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出师一表真名世
发布时间:2023-08-04 15:53:40 作者:啄木鸟 Zhuomuniao 浏览量:549
【译文】
臣本为平民,亲耕于南阳之野,苟且活命于乱世,不求显达于诸侯。先帝不嫌臣出身卑微,屈驾前往,三顾茅庐,垂问以天下大事。臣因此感激,答应要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赶上长坂坡大败,臣受命于败军之际,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先帝知臣谨慎,所以临终托付国事于臣。受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之事不见成效,而损害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平定,国家武器充足,就应当鼓励、统帅三军,北定中原;希望能竭尽所能,铲除奸雄,兴复汉室,还都京洛。这是臣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本职所在。
【小识】
本段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一般称“前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驻军汉中的诸葛亮振军北伐,出兵之前,他给常住成都的后主刘禅写了这封谆谆告诫的上书,再三强调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付,表示了“竭尽驽钝”以报答先帝、忠于后主的忠诚,并规劝后主采纳良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致志于北伐大业。全文以议论为主,历叙创业之艰难,以激励刘禅赤诚守业;又详写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君臣遇合之事,倍示自己披肝沥胆之虔诚。这既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人臣的纯粹德操,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介士大夫的高风亮节,因此感动了古代的士大夫群体,赢得了高度的赞誉,本文也成为千古名文,杜甫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对这个现象的精到概括。
文章还体现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心。这难能可贵,因为蜀汉仅据有益州一地,国小力弱,实现这个目的的可能性很小;诸葛亮敢于如此自信地去做,除了对刘备托孤的感激和忠诚之外,还有他勇毅自任、富于才干的自身因素。历史地看,自从三顾茅庐、诸葛亮示以“隆中对”之后,蜀汉其实是较大程度地实现了隆中路线的。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了“跨有荆、益”,即分头从荆州、益州出军,以钳形攻势进取关中的战略设想,这被认为是蜀汉的立国战略。蜀汉也确曾一定程度地实现了这个战略,只不过因关羽的骄傲和矜功,才丢失了荆州,破坏了这个态势。在荆州、夷陵接连战败后,诸葛亮用整整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整军经武,才发动了由他独立主持的第一次北伐。因此,本文与《隆中对》相互辉映,是诸葛亮殚精竭虑、精忠为国的生动写照。
当历史的云烟消散、千帆过尽之后,我们再来品读诸葛亮《出师表》,或许这里面的内容其实才更接近他本真的性情和品格。他“复兴汉室”的理想和承诺,才是他最大的北伐动因。无论他北伐过程中犯了怎样的错误,但毫无疑问,他是三国时期最好的治国、理军、外交之才(没有之一),司马懿、张郃、郭淮等都明显不及。其北伐屡败,根本原因是蜀汉国小力弱,转战于秦岭崇山峻岭之中的蜀军补给难继;战争最终拼的是综合国力,蜀国最弱,败局是注定的。即便如此,诸葛亮仍然前赴后继,忠心无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累死于五丈原军营。
对于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都不能求全责备,即便诸葛亮这样的全才,也有他智力不及之处,尤其是当我们旁观成败、闲说是非时,更应该做一个有“理解之同情”的宽容者。这样去想,那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更多是诸葛亮纯粹的人格、峻洁的品格、强毅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些,都渗透在前、后《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它们超越了历史,迎面破空而来。(萧寒)
虎杖: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