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龄童葬礼现场:唐僧送最后一程,上千群众道别
发布时间:2023-06-29 14:15:27 作者:文辰国学 浏览量:115
“南猴王,盖世绝唱;绍剧魂,千古流芳。”
这是南派猴王六龄童追悼会现场的挽联,也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他这一生,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猴子刻画得活灵活现,把猴戏和绍剧发扬光大。
他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六小龄童,在86版《西游记》当中更是大放异彩,被打上了美猴王的标签。
在六龄童的追悼会上,六小龄童亲自操持大小事务,悲伤难以自抑。
几千位戏剧爱好者自发来到现场,送他们喜爱的南派猴王最后一程。
《西游记》当中唐僧的扮演者之一迟重瑞,也特意来到现场,亲自送别这位令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六龄童这一生,到底是怎样与猴子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又如何将猴戏发扬光大?
1986年,一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童年的回忆,它就是《西游记》。
这部电视剧根据四大名著《西游记》改编,同时做了艺术化加工,添加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
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成为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心中最精彩的风景。
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也因此深入人心。
从那之后,不管再多的演员扮演孙悟空,也不能给人留下像他那样深刻的印象。
六小龄童的演绎为何如此惟妙惟肖?这是让许多观众好奇不已的问题。
《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
她说:
“从我们这部剧开拍开始,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先生大半时间都在跟组。关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神态和动作,他给出了很多建议,相当中肯。没有他,这部剧不会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杨洁导演还特意提到了其中的一个情节,那就是“唐僧吐心”。
在电视剧中,昏庸的国王被妖怪所蛊惑,要求得道高僧唐僧献出自己的心脏,帮助他治愈疾病。
他以国王的权势相要挟,唐僧不得不去。
可他只是一介凡人,统共也就只有一颗心,如何能应对国王的刁难?
孙悟空便提出,由他和师傅互换身份,他假扮成唐僧的模样,代替师傅面对危险。
在这一段戏中,扮演唐僧的迟重瑞需要呈现出猴子的动作和神态。
但他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对于之后的表演,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六龄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开拍之前,他就坐在唐僧应该坐的位置上,身临其境,手把手的教导迟重瑞接下来的动作。
为了更加贴合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他还在剧本之外设计了几个细节,使表演更为逼真。
迟重瑞因为这件事,对六龄童崇拜有加。
他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老艺术家的坚守和品质,也意识到在艺术道路上,学习是永远无法停止的一件事。
二人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游记》拍摄完成后,他们也经常聚会,交流艺术表演心得,共同进步。
这一段故事情节,在播出之后备受好评,杨洁导演认为,六龄童是最大的功臣。
说到扮演猴子这件事,在父亲的面前,备受追捧的美猴王六小龄童也得甘拜下风。
他说:“我那点微不足道的本事,都是父亲亲自教的,如果不是他,我恐怕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六龄童培养六小龄童,一方面是在为自己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猴王世家的技艺发扬光大。
杨洁导演筹拍《西游记》,对他来说正好是一个机会。
当时他已经是名声在外的南派猴王,所以导演本来属意他亲自出演孙悟空。
但他当时受到年龄的限制,没有办法再做一些大幅度的动作表演,拍摄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龄童不想耽误剧组的工作,更不想因为自己而拖累了这样一项具有极大意义的事业。
但是,他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他向导演推荐了他的儿子六小龄童,也就是章金莱。
那时候六小龄童的年纪不大,经验也不够丰富,动作表演不到位,让他极为恼火。
更关键的是,美猴王需要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可六小龄童的眼睛却和普通人无异,实在担不起美猴王的表演任务。
找到了儿子的短板,六龄童就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锻炼眼神。
他告诉六小龄童:
“把眼神练好,你就有可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那你别给我丢人,也就没有机会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
父亲坚韧的意志品质,被儿子完全继承了过去,听到这话后,六小龄童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眼神这个难关。
他先是练习远距离视物,在相隔20米的距离外,凝神盯住一个苹果,随着练习的深入,这个距离也不断扩大。
之后他又会练习聚焦眼神,那就是在距离自身5米远的地方,悬挂一根针,他需要全神贯注的盯住针尖,眼神不能有飘忽,注意力也必须完全集中。
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之下,六小龄童的双眼果然变得炯炯有神,扮上戏装,眼神也成了他最出彩的地方。
我们在《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见到的美猴王的大眼睛,就是这样一点点练出来的。
不少网友说:
“除了86版《西游记》,再也没有见到过哪个人像六小龄童那样,把孙悟空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好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人物,我们脑海中的孙悟空,应该就是那个样子。”
六小龄童广受赞誉,艺术表演事业也到达了一个巅峰。
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常常说:
“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去扮演美猴王,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但他在提到父亲时,却又非常谦逊地说:
“我的天赋和能力,比起我的父亲六龄童先生来说,不值一提。”
毕竟六龄童的艺术人生,实在堪称传奇。
1924年,章宗义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戏剧世家。
他的父亲是戏曲人,他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父亲是个观念较为保守的人,并不愿意让作为二儿子的章宗义走上跟自己一样的道路。
在他心中,大儿子才能成为他的接班人。
所以章宗义从小就会听到这样的话:
“不准跟着戏班子学,也不准自己跑去偷看。你要好好读书,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去做。”
可小孩子总是有着叛逆精神,父亲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做什么。
再加上他对戏剧有着天然的热爱,所以总是无法管住双腿,每天都想找机会往戏班子跑。
他就在一个角落里偷偷的看,偷偷的学。
师兄师姐们唱什么,他就跟着唱什么,师兄师姐们的招数,他也有样学样的模仿。
或许是天赋使然,章宗义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唱念做打的要领。
戏班子里的海师傅,在他六岁那年发现了他,见到他的种种表现,海师傅非常惊喜,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可他却很惊恐,对海师傅说:“您千万别告诉我父亲,要不然,我得挨一顿打才能行。”
可海师傅不愿白白错过这个人才,那天晚上,两个大人聊了很久。
当天父亲就给了他明确的答案,允许他正式开始学习。
六岁入门,为了纪念,父亲便把章宗义的艺名取成六龄童。
六龄童天赋异禀,训练刻苦,大有所成,但意外的来临,总是让人无法接受。
他没能安稳的度过变声期,嗓子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登台唱戏。
他也为此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该怎样去走接下来的道路。
六龄童开始漫无目的的在街上闲逛,见到有人街头卖艺,便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在一次观看过程中,他发现了转机。
他见到了一个扮演猴子的艺人,在空地上大显身手,场面看起来精彩极了。
一个想法从他的脑海中闪过:既然不能再继续唱,那我继续打还不行吗?
从那之后,六龄童又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他开始练习猴戏,并且逐渐沉迷,愈发精进。
猴戏这一行的老师傅给了他指点:
“模仿动物,不光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神似。形神兼备,才能算你成功。”
如何才能做到神似?六龄童认为,或许只有深入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惯,以及动作方式,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既然如此,他便打算跟猴子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一个完全沉浸的空间当中,或许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猴子也算是野兽,驯服一只猴子并不容易,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六龄童受了不少伤,也吃了很多苦。
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更没想过去走什么捷径,对他来说,这是艺术大成道路上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他的表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跟真正的猴子越来越相似。远远望去,观众似乎都看到了一只猴子在舞台上卖力表演。
这才是真正的猴戏,才是真正的人猴合一的境界。
凭借着精湛的艺术表演,六龄童名声大噪,人们称他为南派猴王,绍剧也因为他的努力而发扬光大。
1957年12月,六龄童接到了一个重量级任务。
他需要立即赶到上海,在中苏友好大厦为国家领导人和重要的外宾表演他的拿手好戏。
当天观看他表演的观众,有人民敬爱的周总理,也有从国外远道而来、慕名观赏中国传统艺术表演的宾客。
他的一出《大闹天宫》,让周总理拍手叫好。
周总理本就是个戏曲爱好者,如今见到如此精湛的表演,心中很是喜悦。
能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收到这么多的掌声和欢呼,作为表演者的六龄童也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后来接受采访时,六龄童老先生说:
“我这一生中最友好也最忠诚的伙伴,就是猴子。猴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与猴为伴,令我开怀。”
只有真正热爱一个行当,才能在这个行当中发光发热,创造巨大的价值。
六龄童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达到荣誉满身、人猴合一的境界。
他的家族,被人们称为猴王世家,不少人也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得到猴王的指点。
对于后生,他总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摸索出的技巧和门道,自己的心得感悟,他都能慷慨地分享给所有人。
这才是一位艺术家最高的境界,六龄童也不愧猴王的称号。
有人评价:“把孙悟空演得无法超越的六小龄童,还远远没有到达他父亲的境界。”
2014年,在六龄童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会拖着病重的身体,亲自到戏院支持猴戏的发展。
他身上的精神和品质,也感染着一代代的艺术从业者。
临终之前,他对陪在身边的儿子六小龄童说:
“不用替我悲伤,在我死之后,你得给我穿上戏服,给我配上金箍棒。我生来就是要演孙悟空的,我还得再去别的地方大闹天宫。”
戏痴,戏痴,他的一生都离不开戏曲。在离开时,最爱的戏曲也陪伴着他。
追悼会上,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副挽联:“南猴王,盖世绝唱;绍剧魂,千古流芳。”
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多名戏剧爱好者,自发来到追悼会现场,送六龄童老先生最后一程。
他的表演,无法再现,从此只能被万千戏迷珍藏。
86版《西游记》唐僧的扮演者之一迟重瑞,也特意来到现场,在六龄童的遗体前深深鞠躬,满含热泪。
一代艺术大师,永远的南派猴王,虽然生命已经消散,但却给群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龄童似乎生来便是要将戏曲发扬光大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着对戏曲的热爱和坚守。
他的一生只围绕着这一件事展开,他也让猴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坚持一件事,这是相当伟大的,这份来自艺术家的坚守精神,也感染着无数的年轻后辈。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