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真正的“千年清音”:千年唐琴在西子湖畔抚响
发布时间:2023-08-08 16:06:13 作者:澎湃新闻 浏览量:1009
古琴悠悠,一曲清徽最可听。
时当仲秋,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剧院,结合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系列活动“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9月17日晚,浙博镇馆之宝之一的唐代落霞式 “彩凤鸣岐”七弦琴与另一唐琴“疏影”在“千年清音·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古琴音乐会”亮相,并在古琴名家的抚奏下,发出“千年清音”。
唐代古琴“疏影”
古琴名家李凤云与王建欣以琴箫合奏了一曲《疏影》,所用正是唐代古琴“疏影”
一桌,一椅,一琴,二人,古琴名家李凤云与王建欣以琴箫合奏了一曲《疏影》,如泣如诉,余韵悠悠,让人直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与江湖散淡之感,让人惊喜的是,他们所抚之琴正是唐代古琴“疏影”。
当晚,龚一、丁承运、李明忠、徐君跃、乔珊、刘善教、苏思棣等知名琴家,先后上台抚琴,为观众带来一场清雅的琴音盛会。
古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多数均被作为文物被收藏存放,用于演奏的极少,然而古琴虽是文物,但归根结底仍是乐器。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对古琴来说,当然是抚琴。
浙博藏唐代古琴
古琴名家、古琴艺术第二批国家非遗传承人龚一曾说,“古琴就像房子,长年不住不通风会霉变,只有跟空气接触,琴弦有振动,声音才不会哑不会闷。”,也正如浙博文物研究者所说,“木头是古琴的躯壳,声音是古琴的灵魂,保护声音与文化更为重要。”浙江省博物馆这十多年来对馆藏传世唐宋古琴一直在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开展活化保护与利用,让博物馆内的古琴成为真正的乐器。早在2008年,浙江省博物馆便邀请当代琴坛名家成公亮、丁承运、姚公白以馆藏唐“彩凤鸣岐”琴和“来凰”琴为演奏乐器,录音并出版古琴CD,首开国有博物馆馆藏古琴演奏录音之先河。
浙江省博物馆藏古琴30余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彩凤鸣岐”,该琴是本馆镇馆之宝之一,亦上过2018年的央视《国家宝藏》。时隔9年,“彩凤鸣岐”在昨晚的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古琴音乐会中再度奏响。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琴(局部)
“彩凤鸣岐”琴,系出名家,历经千年,流传有序。原为“定慎郡王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后为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收藏,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该琴造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杨宗稷曾赞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香港琴家苏思棣
除了“彩凤鸣岐”,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张馆藏唐代古琴“疏影”也亮相此次音乐会。此琴著录于《琴学丛书》中,杨宗稷因琴上梅花断纹甚众,所以起名为“疏影”,并刻于轸池下。龙池上、下方和沼两侧均有杨氏题刻“证其为唐物”。龙池上方题有:“《嫏嬛记》:陈郡庄氏女每弄《梅花曲》,闻着皆云有暗香,更以‘暗香’名琴。予琴有梅花断纹甚夥,因以‘疏影’名之。”铭曰:“龙门之巅,孤山之侧。合而为美,成此良质。香自声生,影从香得。数点天心,愔愔其德。”时乙卯八月杨宗稷自题。龙池下方题刻:“‘疏影’以梅花断得名。《洞天清录》云:‘梅花断非千百载不能有’,因摹李阳冰题‘韵磬’字,仍刻沼旁,证其为唐物。
“千年清音”演出现场
当晚的演出中,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演奏了《流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安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忠演奏了《春江花月夜》,李明忠曾打谱整理传世辑录琴曲《秋鸿》、《楚歌》、《离骚》等,移植《二泉映月》、《塞上曲》、《饿马摇铃》、《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为古琴曲目。镇江梦溪琴社社长、梅庵琴派传承人刘善教演奏了梅庵琴派《平沙落雁》,年近八旬的古琴名家龚一则以广陵琴派的手法抚出一曲《平沙落雁》,俱是一片清秋寥落、沙平江阔的景象。
乔珊、郑济民则以“琴歌”与横箫的形式演绎了《钗头凤》。
对于当晚的演出,一位古琴爱好者表示,这次演出筹备极久,他也期待很久,千年的清音,不少曲目让他如醉如痴,也有个别曲目演绎一般,“不过,古琴演出其实适合二三知己与月白风清的雅室,在剧院演出,效果与传统的古琴相比,还是要打折扣的。”
宋代《听琴图》局部
据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珮玲此前介绍,浙江省博物馆总共收藏有古琴30余张,其中约十张为宋元以前古琴,古琴收藏在中国博物馆界可算是名列前茅。在浙博武林馆区的“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共展出9张唐琴、11张宋琴,还包括宁波博物馆藏唐“石上枯”琴、安徽博物院藏宋“飞龙”琴、旅顺博物馆藏唐“春雷”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北宋“松石间意”琴、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玉壶冰”琴。
浙博“千年清音”演出节目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