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历史: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
发布时间:2023-06-24 04:22:00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699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从10世纪开始,随着海外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兴盛,移民逐渐增多,在海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居区。
16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的东侵和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居民大量向东南亚移徙,在当地进行生产和贸易,初步形成了早期海外华商网络。
近代,中国人以国际劳工和贸易商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移民舞台上,形成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出现了新一代海外移民。新移民的移徙方式和海外生活更多元,自主性更强,社会融合程度更高。
华侨一词始于19世纪末,大量使用于20世纪初,特别是1905年以后。
一说根据日本人成田节男的考证,在他所著的《华侨史》中认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子弟学校,名为华侨学校。”这是华侨一词见于文字最早时,后经同盟会人的广泛传播使用,逐渐成为近代旅外中国人的通称。
有学者认为“华侨”一词最早出现郑观应的呈文中,他在1883年呈交给李鸿章的《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招商局与怡和、大吉订立合同》一文中,“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
华字与侨字结合形成“华侨”一词,华字表示了中华民族的属性,侨字表示了移居国外的侨民现象。
收藏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