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茵陈(利湿退黄药)

茵陈(利湿退黄药)

发布时间:2023-08-05 23:35:16     作者:言身中医     浏览量:795    

茵陈

茵陈在我们博兴也有悠久的历史,老百姓经常洗净焯水后凉拌或做菜吃,美味可口,其实它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一般来说‬,在春季幼苗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到当柴烧”。

“茵”字,蓐也,指铺垫的东西。茵陈的干燥幼苗多揉成团状,全体密被白毛,绵软似绒,如铺垫之物。又因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宿根及木质茎经冬不死,届春旧茵虽枯,能借陈茎再生新茵,故有此名。正如陈藏器《本草拾遗》:“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故因旧茵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本品的异名有因尘,茵陈蒿,因陈蒿,绵茵陈,婆婆蒿,野兰蒿等。

中药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春季幼苗高6~10㎝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绵茵陈气清香,味微苦;花茵陈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注意:茵陈其气辛香,长期或大量服用易耗气伤血,故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有报道,茵陈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上腹饱胀、灼热、腹泻等现象,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死亡。

核曰: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所在亦有,不及太山者佳。春生苗,似蓬蒿而叶紧细。九月作花,结实与花实相似。亦有无花无实者,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旧苗复生。

修治:用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勿令犯火。硇砂。

先人云: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又云:诚山厨之清供,脾土之生阳者也。

参曰:甲子季春,经山阴道中,远瞩篱落间,宛若绿气蒸出,就之丛生似藻,纤柔青整,讯之土人,即茵陈蒿也。始释 “焄蒿凄怆,沐醯青陈之丝”之义。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蘩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霉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

久服则燥胜,所以身轻。平寒清肺,肺主气,所以益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清则血充华面,所以耐老,而面白可悦也。心为十二官之主,心安十二官皆安,所以长年也。

制方:茵陈同川连、干葛、黄柏、苡仁、北味,治酒疸。同二术、茯苓、泽泻、车前、木通、陈皮、神曲、红曲,治谷疸。同生地、石斛、木瓜、牛膝、黄柏,治女劳疸。

茵陈具有较好的保肝降脂作用,其水煎剂能明显地减轻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明显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血清白蛋白;其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合并脂肪肝具有调解血脂和保肝作用,可明显降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TGF-β1水平,改善肝脏脂肪病变。茵陈的多种制剂及成分均有利胆作用,其所含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是其利胆成分之一,与栀子中所含的京尼平合用对胆汁分泌有协同作用。茵陈能降低AFB1诱发微核、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基因突变,对食管癌、肺癌等有治疗作用。茵陈水煎剂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病毒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抑杀钩端螺旋体。另外,茵陈有降低高脂血症、扩张冠状动脉及促纤溶作用。


时间:2023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黄药     茵陈     利湿    
上一篇:川楝子(理气药) 下一篇:一张纸就能折的玫瑰,放几枝在家中,人见人夸!(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