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晓玲‖不远潮州府(散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16:25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浏览量:890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文棚
夏日炎炎的六月,我又到潮州出差,同行的还有两位来自外省的同事。
高铁上,我们谈论着潮州,对前方即将到达的这座千年古城充满了期待,不过,他们的期待是探奇。于我,则是怀旧。年轻时总想着离开,而在离开经年之后,却总期待着归来。
下了高铁,居然下雨了,整个潮州城湿漉漉的,更增添了古韵风情。接车的朋友带了我们去了一家老字号潮州牛肉粿条店,那材料丰富分量十足的牛杂粿条汤端上来,一口下去,即刻熨帖了我的潮汕胃,而那会弹的牛肉丸也让两位同事赞叹不已,小李博士对于潮汕不产牛却以牛肉丸牛肉火锅闻名全国表示好奇,问我,竟答不上来,当地的朋友解释说,那是因为潮汕人对美食追求精细考究,在潮汕,一头牛都会被庖丁解牛做到了极致。我想,这也是潮汕人善于经营,精明精细的体现吧。
忙完了公事,已是傍晚时分,雨也歇了,潮州古城空气宁静清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我们决定出去逛逛。
我们先去了牌坊街,这里,数十座“嘉德懿行”的古牌坊鳞次栉比,昭示着潮州的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状元坊”“三世尚书坊”“四进士坊”“八贤坊”“十相留声坊”等牌坊,造型古朴、风格独特,让同行的两位古代文学博士流连不已。古代潮州虽是地处荒僻的蛮烟瘴地,但上天眷顾这片古老的土地,为潮州送来了“https://baike.so.com/doc/6831349-7048547.html' '_blank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韩愈到潮州仅八个月,对潮州文化民俗的影响却是千年流长,他兴文重教,关心农桑,驱鳄除害,赎放奴婢,以他的儒家思想和淑世情怀,开启了潮州一代文风。潮州人感念韩愈,以致潮州江山易姓为韩,并建有韩文公祠以供后世瞻仰。当年,我到韩山师院参加成人高考,就去了韩文公祠拜谒,站在“功不在禹下”的石碑前,仰望着“百世师”的牌匾,我就在想,韩愈被贬潮州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对他个人而言是不幸,可对潮州百姓来说则是大幸,牌坊街上的的牌坊、甲第巷那一座座“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就是最好的见证,但是,如果韩愈知道,千百年来潮州因他而改变而他也因潮州而流芳,那被贬潮州对他来说也是大幸吧。祸福相倚,历史是公正的。为官之人若皆如韩愈,百姓幸矣。
两位博士津津有味地在研究那些牌坊,我则被一家布置得很精致的陶瓷店吸引了进去。店面没人,我东看看西看看,拐进里面,只听到有声音说:“你好,随便看看,要不要过来喝杯茶”,这才发现在里屋琳琅满目的物件里,有个老人正在喝茶听潮剧,见我进去,即微笑招呼,看他悠闲自得的样子,倒不像是做生意而像是在自家客厅,而我也不像个顾客倒像是个客人了。后来我把此事讲与先生听,先生说,他也曾遇见类似场景,那是在香港九龙,先生在一条老街的普洱茶店看中了里面的几款茶砖,结果,坐在门口喝茶看店的老太太说,她要晒太阳,就不进去拿了,让先生只买门口的就好,那老太太,也是潮州人。
或许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开店看店只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旨不在于赚钱,耋耄之年,历经风雨,而今听听曲喝喝茶晒晒太阳,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了。
都说潮汕人会做生意,确实,潮商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做生意讲究低调,不显山不露水。牌坊街,两边骑楼下就是连片的商铺,有做潮州古早美食的,有卖茶叶古董刺绣木雕的,更多的是卖老香橼老药桔黄皮鼓“潮州三宝”的,各种老字号幌子招摇醒目。但是,走在牌坊街,你不会听到在别处商业街那些嘈杂震耳的吆喝声,祖祖辈辈生活在潮州这座古城里的潮州人,他们守着自家的店面,泡着功夫茶,做着小买卖,就像刚才那位陶瓷店的老人,他们是轻声细语不急不躁的,但又不乏勤劳精明。“平安当大赚”,他们把生意做成了生活。潮州人的待客之道以及这种安守自处的生活状态,让每个来到古城的人不由得静下来慢下来。
在牌坊街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吃完晚饭,我们又去了中山路,白天坐车经过时,听朋友介绍,许驸马府就在旁边那条巷里。小李博士听了很感兴趣,说是想去看看这座出了许广平、许地山等文化名人的许氏家族的府邸。可惜,许驸马府晚上闭门谢客,我们无从一窥这座潮州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只有屋檐下一长串灯笼明亮着,大门上“驸马府”牌匾和“相国门第”、“驸马家风” 两边对联,在橙黄的灯光照耀下,大气端庄,浑朴典雅,让人想象出当年驸马府的荣耀与尊贵。而大门上两个大大的“忠”字和毛主席像,则留下了时代的印迹,让人感慨。
驸马府前的石板路静谧安然,只有我们三个外来客和天上的明月,在探寻着这千年前的“皇宫厝”。驸马府大门对面有一面断壁残垣,夯土墙后是一个花草杂生的小花园,而四周是黑白石子铺成的小径,李博士说,这很像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枯山水”庭院呢,这倒让我想起了开元寺,据有关资料,日本奈良东大寺的祖庭就是潮州开元寺,奈良东大寺佛殿和潮州开元寺的大王殿一脉相承,千百年来依然保留着宋代的建筑模式。小李博士表示好奇,潮州当时就是蛮荒之地,远在重洋的日本人怎么会到潮州来的,而日本的茶道和潮州的功夫茶之间又有有怎样的联系,他说,潮州文化很值得他研究。确实,对很多人来说,潮州总是蒙着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眼里,潮州从语言到风俗文化都很特别,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有人认为潮州封闭落后,可是,在我看来,与其说潮州人落后保守,不如说是潮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从许驸马府走出来,在中山路上,李博士还发现了一户人家门上竟然贴着两副对联,外面一副横批是“以马内利”,这种对联我们都是第一次见,百度了一下,原来“以马内利”是与主同在的意思,这是一副教徒的对联呢。但细看这户人家的门却是中式的,两扇门中间是八卦图案。代表着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的八卦图和西方基督教的对联和谐共存,这实在是有趣的文化现象。
许驸马府没看成,我们却邂逅了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老师,当时我们正在寻找许驸马府,经过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时,被里面精美的木雕作品吸引了进去,展厅里,虾蟹篓、骏马奔腾、花鸟草虫等等作品栩栩如生,而当我们看到墙上那幅繁复精细、精彩绝伦的大型作品《红楼梦·大观园》时,更是叹为观止,才知道眼前这位穿着唐装的朴素中年人就是创作者金子松老师,当他听说李教授是研究《红楼梦》的,很是高兴,邀请我们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工作室就在驸马府旁边的一条小巷子,墙上挂满了金老师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饶宗颐先生为他题写的斋号“读木轩”,金老师说,对他而言,木头是有生命的,是可以对话,可以雕琢的,是可以在它身上寄托情怀和信念的,他要用他的刀将潮州木雕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木雕的独特魅力。金老师的话,道出了一个匠人的博大胸怀和执着的信念。我们离开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而金老师的两个徒弟还在里间埋头工作,他们一手握着刻刀,一手握着自制的木槌,在木头上精雕细琢,看着他们心无旁骛的姿态,我想,有金老师他们这些甘于寂寞的匠人,潮州木雕工艺这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定会永远流传。
夜幕里的中山路很是安静,不远处的城墙外却光影绚烂,湘子桥的灯光秀正在韩江上演。
也许,你去过很多古城,走过很多座桥,但当你看到湘子桥的一刹那,你还是会为之惊艳,叹为观止。歌谣有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笙牛一只溜”。湘子桥是一座启闭式浮桥,它梁舟结合,巧夺天工,东、西段是梁桥,上有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间则是梭船相连,我每次晃晃悠悠走在梭船中间的木板上,总会想,这么美丽的桥应该有浪漫的故事,就像断桥有许仙白娘子,康桥有徐志摩和林徽因。如果是暮春时节前来,登楼眺望,但见韩江烟波浩渺,湘子桥上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十八梭船有如长龙卧波,而对岸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更是虚无缥缈,雨雾霏霏的韩江春涨,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
我曾经看过湘子桥清末民国时的老照片和影像资料,一百多年前的湘子桥,在英国人美国人镜头下,充斥着人间烟火,“卖果者千筐万篓毕集于桥”,桥上人头攒动,乌篷船停泊在两侧,各种货物在桥市上交易再运往南北,真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影像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昔日湘子桥的秀美和桥市的繁荣。
白天的湘子桥是优美的古典的,而夜晚的湘子桥,则是空灵的现代的。“一江两岸三山屹,明灭楼台号昌黎。水墨乡愁丹青韵,和风伴月思无邪”。我们来到了韩江边,只见对岸笔架山的灯光状如蛟龙,在夜空中飞舞,湘子桥则仿佛成了一台巨大的彩色钢琴,桥上那一座座亭台楼阁就是它的琴键,弹奏出或舒缓或激昂,或灵动或悠扬的潮州音乐,而那些音符是五颜六色的,在城市上空跳动,在湍急的江面盘旋,在我的心里激荡,我,沉醉在这唯美的意境里。新旧湘子桥在思绪里重叠,一座城市,是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文化去涵养的,潮州人以他们的的方式留住了历史,留住了乡愁。
古老的潮州,是一座需要静心细品的城市,就像一杯功夫茶,需用小炭炉煮开了水,然后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最后才冲泡出一杯汤色橙黄,蜜韵悠长的好茶,让你唇舌留香、余味回甘,而我,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回,无法慢火细烹,只能信步而走。但诚如李博士说的,潮州并不远,我会一来再来。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