是源于古代“盐铁中心、边塞重镇”,足见,这里不仅仅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厚重,且矿产、生物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有着“钒钛首县,滋味盐边”之美誉。
那天我是乘C45次绿色动车去盐边的,随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高山河流,乡村城郭,也让我想像着盐边有哪些历史元素和人文古迹。将近盐边时,才知道现在的盐边县城是因修建二滩水电站时新建的县城,虽然缺少一些历史文化的元素,但青山绿水烘托着这座山城,也不失为一种美,四围众山相连,妙合自然。
在二滩建设展览馆,有展板介绍了当年盐边人民为了二滩水电站建设作出的巨大奉献。全县有4万多人告别了世代休养生息的家园。光县城的整体搬迁就费尽了周折,尤其是在新县城选址论证上几经反复,五易其址。但一经确定,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把一个配套齐全的崭新县城建起来了。现在想起来,一个县城的搬迁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面对困难,盐边人民有一种知难不畏难,迎难而上的战斗精神。
贰
到了盐边后,我们被安排住在一个叫红格镇的地方。县里的同志介绍说,这里的PM2.5常年低于2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98.9%,阳光系数就不用说了,就这两组数据足以吸引很多人来这里观光康养,我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都市那灯红酒绿的高楼大厦和城市的嘈杂,我更喜欢这里,白天拥享着温暖的阳光,夜晚抬头即见静谧的星空。
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完二滩建设展览馆后,便又赶往红格镇昔格达社区参观。这是一个拥有600多年沧桑历史的古村落。昔格达就是由当地谐音“稀泥巴”演化而来。
走进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株高大的红椿、木棉、黄葛树,它们枝杈密集,蜿蜒交错,很有些古风古韵的味道。同行中有人推测它们在这里起码扎根生长了上百年。我伫立在这些古树下,心中对它们顿生一种敬意。它们栉风沐雨庇佑着这块土地上百年,如今又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过程。2019年,昔格达成为全国文明示范村。
在村“文创馆”,我们饶有兴趣地边参观展台上的“钛陶器”品牌,边听工作人员介绍。谁能想到当年的“稀泥巴”如今已成为稀有陶瓷基材。我随手拿起一只陶盏,细细打量,做工虽不甚精巧,但它却是出自村里年轻人之手。我不由得为这些年轻人点赞,他们成了亦农亦商亦工的新型人才。我更为昔格达土惊叹,亿万年来,它们总是毫无怨言地裸露在风雨中,如今它们终于被人们认识,开发成为陶器制品、文创产品、康养产品。当我再次回顾展台上那一件件“钛陶器”时,它们似在揭示,昔格达土不只是陶瓷基材,更是乡村振兴中可圈可点的强大的助推能源。
走出文创馆,我们顺着村子的街巷走下去,便是满目青绿的庄稼地。一条条横平竖直的机耕道向远方延伸,一块块平整的田垅里姹紫嫣红。不知不觉中我们从昔格达村文化田园走进了文化公园。说是文化公园,又像是社区的休闲广场。正中树立着一块巨大的雕塑: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中央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昔格达社区“全国文明村”字样,不远处还设有茶馆和供人们休闲的长廊,在巨大雕塑的对面有一面电视墙及舞台,还有小桥流水……
随行的几位书画艺术家都开始铺纸挥毫泼墨,抒发这一路所见感怀。我则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一边喝着茶,一边梳理着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思想。昔格达村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开发农文旅综合产业链,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又一个经典模式。几天来,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已不是风景,而是一幅幅画卷,一片有诗的地方。
(来源:川观新闻)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