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山王:武力直逼常遇春,智力赶超刘伯温,权力大过胡惟庸
发布时间:2023-06-20 12:56:49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75
徐达的祖籍,是濠州钟离永丰乡。
汤和的祖籍,是濠州凤阳东湖里。
而朱元璋的祖籍,是濠州凤阳太平乡。
这也就是说,这三位仁兄,是不折不扣的老乡,而且还是离得不远的那种。
所以他们小时候大概率都会穿着开裆裤或者干脆不穿裤子在街上玩耍,是从小到大都亲密无间的玩伴。
彼时的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条人生的道路,最开始,是他们三个走起来的,未来,也只有他们三个走到了最后。
老实说,朱元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平平无奇的。
他老实巴交,胆小怯懦,谁都不会认为这样的一个孩子长大之后能成什么气候。
相比之下,汤和和徐达就有所不同了。
史书说汤和身高七尺,洒脱放浪,沉着勇敢,思维敏捷,徐达更是天生善战,胸中藏韬略,心中有大志。
作者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些有关朱元璋的电视剧,剧中,童年时代的朱元璋喜欢统御群童,自己扮演皇帝,然后让其它孩子们扮演大臣,以此来表示朱元璋这孩子打小就行,打小就有当皇帝的想法。
但其实,那个时常统御群童的孩子,大概率只会是汤和或徐达。
然而,却唯独是那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朱元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定鼎中原,看河山大好,听百官山呼。
耳边响起古老的曲调,响起缓慢的节拍,响起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南京皇宫宽阔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建筑群中游荡。
就连空气也因为这些声音而起伏,远处的雾听到了也会散尽。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曾经对徐达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功勋卓著,劳苦功高,是我大明第一开国功臣,现在我当了皇帝,修了皇宫,你却还没有宅邸,不如把我把曾经居住的旧府送给你住。
所谓旧府,也就是朱元璋同志还没有当皇帝,只称吴王时所居住的吴王府。
老实说,别人没有这份殊荣,但徐达的确是当得起的。
助消群雄,挥师东进,鄱阳水战,攻略湖湘,进取江南,北伐残元...
可以说,没有徐达,就没有朱元璋的天下。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住个吴王府,似乎问题并不是很大。
但面对朱元璋真心或是假意的邀约,徐达果断地选择了拒绝。
能混到开国功臣级别的人,不会想不明白,真心是扯淡,这无疑是朱元璋对自己的一种试探。
当年的玩伴徐达如今还是徐达,但如今的大明帝王,早已经不是那个太平乡孤庄村的朱重八了。
不过,一轮试探似乎并不能让朱元璋彻底放下戒心,没过几天,老朱同志又邀请徐达来吴王旧宅饮酒,然后把徐达灌了个酩酊大醉,最后将徐达安置在了旧宅中的龙床上过夜。
明月高悬而朦胧,夜晚安静而凄迷,已经三更天,朱元璋已经离开,偌大的吴王府中只能听到徐达轻微的呼噜声。
不过好在,徐达的睡觉质量似乎并不是很好,夜半醒来,连忙询问身边的仆从此间何处,得知是朱元璋的旧宅后立刻起身,跪在地上面北而拜,哐哐哐磕了三个响头之后,这才离去。
晚上找徐达喝酒,白天朱元璋也不闲着,又把徐达找来和自己下围棋。
朋友们,陪领导下棋,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你下得不好,一直都在输,领导会觉得你是个臭棋篓子,觉得你没意思,以后可就不找你玩了。
但如果你下得太好,一直都在赢,那就会搞得领导很没面子,你驳了领导的面子,那你以后在公司估么着就不太好过了。
徐达,在我们的认知里,是一名勇冠三军的武将,而武将,往往就意味着智力值的缺失。
你比如,楚汉争霸时的项羽,三国乱世中的吕布,都是有勇无谋的典型代表,但徐达同志有所不同,不仅打仗贼猛,舞文弄墨,智计谋略也是很有两下子的。
《鸿猷录》:若徐达之勋德才望,终始纯懿,大出韩信之右。
以至于明代史学家高岱认为徐达简直和兵仙韩信有得一拼。
武力值智力值双双拉满也就算了,徐达还爱好广泛,琴棋书画一样也没落下,就算打不过阿尔法狗,打打朱元璋还是小菜一碟的。
但问题在于,朱元璋是皇帝,是领导,所以尽管徐达玩得好,但每次都故意落败,时间一长,朱元璋品出怎么回事儿来了,表示你别想那么多,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咱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跟你下棋,就是单纯想要享受竞技比赛的乐趣。
领导发话了,徐达没辙了,只好全力迎战,结果把朱元璋下的是脸红脖子粗,很快落败。
朱元璋嘴上说比赛第二,但真到被徐达杀到一个子都不剩的时候,那心里也是十分窝火的,但见他扫过残局,却发现徐达的棋子虽然战胜,但却巧妙的在棋盘上形成了“万岁”的字样,不禁龙颜大悦,落败之恼登时便一扫而空了。
胡惟庸权倾朝野,最后终被清算,李善长王佐之才,最终含冤而死,而那个被人们认为神机妙算,能和诸葛亮五五开的刘基,最终也死在了朱元璋的算计之下,而我们的徐达同志,却能在朱元璋的猜忌和怀疑中游刃有余,可见其为臣之道,实在是很有一套。
读史到此,作者不由得想起一桩往事。
昔年徐达率军北伐,在开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唐山,围困住了仓皇而逃的元朝顺帝妥懽帖睦尔,但却并未将其俘获杀掉,而是故意留出缺口,放元顺帝逃走。
当年的黄金家族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到如今,只剩下他们的子孙仓皇而逃的背影。
此情此景,总是看惯了沙场征伐和腥风血雨的徐达,也不禁唏嘘。
徐达感慨万千,但随军出征的另外一位名将常遇春却对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的行为大惑不解。
一来,故意放走敌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二来,元顺帝是块肥肉,俘获了元顺帝,那就是大功一件,哪儿有放着好处不捞,放着功名不取的道理?
面对常遇春的质疑,徐达说了这么一段话:
元顺帝虽然是我们的敌人,但他毕竟当过皇帝,久居帝位,真要是把他给抓了送回京师,皇帝(朱元璋)要拿他怎么办才好?
把他杀了,老百姓会认为大明国风彪悍,太过残忍,引起社会舆论。
但要是不杀他,给他封地,给他爵位让他居住,又会让老朱同志心里不舒服。
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把他放了比较好。
是的,这么多年来,身经百战的徐达已经总结出了一条完美的经验,那就是:
解决任何十分棘手的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顺水推舟,静观其变。
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无疑是徐达在洪武时代能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仔细想来,当年亲密无间的君臣,到如今只剩下了相互揣摩,相互试探,也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经烟消云散,如今的同谋和交流变成了敌意和沉默。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留守北平的徐达患了背疽,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或许此时的他仍然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但却不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名将了。
冯胜,傅友德,蓝玉...一批一批的后起之秀,似乎很快就要掩盖了他的光芒。
北平城那时候还不是明朝的首都,夜里的中山王府静悄悄的。
朱元璋没有给他送过烧鹅,也没有任何他想见到或者不想见到的人来打扰他。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里,他或许会想起他那贫瘠的家乡,也会想起他那困顿的生活,还会想起自己征战天下的一幅幅,一幕幕。
有些人和他一起走到了现在,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过去。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和他一起走到现在的人,会成为他人生支柱中的一部分,而那些不断离去的人,是不是也会顺带着带走他生命的一小块。
不过至少,作为臣子,他对朱元璋,是坦然的。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徐达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逝的消息之后,一直默不作声,很久之后才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史》:天何夺吾良将之速!
上天为什么要这么快夺走朕的忠臣良将呢?
其实,与其说是上天夺走了他的忠臣良将,倒不如说是朱元璋在感叹,上天夺走了他的朋友。
但皇帝不知道,他以后还会陆陆续续地失去他的其它朋友们。
只不过不同的是,这些朋友们很少有善终的,大部分是被他自己送上了西天。
到那时候,朱元璋也会感受到,每一个人离去的同时,似乎都会从他的生命中夺走一部分东西,从而导致他的生命更加萎靡。
是啊,一代帝王也好,绝代名将也好,他们终将会在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明白,他们的人生曾经为了成败而战,但其实,人生不止有成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