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善为道者
发布时间:2023-06-29 17:17:34 作者:孟小春通俗国学 浏览量:717
第十五章: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
字面理解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之善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因为玄妙莫测不容易让人认识,所以下面只能勉强的对他们进行描述。
容:相貌,仪表,景象,状态。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他们做人做事都非常冷静,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像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人类,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豫: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犹: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为人处世就像春风中的冰自然融化一样自然。
俨:恭敬,庄重。
涣:散开。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敦厚地好像一根尚未雕刻的木头一样朴实无华;心胸豁达开阔地好像山谷一样幽深。
旷:宽阔、开朗。
混兮其若浊。
融入任何事物中去都能水乳交融。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谁能在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时局中头脑冷静,静观事态变化,冷静的整理出条理清晰的思路,制定出应变措施?
以:目的在于。
静:使安定。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治理混乱已久的时局,只要把他制定的应变措施拿出来稍加推动就会产生效用?
安:治理。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
能够按照上面“道行”行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的。由于他们不会暴露自己,所以能够有效的隐蔽自己,同时还可以扭转时局产生新格局。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
蔽:隐藏。
1、通俗理解
那些“修道”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他们都非常高深,在普通人看来,他们简直是深奥玄妙、神秘莫测的。由于他们玄妙莫测不容易让人认识,所以下面对他们进行描述有些勉强,不一定准确。
他们在社会上所体现做人做事的一切行为,都会非常冷静、不动声色。就好像古时候的一种大象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于自己去送死吗?
他们凡事都非常小心谨慎,就好像古时候的一种猴子一样,要下山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的把环境看好,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人类,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他们待人接物都非常恭谨,就好像家里来了贵宾一样,都要做精心的准备,生怕有礼数不到、照顾不周的地方。
他们为人处世都非常低调,总是体现出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就像春风中的冰自然融化一样自然而然。
他们呈现于世人的是淳朴善良、敦厚朴实,就好像是一根尚未雕刻过的木头一样朴实无华、自然纯正。
他们总是体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他们宽阔的胸怀就好像山谷一样幽深可以包容万事万物。
他们能够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其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能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他们能够在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时局中头脑冷静,静观事态变化,冷静的整理出条理清晰的思路,制定出与时俱进的应变谋略。
他们能够治理混乱已久的时局,只要把他们制定的应变谋略拿出来实施,在社会上稍加推动就会达到力挽狂澜的效果。
能够按照上面“道行”行事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就能够做到凡事都顺其自然。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是不会轻易暴露自己意图的,他们总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把事情办好。由于他们不会暴露自己,所以能够有效的隐蔽自己,同时还可以扭转时局产生新格局。
2、善为道者
本章老子规定了成大事人高境界的行为规范。在没有制定出周密的计划,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要体现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紧张、高度重视;在为人处事方面,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毕恭毕敬低调处理;在处社会方面,要敦厚纯朴、心胸豁达,能够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曾国藩研究了三年《道德经》以后,大彻大悟,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攻下洪秀全的首都南京以后,曾国藩秋毫无犯,没有拿走任何财宝;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他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曾国藩坚忍不拔、矢志不移,以“屡败屡战”而著称;曾国藩识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发现重用李鸿章、左宗棠而著称;曾国藩勤俭持家、谦虚低调,以《曾国藩家书》而著称;办事严谨周密、滴水不漏,以功成身退解散军队而著称。老子指出善为道者的行为规范,曾国藩几乎都做到了,所以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成为后人推崇的典范。
老子阐述的“善为道者”指的就是那些已经达到“顺其自然”境界的人。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即便是圣人的“顺其自然”,也指的是在某一领域,而绝非全方位,圣人也不可能学完所有在知识。由此观之,圣人之所以超凡,并不是他们都面面俱到,在某一个领域超凡能够引领思想潮流,就已经达到圣人“顺其自然”的境界了。
中国的巨型计算机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中国会发展巨型计算机呢?而又是谁发起的呢?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直接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后来得知这次事故是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邓稼先才放心了,但同时他也知道了自己已经受到了一次致命的伤害。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建议中国发展巨型计算机,今后的核试验可以用计算机模拟。邓稼先的建议,直接推动了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到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不要小看这份建议书,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1996年7月29日,也就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次日,中国就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其实,先贤圣人也好、大人物也好、大成功者也好,在他们没有成功之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从普通人经过“学习、实践”到“再学习、再实践”无数次的循环修炼而成的。由此观之,我们普通人照样也可以“抱一”,只要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围绕“一件事”去做,我们照样也可以取得辉煌成就。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从捷克引进了与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万吨水压机配套的315吨行车,但是,几百吨的行车怎样才能顺利的起重到几十米高的行车轨道上呢?专家提出了“抱杆”起重原理,在两条行车梁中间立一根大型钢管,用八台卷扬机通过滑轮组,分别牵引行车的八个角,待行车达到起重高度以后,只要旋转一个角度,就可以把行车安放到行车轨道上了。但是,八台卷扬机如果不能同步,就会造成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如此重大的艰巨任务,一时间没有人敢于担当总指挥的重任,“我来干!用我的生命担保!”一个只有二级工的年轻起重工“出语惊人”。从此以后,专家给他“开小灶”专门指导他的理论知识,全员配合他夜以继日的操练。一个世界性难题就在一个只有二级起重工的年轻人手上诞生了,这个小伙子被破格提升至八级起重工,到如今他老人家已经是中国著名的起重专家了。
我们曾经承接了某机场的石材工程,采用的是新疆喀什地区昆仑山上出产的冰川白麻和天山小白麻,面积四万余平方米。元月签订合同,四月就要完成,工期只有两个月。元月进驻昆仑山,二月中旬仍然没有见到一块原料运出。因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几乎每天都是大雪封山,随时都可能听到雪崩的轰鸣声。在这种情况下,冒然进驻采石点,很有可能会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变化的情况就要用变化的方法来应对,我千里奔袭昆仑山,在万分危机的时刻果断作出决定:放弃冒险进驻采石点,在山脚下安全的地方就地开采巨型“孤石”;在新疆就地寻找加工厂,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就地加工;随时与工地现场派驻的工程技术人员取得联络,及时根据加工情况调整排版;增加工地人手,将发运到现场的石材,就地铺排,直至效果满意为止。我把矿山的现状和我的决定及时与机场建设指挥部进行了沟通,得到了机场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如此举措,我们提前10天完成任务,受到甲方的高度赞扬。我方派驻协作工厂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不仅仅配合工厂圆满完成任务,同时还帮助他们把瘫痪多年的意大利机器恢复正常,协作工厂对我方技术人员赞不绝口。
3、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亡国之君越王勾践,在吴国当奴隶,可以当着吴国臣民的面趴在地上让吴王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可以跑步给吴王牵马,可以尝吴王的“粪”,给吴王诊断病情。由此才引出了卧薪尝胆越国称霸的精彩故事。
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可以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可以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得寸进尺的东胡又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我们想占有它。”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冒顿发兵向东袭击东胡,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国。
挥汗如雨的种地可以掩人耳目,数尽天下英雄而唯独自己是“狗熊”,一声惊雷可以把筷子吓得掉了地,这就是刘备的大智若愚。
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郎中令时,有事要向皇帝谏说,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因此皇帝就对他亲自表示尊敬和礼遇。
吕端在小事面前“装傻”,让人觉得他“无能”。但是每逢大事到来,皇帝没有主心骨的时候,吕端总能够为皇帝拿主意,他的发言基本上都代表了皇帝的意见。“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宋太宗对吕端最高境界大智慧的褒奖。
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反求诸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
早在珠海刚刚成立特区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家珠海的企业(今天已经是中国著名企业了),到内地来招人才,月薪600多元,对内地工资普遍不足100元的人才来说,不由得不使他们动心。一时间有很多人才都跃跃欲试。
我的一个朋友被选中了,当他们来到珠海,发现遍地都是黄金,随便倒手一点什么东西到内地,就可以发财。有很多与他一起去的人才,纷纷下海当老板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些老板们就开上了进口车,住上了小洋楼。而我的朋友却没有离开,骑着自行车,住着职工宿舍,吃着职工食堂,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风光一时的老板们,大多数都头破血流的回到了家乡,而我的朋友,开着公司奖励他的进口车,住着公司奖励他的房子,仍然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
到如今,我朋友已经成了中国模具加工行业的泰斗了,中国模具加工业的人才,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逢年过节公司领导第一个去慰问的一定是他。住着公司奖励他的别墅,开着公司奖励他的奔驰,年薪70万,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
要做到大智若愚,实际上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坚定的信念的。我的朋友,是著名的足球运动员,高大威猛风度甚是潇洒,社会交际甚广,看到别人的“洋房”“汽车”哪有不动心的呢?究竟是什么动力能够使他对一切诱惑视而不见呢?中国引进的第一条轿车生产线,是德国淘汰了的大众“桑塔纳”生产线,我国组成了最强大的专家团队去德国拆回这条流水线,他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回国以后,父亲把儿女们召集在一起,含着眼泪满怀深情的告诉他们:我们落后了,即便是别人淘汰了的产品,我们都还是望尘莫及啊!要迎头赶上,就只能从自己做起,只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我们才有可能争回这口气!
万石君石奋
万石君名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高祖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年纪只有十五岁,做小官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问他说:“你家中有些什么人?”回答说:“我家中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又说:“你能跟随我吗?”回答说:“愿竭尽全力侍奉。”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他的家迁徙到长安的中戚里,这是因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文帝时累积功劳升至太中大夫。他不通儒术,可是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文帝时,打算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景帝即位,使他官居九卿之位;因他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景帝也畏惧他,调他做了诸侯丞相。他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做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
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既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时,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
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侯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
建元二年(前141),郎中令王臧因为推崇儒学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言语大多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万石君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就让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石建做了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见父亲时,先是进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拿走他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
石建做郎中令时,有事要向皇帝谏说,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因此皇帝就对他亲自表示尊敬和礼遇。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
万石君迁居到陵里。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到这件事后不肯吃饭。石庆恐惧,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本是应该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下车快步走回家。
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感化而很太平,给石庆建立生祠。
万石君在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去世。大儿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拐杖才能走路,过了一年多,石建也死了。万石君的子孙们都很孝顺,然而石建最突出,超过了万石君。
点评
老子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石奋无论是归老家居后的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子孙,万石君都严格要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因此他的教化不苛刻而成功。他值得称为是行为忠厚的君子长者。
刘伯温
古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元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刘基被朱元璋盛情请来以后,目睹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当朱元璋向他虚心请教对时局的见解时,他力陈消灭群雄、谋夺天下的《时务十八策》。他分析:我们虽然被夹在中间,四面受敌,但是,东面的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只图保住他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作为,可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是西边的陈友谅,拥有精兵大舰,而且据我上游,野心勃勃。面对这样的形势,军事上必须争取主动,针对主要的敌人,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上游无虑,张士诚便势孤了,一举可定。然后,再北取中原,南伐诸雄,可成霸业。
刘基的《时务十八策》,大有诸葛亮未出茅庐先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的气魄,他对时局把握准确,分析透彻精辟,使朱元璋立即拨开迷雾,看清了战略方向,真可谓指点江山之大举。朱元璋帝业的成功,正是走了他所设计的这样一条道路。
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朱元璋赞叹说:“满朝有党,只有刘基一人不党。”在尔虞我诈、结党营私的封建统治阶层里,他能做到襟怀坦白,不谋私利,确是难能可贵的。
1375年(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点评
选择本文作为案例,还不仅仅是为了讴歌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决胜千里”,更重要的是要说明刘伯温为什么要告老还乡、退避三舍。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老子讲的恰恰就是刘伯温在天下大乱时候的优点,天下混乱,他能够静观时局变化,谨慎的选择明君而辅佐,一个《时务十八策》就定了天下的乾坤。但是,到了和平年代了,刘伯温的优势就凸现不出来了,由于他正直无私,他就会成为奸邪小人攻击的目标,大智慧的刘伯温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要选择急流勇退。即便是如此,他还是没有逃脱奸人的魔爪。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