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9399
发布时间:2023-06-10 14:00:47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47
我们厂,代号9399,隶属江西省国防科工委,是一家军工企业,俗称三线厂。
当然,现在厂子已经不复存在。
它经历了低谷,辉煌,巅峰,高潮,衰败,落魄,倒闭。
这个经历像极了人的一生,呱呱落地,蹒跚走路,翩翩少年,俊朗青年,油腻中年,迟暮老年。
虽然事物的发展,几乎有着同样的规律,但是经历的过程却迥异不同,有着各自的精彩。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省西北部的宜春地区上高县,迎来了一个神秘的企业,代号9399。
当初设立的时候,没有工厂名称,只有一个番号,工厂驻有军代表,厂门口防备森严,有军人站岗,非本厂人员禁止入内。
工厂没有在县城中的繁华地带,而是在下面的一个小乡镇,塔下乡,算是工业重镇吧。
周边有县水泥厂,县粮油加工站,火车站(货运),木材加工厂等等,工业气息深厚,人口众多。
工厂生产枪炮里面的螺丝,螺帽,弹簧等等五金件。
不要小看了这些小配件,枪里的弹簧做不好,打出的子弹就会卡壳。在前方争分夺秒的厮杀中,如果射击的时候,弹药卡壳,后果可想而知。
工厂里有很多机械加工设备,全是上海那边运过来,当时算是国内最先进的设备,有各种冲床,车床,铣床,磨床,电火花,线切割等等。
当年,工厂里的武装部搞民兵训练,没什么器材,武装部长命令机加车间想办法,那些上海老工人,搞了一个月,搞出了二挺机关机,虽然射程只有100米,但毕竟也是能“哒哒哒“出子弹的铁家伙,扛着机关枪去野外实弹训练,足以让民兵们兴奋不已。
当年,工厂附近的村庄,插秧的村民们抬头看见打着遮阳伞去上班的年青女工,心想,这些工人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哦,就这点太阳,还要打着伞,还能穿着碎花裙子,踩着小碎步去上班,那是怎样的一个“美”!
对这些拥有城镇户口的人,羡慕不已。
谁知,现实是残酷的。
2000年后,农村的日子越过越富有,工厂日子越过越紧巴。
再后来,新农村建设一搞,村里涌现出一栋栋漂亮的别墅,而工厂的家属区却破旧不堪。
恐怕当年在田里插秧的农妇,心中庆幸着:还是农村待着好啊!还是农村户口好啊!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世事变无常。
当年,带领我们工厂走上巅峰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XX厂长。
他搞了一个制度,叫“七进七出。”
早上七点进工厂,连续工作12个小时,晚上七点出工厂。
这个制度在当年8小时为主流的国企,搞出了一些争议。
但争议很快过去,那个年代的人,大家都是干劲十足,不计较个人得失,都想着为四个现代化奋斗。
还记得晚上8点的时候,在家能听见厂广播站播出的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这个制度一实行,工厂里的生产效率立马提升,成本降低,产量提升。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愁没有订单,做得多自然就赚得多。
工厂盈利了,各种福利便丰富了起来。七,八十年代,是我们工厂的黄金时期。厂里经常给工人分苹果,分白砂糖,给工人们加餐。
刘厂长很是有些能耐,因为是省办企业,级别和县长一样,在当地很是受到尊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有一次中央有个大领导到了县里,刘厂长还被叫去作陪,一时间,风光无二。
下面来聊聊我们工厂的一些琐事。
1, 厂办学校
作为省办企业,在政策上,资金扶持方面力度很大。我们工厂不但有自己的医院,而且工厂里有自己的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
学校就建设在家属区的中央。
学生们从家属区走到学校,基本上也就5~10分钟,根本不需要家长接送。
话说,后方稳定,前方才能拼命。创办学校,解决了家中孩子的上学问题,自然家长们能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学校历任老师都兢兢业业,
记忆中有小学部的语文罗老师,张老师,数学刘老师,杨老师。
初中部的语文陈老师,聂老师,英语戈老师,肖老师等等。
这些老师有的是从师范学院毕业,有些是从其它学校调过来的资深教员。
学校从一开始创办,便在周边打出了名声,导致后来周边的县办企业,火车站,粮食加工厂里的人,都把孩子送来工厂学校。
虽然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学生,但学校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孩子,为我们系统在南昌创办的兵器工业学校,输送了不少技术型人才。
这些人才当中,不少在当年的下海浪潮中,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超前的眼光,拔得头筹,成了企业家,开拓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 职工有定量供应粮,油
当年,每个职工家庭都有一本粮油折子。这就是企业职工享受的待遇。
凭着折子,才能去附近的粮油站买米买油。
那时,粮油是属于国家管控,没有私营店能够经营米和油,没有折子,有钱你都买不到粮油。
记得当时,粮店里提供二种油:菜油,茶油。菜油便宜,0.5元一斤,茶油稍贵,0.8元一斤。
米的话,不记得多少钱一斤了,应该也就是二,三毛一斤吧。
毕竟那时父母工资才三十多一个月。
现在,想买茶油都不容易买到,要买,超市里的价格也让人望而止步。
最快乐的事情是几个小伙伴约着一起去粮店,带上米袋子,油壶,一路欢声笑语,满载而归。现在想想,当年虽然清苦,但便宜的价格能买到优质的食材。放在现在,贵的价格都买不到那时纯天然的食材了。
买粮油不用大人陪着去,会担心小朋友的安全吗?
完全不担心。
首先,那时路上汽车极少,不用担心交通安全。
其次,担心人贩子?想多了,那时治安好得很。
再来,怕遇见贼?那时都能夜不闭户,人与人之间和谐得很。
3, 王牌车间
当年,工厂里的主力王牌车间是三车间,四车间,六车间。
三车间生产主打产品,螺丝螺帽。
那可是一门技术活,厂里刚投产的时候,如果不是上海下来一批技术工人,肯定是搞不定的。
螺丝螺帽,别看个头小,工艺可不简单。
钢筋校直,裁断,拉丝,搓丝,板牙等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
记得当年几个调皮的小青年,小松江,小百五,代密子,蒋胖子等等,上班调皮捣蛋,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却品质过硬。
四车间是锻造车间。以冲压件为主。很多冲床,天天“滴得攻,滴得攻”的噪音大得很。
有一任车间主任姓梁,大家叫他梁胖子。他很有号召力,培养出了很多技术人才,顾胖子,罗宝,刑老三,小黑皮等等。
六车间是模具车间。也是技术人才云集的地方。有一任车间主任姓任,此人有相当的管理能力。手下二个工段长,立高和宝伟。这二个人积极地拓展业务,后来接到了嘉陵摩托的配件订单,把六车间搞得红火了一阵子。
车工人才有:小林,阿杰,阿涛,涂仔
钳工人才有:阿驴,鸭子,阿平,猴子
这些人后来都到了南方,凭着自身实力,混得风生水起。
写到这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以《长相思·山一程》作为结尾。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限于头条的字数限制,不能写得太多,随想而写吧,要完完整整地从七十年代写到2000年,有太多的故事,恐怕我要出本书,虽然我也有此打算[呲牙],名字就叫《9399风云录》
希望写的这些东西,能让曾经在三线待过的人,引发些回忆,也就够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