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章回体小说展开了“1897-1914青岛往事”的生活画卷 新版《桃源梦》发布 读老青岛可亲可近
发布时间:2023-08-14 16:04:09 作者: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 浏览量:990
“话说山东半岛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海港叫作‘琴澳港’。”1917年出版的章回体小说《桃源梦》,故事从“失琴澳总兵受骗 修铁道报三立功”说起。作者“燕齐倦游客”通过描写逊清遗老在青岛的生活,反映了从1897年至1914年德占青岛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全书逾二十万言,曲折尽妙,尤以气盛。”姚民哀在本书赠序中曾言:“此书犹合时宜,一编出世,定不胫走而不翼飞焉。”可惜的是,《桃源梦》并未成为彼时的流行小说,1934年出版第三版之后,渐渐隐入历史尘埃,后成为图书馆里的收藏本。很多青岛当代文史研究者想从《桃源梦》中探寻青岛城市历史细节,一直求而不得。
4月10日,《桃源梦》新版发布会在青岛城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由青岛市市南区档案馆编辑的新版《桃源梦》正式亮相,以当下读者适合的读本样式,向青岛人展开青岛最初的城市生活画卷。
《桃源梦》里的“第一”与谜团
1917年8月由民权出版部出版发行的一部《桃源梦》,于1922年7月再版,1934年3月由时敏书局出版第三版。《桃源梦》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与青岛城市文化史的多个“第一”:青岛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以近代青岛(德占时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第一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小说,第一部使用“琴岛”代称青岛城市的历史文献,等等。
“可以说,《桃源梦》是一部研究早期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部难得的作品。”新版《桃源梦》特邀编审周海波表示,此书出版后并未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甚至很少在同时期或其后的相关报刊中查阅到对本书的评论文字。可以说,本书从作者到认知价值,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待解的谜一样的问题。
直到新版《桃源梦》发布,编者们还在考证“燕齐倦游客”究竟是谁。周海波解释,一般只能确认为“一个在德占青岛生活过并且对寓青清朝遗臣比较熟悉的人”,或者认为是辛亥革命后逃到青岛来寻找桃源仙境的清宦中的一位。《桃源梦》究竟是何种类型小说?1917年版本标注为“时事小说”,作品的几篇赠序几乎认定其为“官场小说”。周海波则倾向于“社会小说”的定位,“将人间世情作为小说表现的主要对象。”《桃源梦》中,书写的居住在琴(青)岛的上至皇亲国戚以及外国人,下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琴(青)岛城市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几乎都出现在作品中。”虽然小说故事有些零乱,但也从某些方面写出了琴(青)岛社会实情。至于“桃源”之谜,周海波则解读为“具有反讽的效果,《桃源梦》以美梦开始,以美梦的惊醒而结束。”
故事里的青岛往事“可亲可近”
新版《桃源梦》面世,编审、文史专家们都在强调这部小说“对了解、研究青岛早期的城市和社会发展以及青岛当下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和史学价值。”
《桃源梦》的核心话题有两个:一个是青岛寓公,一个是青岛问题。新版《桃源梦》特邀编审朱建君总结,小说从第一回“失琴澳总兵受骗”说起,到最后一回“白旗悬提督被俘”,首尾呼应,完整地在话说1897年至1914年间德占青岛的往事。而两个核心话题之下,《桃源梦》涉及许多真实事件,也包含了当时众多活跃在青岛内外的风云人物的身影。作者不取其真名,而是采取谐音、拆字、会意等方法进行影射。值得一提的是,朱建君在本书后记中,帮助读者解读出书中人物影射对象,方便读者辨识出相关历史人物,更容易地进入历史故事。
《桃源梦》第七回中写道:“众人从李宅出门,走到大马路南头往东拐,沿着海岸而行,见一长桥自岸起直深入海里,足有一里地长,这就是琴澳港的小码头。”“小码头”显然就是栈桥,“离小码头有二十几丈远,有一小岛孤立海中,也叫作‘琴岛’。”小青岛也随即出现文中。之后书中众人一路游玩,到天后宫,又至惠泉(汇泉),谈到“京里人都讲究喝琴岛的汽水,琴岛的啤酒……”“老青岛”逛老青岛的画面能轻易触动青岛人。正如特邀编审周兆利所言,《桃源梦》里涉及大量知名人物,青岛的建筑、街区反复出现,并且鲜活起来。“小说里的描写为深度挖掘青岛老城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阅读一本1917年的章回体小说难吗?2022年10月出版的新版《桃源梦》的编委会帮助当代读者扫清了阅读困难。新版以1917年版本为底本,参校1934年版本,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和当代读者阅读习惯,进行句读和分段。采用横排简体字,异体字按照现行语言使用规范替换。而为了增强可读性和史料性,对文中涉及的部分地名、事件配以相应图片和注释,鼓励读者阅读。“让原本难以阅读的古籍变得易读,让原本遥远的历史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周兆利表示,“读者看到照片会莞尔一笑,历史并不遥远,普通市民也可以阅读。”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