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美女王昭君,为啥要远嫁匈奴?曾和儿子成亲,是真是假?
发布时间:2023-08-19 20:17:56 作者:历史谜中谜 浏览量:875
古往今来,似乎很多人都在赞美王昭君,因为她嫁到匈奴,有助于世界和平,她的做法似乎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她以为特殊的形式,为中国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应该受到赞美,但仅仅赞美,似乎远远不够。
试想,王昭君是绝世美女,汉元帝又是一个好色之君,他怎么会忍痛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呢?因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唐代大诗人杜牧似乎读懂了王昭君的哀伤,他写诗赞颂:
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
王昭君出生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子,家乡有青石板,有油纸伞,而她被官员发现决定去长安时,她不到15岁。
姑娘如花似玉,为何要被带走?说的简单点,就是被官员发现长得不错,要带去长安赤峰汉元帝,当宫女。
小小年纪,就被选为侍奉天子,轰动了长江南岸,随后人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羡慕王昭君依靠美貌改变了命运,当然,也有人感叹,王昭君真是太不幸了。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年少无知的王昭君带着懵懂的思想进入了长安。
长安城的繁华和灯红酒绿,让王昭君心情澎湃,不仅如此,她被带到宫中后,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姐妹。
不仅如此,她还有自己的房子住,太监们每天还要给她们化妆,弯弯的眉毛,好看的发型,她们要等待的,就是汉元帝的“宠幸”。
虽然没有当宫女的经验,但天资聪慧的王昭君很快就明白了她来这里将要面对什么,从姐妹们和小太监的口中,已经猜出了八九不离十。
在古代,皇帝拥有佳丽三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属性,但古代有多少皇帝因为痴迷于女色而毁了国家呢?
后宫佳丽三千,万紫千红,王昭君不过只是一点。尽管这一点含苞欲放,但毕竟后宫人太多了,想要被皇帝宠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汉元帝的周围,供他使用的女性足有千人,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布局,至少有一个皇后,然后下面有众多嫔妃,光封号就有几十个。
比如昭仪,良人、贵妃,充依等等。
但更多的女性是得不到宠幸的,一如王昭君,她每天在后宫吃穿不愁,和姐妹们一起出去玩,晚上坐在房顶上看星星,想念家里的一切。
姐妹们都讨论:“什么时候可以见皇上一面呢?”
众所周知,汉元帝是好色的,他在选择自己的皇妃也有要求,据说在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个女性叫司马良娣,把他深深地迷住了,当司马良娣生病后,他居然去照顾她,还要一起赴死。
汉宣帝一咬牙,从宫女中选了5个女子送给了他,但汉元帝似乎并不满意。他还是愿意自己在宫中选择女性,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利因素。
后宫美女如云,汉元帝怎么能忙的过来?所以还没有到40岁,身体已经不行了,甚至每天萎靡不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待美女也大同小异。
王昭君进入长安那年,汉元帝整整36岁,所以不是王昭君的美貌不行,实在是她的运气不好,赶上了汉元帝气色不佳之时。
美女太多,如何选择呢?侍奉汉元帝的太监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画像师傅给每个宫女画像,这样汉元帝在家里就可以挑选宫女了。
如果汉元帝看中了谁,就让谁去服侍,这样高效便捷。经过汉元帝的批准,画像师正式持证上岗。
但话说回来,画像有一个弊端,那就是阻隔了人的直观感受,更何况当时没有高科技,画像师一般都是用肉眼分辨,很容易把美的画成丑的,把丑的画成美的。
所以,皇帝要宠幸谁,画像师便是最致命的一个关卡,这就引申出来另一个现象,贪污。有人偷偷给画像师塞钱,自然会做点手脚。
可汉元帝又不是傻子,丑和美自然是可以分得清的,所以画像师会在美的基础上稍稍逊色,在丑的基础上轻微点缀。
当画像师见到王昭君后,瞪大了眼睛,他觉得眼前这个女子,不管是相貌还是肤色,绝对是一流的,甚至说是花中之蕊,绝世美女。
所以,画像师对王昭君狮子大张口,决定狠狠地赚一笔。但王昭君清新脱俗,她认为美貌不能用金钱衡量,所以惹恼了画像师。
有史料记载,当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一脸的沮丧,没有半点兴趣,把画像直接扔在了垃圾桶,所以王昭君的另一个机会也就这样错过了。
接下来的几年,王昭君在宫里受到了绝大的煎熬,一方面,后宫斗争惨烈,那些嫔妃为了得到皇上的宠幸,不择手段,甚至到了杀人放火的阶段。另一方面,王昭君在宫里孤苦的生活是极其煎熬的。
她的煎熬不仅是得不到皇上的宠幸,更是身为女性的一种煎熬,长期见不到男欢女爱,就像见不到阳光一样,长此以往,王昭君生了一场大病。
她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总不能在宫里老死吧,所以她寻找机会离开皇宫,不管去哪里都行。
大概过了几年后,宫里传来了一个消息,如果有人愿意嫁呼韩邪单于,远嫁匈奴,陛下就会封她为公主。
这件事一传十传百,最后有众多宫女都被吓坏了,王昭君觉得这是个机会,经过充分的思考后,王昭君这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但事实的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实际上,从秦朝开始,和亲已经成为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秦朝时还有交换质子一说,说白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这在巩固国家安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和亲政策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比如公元前121年的刘细君,也就是细君公主,远嫁西域。还有我们熟知的文成公主,更是在唐朝留下了一代佳话。王昭君和她们一样,也很著名,
此后,经过后世文人的再创作,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昭君和亲的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
匈奴二字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山海经》中,他们本来是游牧民族,但他们骁勇善战,被各国熟知。
公元前四世纪末,匈奴趁七国争霸时,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已经有了很强的地盘,尤其是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代立后,日益强大。
汉高祖时期,匈奴已经开始大举进攻,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对内推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汉武帝积极地发展军事力量,壮大军队,准备以武力征伐彻底地解决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汉朝的强大,让匈奴担惊受怕,尤其是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讨伐下,匈奴更是委曲求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就开始和汉朝谈判,娶汉朝的女子,用联姻的方式建交。
为了永绝后患,在汉昭帝死后,汉宣帝再次对匈奴发起进攻,据《汉书》记载:
“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蠢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豪七十余万。”
匈奴的兵败让其内部四分五裂,出现了五位单于,他们相互厮杀,民不聊生。
不得已,他们再次开始向汉朝求和,并用联姻的方式解决战局问题,尤其是邱支单于死后,使呼韩邪单于又喜又惧,喜的是他在匈奴没有了反对力量,惧的是汉军将可能集中兵力打击他。
呼韩邪单便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去汉朝觐见汉元帝,希望友好相处,并愿意娶汉朝的公主,成为亲戚。
实际上,如果继续出兵,汉朝的战力是远在匈奴之上,但为了平息战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便同意了这件事。
但问题是,当时汉朝的所有的公主没有一个愿意嫁到匈奴,汉元帝其实也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那么远,所以便有了冒名顶替的想法。
汉元帝的做法其实并不雅观,也没有真诚地对待匈奴首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受到精神压抑的王昭君终于等到了机会。
太监禀报,说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愿意出嫁匈奴,汉元帝高兴不已,他根本不知道王昭君是个谁,便草草地打发了此事。
史书记载,“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并改元为竟宁。”
王昭君本名叫王嫱,汉元帝封她为昭君。殊不想,王昭君的美貌照亮了整个匈奴。
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王昭君到了匈奴后,被称为是宁胡阏氏。
那天,汉朝为王昭君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当天王昭君穿着华丽的衣服,尽显妖娆,她的美貌让座位上的汉元帝震惊不已。
如此美妙的女子自己留下岂不是更好?但汉元帝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忍痛割爱。王昭君的悲惨命运,正是在于此。
随后,汉元帝发现了画像师的猫腻,下令查处画像师,并逮捕了画像师,斩首示众。这也算是对他自己的遗憾画了一个句号了吧。
数月后,汉元帝驾崩,他和政君所生的孩子刘骜继位,即汉成帝。
汉朝的人都知道,王昭君远嫁到了匈奴,但她在那边生活如何呢?这一切鲜为人知。
史料记载,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按照那边的规则,他的儿子继承位置,成为新的单于,并继承王昭君为夫人,意思就是儿子去娶母亲为夫人。
出生在汉朝的王昭君不愿意,还上报汉朝,想回来长安,但汉成帝没有同意,让她按照人家的习俗办事。
所以此后,王昭君又和新王生了两个女儿,王昭君一生的命运,到这里已经足够令人唏嘘了,她身上所承受的压力非同一般。
其实说白了,王昭君只是汉朝的一个宫女而已,更像是一颗棋子,所以她被后人称颂也是情理之中。
公元819年,白居易卸任江州司马,到忠州担任刺史,路过了王昭君的村子,多愁善感的他在这里感慨万千,因为村里很多人吸取王昭君的教训,似乎都怕成为美女。
就连王安石也曾写诗感叹王昭君,他写道: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关于王昭君的父母,在《琴操》中略有记载:称其父名王襄,亦不足为证,但可以确信的是王昭君有一位兄长及两位侄子,这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可以说,王昭君的孩子日后也为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汉朝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当然,作为古代人物,王昭君究竟有多美,她的相貌究竟如何,《汉书》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述。但后人把她塑造成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再加上她悲惨的命运,已经足够令人敬佩。
一如杜甫在诗中写的那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就连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都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如今,王昭君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还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所以备受尊敬。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