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发布时间:2023-06-14 13:57:13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850
来源:十点人物志(ID:sdrenwu) 主播 | 林静
洪武年间,有位叫范文从的御史,直言上书怼皇帝。敢逆龙鳞,自是死路一条。问斩前,朱元璋照例翻了下名册,当老朱看到他的籍贯时,急忙传唤他到跟前。
“莫非你是范仲淹后人?”
“臣是范仲淹十二世孙。”
然后,奇迹发生了!老朱的态度秒变,不但赦免了他,还赏了5张免死铁券——5匹锦帛,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和老朱之间,隔了整整一个元朝。老朱却“见名如晤”,给足了面子。范仲淹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1-
范仲淹,得名由来是致敬南朝文学家江淹(就是江郎才尽那位)。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朱氏,他随之改名叫朱说。
他少有大志,曾在一座灵祠里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静默的神灵雕像似在回答:不能。
“既不能当良相,那就作良医吧。”
良相、良医虽然地位悬殊,但都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小小年纪,他就有了一颗济苍生的心。
某夜风雨大作,雨敲打在窗外芭蕉上,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辗转难眠,遂披衣起身夜读书。
-2-
23岁那年,他劝阻朱家兄弟们不要挥霍浪费,反被讥讽“我自用朱氏钱”,关你什么事?
惊骇之余,他从旁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命运待他并不友好,可贵的是他没屈服。他先是改回原来的名字,然后携琴背书,只身前往应天府(今商丘)求学。母亲派人来追他回去,他拒绝了。
齐秦有首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范仲淹也不为别的,只为证明自己是块读书的料。
-3-
千年前,先贤颜回住在陋巷,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但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不改其乐。
在范仲淹身上,我们能瞥见颜回的影子。
在应天府书院求学期间,范仲淹每天煮两升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古人仅两顿正餐),拌点腌菜就满足了。读书困乏了,就洗冷水脸。
应天府留守听说了他苦读的事迹,特地派人送来美味的饭菜,范仲淹却谢绝了:“我今天尝到美食,今后再看到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谙此中道理。
某天,宋真宗车驾路过应天府,观者如堵。同学们都去围观,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仍待在书院里读书。有位同学问他为何如此,范仲淹给的回答霸气十足——今后有的是面圣机会。
范仲淹并没有夸下海口,27岁那年,他一举中第,在殿试环节面圣了。
27岁中进士,这在封建科举时代是很难得的。想当年,同是27岁中进士的白居易,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毕竟有的人穷经皓首,却连举人都没考上。
可以说,范仲淹算个幸运儿。命运女神为什么垂青他?因为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4-
及第后,范仲淹被委派至泰州当官。
你是哪种人,就会拥有哪种友情。范仲淹“耿直淡泊,先忧后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注定了他也将遇到这类人。
在泰州,他结识了3位挚友。
第一位是滕宗谅。或许你对这个名字陌生,但肯定背过《岳阳楼记》,首句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没错,滕宗谅,字子京。他和范仲淹是“同年”。(同榜进士)
在泰州修筑海堰(范公堤)时,开工不久,就遭遇了特大暴雨。海上波涛汹涌,一个浪就能把岸上的兵工、民夫冲得没影儿。适逢范仲淹、滕宗谅在现场督工,当时“兵民惊逸”,唯有范滕二人“神色不变”,镇定自若地指挥堵水。
第二位是富弼。他比范仲淹小15岁。朱熹曰:“朋友,以义合者。”因为两人志同道合,所以成了忘年交。范仲淹夸这位有为青年是“王佐之才”。
第三位是林逋。林逋淡泊名利,朝廷招他做官,被他婉拒。他隐居山林,终身不娶,梅妻鹤子。范仲淹倾慕他的仙风道骨,遂写了首《寄赠林逋处士》,赞他“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
林逋也写了首《送希文寺丞》作答,其中有几句是这样:“马卿才大能为赋,梅福官卑数上书。”这意思是范仲淹才比司马相如;官小,却像梅福那样心系天下。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如果朋友们正能量满满,你也会积极向上,反之亦然。
-5-
公元1026年,母亲逝世,范仲淹回应天府服丁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生命中的伯乐——晏殊,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位。晏殊当时担任应天府知府,他特邀范仲淹担任应天府学主管。范仲淹一听是去母校任教,立刻就答应了。
晏殊不仅慧眼识才,还毫无保留地提携他们。几年后,晏殊回京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便向朝廷推荐了范仲淹。于是,范仲淹被任为秘阁校理,来到京城。
-6-
宋仁宗12岁登基,因为年幼,暂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到京赴任这一年,仁宗已20岁。按理说,刘太后应该还政于他。但是,刘太后似乎对权力恋恋不舍。
耿直的范仲淹就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自刘太后当权以来,还没有哪个大臣敢这么做。
如此大胆直率,舍范仲淹其谁?
得罪了刘太后,范仲淹在京城内难以立足,便申请外调做官。范仲淹离开京城那天,仁宗伫倚高楼,凭栏远眺,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7-
公元1033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仁宗立刻想到了忠臣范仲淹,召他回京,为右司谏。范仲淹秉性耿介,任谏官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京城还没待多久,江淮等地闹蝗旱。范仲淹主动请缨前往灾区视察,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他还下令捣毁祭祀活动场所,把精力、财力集中到救灾上。
刚斗罢江淮蝗旱,又跑去苏州治水。当时,苏州发大水,“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为解救这十万灾民,他亲自对苏州水道做调研,提出疏导方针;又亲自部署挖河工事,常常衣不解带,宿在海边。
-8-
因为治水有功,他再被召回京。然而,以范仲淹的耿介秉性,京城终究是待不长的。
没多久,他就同宰相吕夷简杠上了。因为不满吕夷简任人唯近,他上“百官图”,指着图向皇帝说明,怎样是循序升迁,怎样是越级而进;怎样是出于私心,怎样是才算公平。这些意见,矛头直指吕夷简。
吕夷简不甘示弱,也指控范仲淹越级告状、拉帮结党、挑拨离间。
最终,吕夷简被罢官,范仲淹也被贬饶州。
离开京城时,梅尧臣写了首《灵乌赋》以寄之,劝范仲淹学喜鹊,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遭人白眼,从此拴紧舌头,避免引火上身。范仲淹写了首《灵乌赋》作答,表示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史记》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附和的声音更易接受,但听久了,会被麻痹,失去判断;反对的声音虽然刺耳,但却往往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9-
被贬饶州,待了没多久,又被贬润州(今镇江),再被贬越州(今绍兴)。
在越州时,有位叫孙居中的户曹,死在任上。户曹是肥缺,但孙居中两袖清风,死后家里竟拿不出钱替他办丧事。范仲淹得知后,自掏腰包,雇了条大船,将其灵柩及一家老小送还故乡。他还特地安排一位老衙吏护送,并交付一首诗作为过关文书。
《示关津》
十口相携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透着对孤儿寡母的同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长辈的同时,也能想到其他老人;抚养子女的同时,也应照顾其他小孩。
范仲淹,他做到了。
-10-
1040年,边陲爆发战事,西夏大举进犯。
西夏军善骑射,而宋军“兵无常将,将无常师”,战斗力弱,根本不是西夏军对手。国难当头,朝廷才想到了范仲淹,火线任命他为封疆大吏。
话说范仲淹真厉害,一上任,就打退了西夏的几次进攻。“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军方高层觉得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来自敌人的赞美,往往是最公允的。如果一个人获得内部表扬,可能他比较优秀;但如果连敌人闻之都竖大拇指,那就是强到没边儿了。
-11-
范仲淹治军有六大功:
1.军纪严明
克扣士兵粮饷者,斩;冒功邀赏者,调查属实,斩。因为这是“夺戎士死战之功,误朝廷重赏之意”。
2.识人用人
边期间,范仲淹提拔过不少能吏良将,比如张载、狄青、种世衡等。
范仲淹“任人无失”,有个秘密。他把长子范纯佑安插到军中。范纯佑天天跟部队同吃同住,大家都当他只是位普通士兵,所以往往在他面前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而范纯佑暗中观察,一旦发现人才,立刻反馈给父亲。
3.懂得“使过”
何谓“使过”?就是给有过之人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他在荐表中说“活人于死者,必舍生而报恩,荣人于辱者,必尽节而雪耻”。
4.打持久战
范仲淹主张坚壁清野,请西夏军喝西北风。喝上几个月,西夏军自然不战而退。
5.孤立西夏
范仲淹积极与周边羌人搞好关系,久而久之,羌人亲切地称呼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是敬称。)得不到羌人响应,西夏人搞事情,孤掌难鸣。
6.建大顺城
范仲淹的最大功绩是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筑起一座大顺城。大顺城犹如钉子嵌入西夏体肤,让西夏恨不能拔之而后快。所以,西夏国君元昊曾亲率3万士兵攻打,但没攻下。
因为这是座坚城,张载赞之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也正因为这座大顺城,西夏最后不得不选择对宋称臣。
-12-
塞外某个深秋黄昏,西风萧瑟,北雁南飞。秋色里,鼓角铮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孤城紧闭。
范仲淹举起摇晃的琉璃杯,一饮而尽。不是醉卧沙场,而是借酒浇愁。
浇的是啥愁?壮志难酬、乡愁。
不知何处吹羌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今夜,征人尽望乡。
酒入愁肠,化作一阕《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欧阳修读到这首词,调侃是“穷塞主之词”。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也曾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最后一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喻指西夏)。
东坡的豪情固然可嘉,但终究没真上过沙场,体会不到战争之残酷。
私以为《渔家傲·秋思》非“穷塞主之词”,而是“真将军之叹”。
-13-
因为立下战功,范仲淹奉旨回京,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主持“庆历新政”。
新政期间,范仲淹查看官员名单时,如果看到不称职的,就一笔勾掉。这一笔下去,意味着那人丢了乌纱帽,一家子也从中产堕入平民。
所以,革新派的另一位主将富弼动了恻隐之心,他说:“你这一笔下去,岂不知一户人家在抱头痛哭?”
范仲淹答:“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好!”(宋初,分全国为15路,路相当于省。)
对尸位素餐者心软,换谁来为民请命呢?范仲淹并非无情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也因为范仲淹触犯了太多官僚的利益,革新派被诬为“朋党”。尽管欧阳修曾作《朋党论》,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来为自己和小伙伴们辩白,仍无济于事。
新政仅一年左右就告败,范仲淹、滕子京等被贬。也差不多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是劝慰老友,也是自勉。
-14-
临退休前,范仲淹买了一千多亩地。
一千多亩啊!哪来的钱?他是贪官?
当然不是,北宋实行高薪养廉,如作家二月河所言:宋朝官员工资是清代的10倍、汉代的6倍。
作家李开周曾写道:“包青天”原型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期间,收入包括正俸(工资)、茶汤钱、给卷(车马费)、厨料、薪柴……各项加起来,折合成人民币,年薪竟高达千万!
所以说凭合法收入,范仲淹一辈子积蓄还是买得起1000多亩地的。
范仲淹当然不是“求田问舍之徒”,他买地是为了出租,地租则用于建设范氏义庄,给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氏义庄成了史无前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而且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
范仲淹幼年丧父,深知贫穷的滋味。尽管母亲改嫁后,他几乎没再受过范氏家族的恩惠,但临退休前,仍心系族人。不为族人安排好一切,似乎就无法安心养老。
如此有担当,舍范仲淹其谁?
-15-
范仲淹逝世后半个多世纪,有一位粉丝不远千里,来到他的祠堂前。这位粉丝,叫元好问,人称“北方文雄”,曾写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绝世佳句。
这一回,他心怀崇敬地写下:“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十点君说
看完范仲淹的一生,你有没有深受触动和鼓舞,还有点意犹未尽?
如果你喜欢看人物故事,想看更多的故事,十点君向你推荐公众号十点人物志。这是十点君和朋友小志合开的,专门“读人”。
在这个公众号里,我们会带你关注有趣有料的名人智者,或者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关注他们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快乐伤悲,比如曾国藩、汤唯、严歌苓、刘强东、李敖。
对那些值得更深入了解的人物,我们还会陪你读他的传记,10天听完一本人物传记,如《张幼仪传》《林徽因传》《香奈儿传》等。
迷茫时,悲伤时,别人的经历像一盏灯塔,为我指引着方向和希望。
如果你喜欢看人物故事,想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欢迎关注十点人物志。
记录影响时代的100位中外名人
甄选一生必读的100本人物传记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十点人物志”
-背景音乐-
《花儿落了》《冬阳》
-作者-
本文来源十点人物志(ID:sdrenwu) ,在这里遇见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每天一个人物故事,10天听一本人物传记。转载请在“十点人物志”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林静,十点读书签约主播,电台主持人。典型的双鱼座,矛盾的个体,偏爱白色。喜欢音乐、旅行、读书、看球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信声音是有温度的。微信公众号:晚听经典、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