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介绍长津湖战役【转载】
发布时间:2023-06-05 03:05:59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35
作者:李幺傻
最近很多人又在说长津湖战役,是因为韩国总统尹锡悦到美国的时候,提到了长津湖战役。我外交部发言
人针锋相对,指出尹锡悦说法错误。
那么,战争的长津湖战役是什么样子?
几年前,我曾准备写一部“长津湖战役”的书,可惜在中国难以找到真实而全面的资料,只好放弃了。
来到美国后,我没有忘记这个愿望,依然到处查找长津湖战役的各种资料。
对71年前这场错综复杂的战役,估计没有多少人比我知道得更全面,更清楚。
现在,我就在这篇文章里,把这场波澜壮阔、千头万绪、惨烈无比的战役,彻底说清楚。
先交代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南面的韩国兵败如山倒。
据后来的资料显示: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
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占有绝对优势。
6月28日,战争仅仅爆发三天,朝鲜军队就攻入韩国首都汉城。汉城现在叫首尔。
7月1日,第一批美军两个连从日本空降到韩国釜山。而此时,朝鲜军队几乎占据了整个朝鲜半岛,仅剩
釜山港口一隅,尚未占领。
7月5日,朝鲜军队和美军首次交战,人数占据劣势的美军失败。
7月7日,联合国军成立,18个国家的军队介入这场战争,其中美军兵力占到88%。
9月15日,美军7万人的部队从朝鲜半岛的仁川港登陆。
登陆后的美军轻易击败朝鲜军队。
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一再告诫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不要扩大战争。
但美军不听。
美国总统杜鲁门不相信中国会出兵。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还信誓旦旦地向杜鲁门保证:“中国在东北有30万军队,只有五六万人可以渡江
作战。如果中国人试图推进到平壤,他们一定会遭受到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
10月9日,美军第一骑兵师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
骑一师是美军历史上一支战功卓著的军队,名为骑兵,实际上不骑马,全是机械化。
10月19日,美军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同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曲,至今很多人还会唱。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共参加了五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打得非常轻松。
由于联合国军根本就没有想到中国会出兵,所以,志愿军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
10月25日,秘密来到朝鲜的志愿军第40军118师对联合国军发动突袭,仅用一个小时,就夺回了温井,
重创韩国第六师。
11月1日到3日,志愿军又围歼了美军骑一师第8骑兵团的大部分。
联合国军没想到中国会参战,更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他们赶紧向南撤退,退到了清川江以南。
清川江,是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一条河流。
11月4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其实只相隔了两天,志愿军只休息了两天。
11月6日,联合国军渡过清川江,试探性进攻志愿军。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决定示弱于敌,节节后退,丢弃破旧枪械……
联合国军果然一路追来,进入了圈套。
第二次战役开始打响。
第二次战役一共分两个战场:东面战场、西面战场。
东面战场打的是长津湖战役,西面战场打的是清川江战役。
先说西面战场。
西面战场的主力是志愿军是第13兵团,共约23万人。
13兵团是原解放军四野的一支王牌部队。
志愿军依靠血战,击败了联合国军。联合国军被迫向南撤退。
13兵团38军表现突出,在彭德怀颁布的嘉奖令中,有这样的文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后来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写的是第二次战役西面战场的“松骨峰战斗”,这场战斗
的参与者,就是38军112师335团一营三连。
再说东面战场。
东面战场比西面战场打得更艰苦。
冰雪长津湖,浴血长津湖,血战长津湖……
战后,很多志愿军都不愿再提起长津湖。
因为太冷、太艰苦、太悲壮。
先看一张示意图,把长津湖的地理方位搞清楚。
交战双方是这样的:
宋时轮指挥的志愿军九兵团,共计3个军12个师,每个师都齐装满员,共计15万人。
美军为史密斯少将指挥的陆战一师主力、巴大维少将指挥的陆军第七师一部分,还有中途加入的英国皇家
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300人。
交战时间是这样的: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九兵团20军、27军发起进攻,九兵团的另一个军26军担任警戒。
12月11日,被围困的美军撤出长津湖包围圈。
交战时间共计14天。
交战地点是这样的:
志愿军九兵团发起强大攻势,将包围圈里的美军分割在四个地点:柳潭里、长津湖东、下碣隅里、古土里。
战争主要在这四个地方进行。
第一天,柳潭里战斗、长津湖东面的战斗,同时打响。
第二天,下碣隅里战斗打响。
十天后,古土里战斗打响。
编制、时间、地点这些基本问题都清楚了,下面详细讲解交战经过。
第一部分:柳潭里战斗
先说柳潭里战斗。
交战双方的编制情况是这样的——
志愿军89师、79师、59师
美军陆战一师第5团、第7团
11月27日,陆战一师第5团发动攻击,被志愿军89师拦截。
陆战一师第5团攻击不利,就在柳潭里周围的山脊挖掘战壕,准备固守。
这是白天战况。
当时,因为美军占有武器优势,那时候的战斗情形,都是美军白天进攻,志愿军坚守。到了夜晚,就换成
志愿军进攻,美军坚守。
11月27日夜晚,志愿军79师出现在战场上,增援志愿军89师.
他们对陆战一师第5团发动进攻。
然而,美军也来了增援部队,这就是陆战一师第7团。
志愿军两个师和美军两个团打了一夜,双方都相持不下。
就在这天夜晚,志愿军59师也出现在战场。
当时,陆战一师第7团有两个连封锁了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公路。
这两个连的编号是C连和F连。
看过美剧的人都知道,美国军队的编制,军到营一级,都是按照数字编号;而到了连一级,就变成了字母编号。
这两个连——C连和F连,据守的这条公路极为重要,进可攻,退可守。
当天夜晚,就在志愿军89师和79师进攻美军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的时候,志愿军59师同时进攻C连和F连。
C连看到情势不好,就撤到了柳潭里,和大部队汇合。
而F连却一直守卫在公路穿过的一道山口。
双方打得极为激烈。
C连回到柳潭里,告诉了第7团团部,F连没有撤出来。
从11月29日开始,第7团组织了几十次进攻,想要把F连从志愿军包围圈中解救出来,但都遭到59师的
顽强反击,始终没有如愿。
F连据守山口,和志愿军一直鏖战。
他们竟然坚守了5天。
柳潭里的战斗相持不下,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觉察到这里囤积着陆战一师的主力,就改变主攻方向。
放弃柳潭里,攻打新兴里和下碣隅里。
有人问:既然发现了陆战一师的主力,为什么不一举拿下?
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和国内战场不一样。
国内战场上,只要把敌人包围了,一喊“缴枪不杀”,敌人就失去了战斗力。
而在朝鲜战场,尽管把美军包围了,但美军飞机不断把弹药和食品空投到包围圈里。
包围了美军,其实等于没包围。
而志愿军的后勤供给远远比不上美军。
美军吃的是牛肉罐头牛奶汉堡和可乐,志愿军吃什么?
小时候,我在国内听到老师说,志愿军可艰苦了,“一口炒面一口雪”。
长大后,我采访志愿军,他们说:哪里能吃得上炒面?你老师胡说哩,一个窝窝头分给全班吃,炊事班的
饭菜供应不上来,路面都被美国飞机炸塌了。
所以,打持久战,对美军有利,对志愿军不利。
所以,志愿军的战术是:速战速决。
当时,整个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对美军不利。
美军都开始向后撤,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都接到向后撤退的命令。
两个团的美军,仅剩一台M4A3谢尔曼坦克还能开动,其余的都被志愿军打烂了。
这两个团的美军计划是,由这辆坦克开路,第5团第3营当先锋部队。
而第7团第3营首先要占领两处山丘,因为这两处山丘,居高临下,直接威胁到这两个团的美军。
12月1日上午,第7团第3营进攻那两处山丘。
据守山丘的,是志愿军59师175团。
双方激战了一天,两处山丘还没有拿下。
与此同时,志愿军79师再次共计柳潭里,而89师则向南面的古土里急行军,准备在那里拦截这支美军。
12月1日,志愿军对这两个团的美军展开排山倒海的攻击。
但是,美军投入了最新研制的夜间战斗机。
志愿军伤亡惨重。
12月2日上午,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大部撤出了柳潭里。
美军大部撤出了柳潭里,那么,小部呢?撤出了吗?
小部指的是第7团第3营。
前面说了,这个营和志愿军一个团殊死拼杀了一整天,两座山丘还在志愿军手中。
12月1日夜晚,已经精疲力尽的第7团第3营被换下,第7团第1营继续与志愿军作战。
当时的一个团志愿军,仅剩下5个排。
如果按照三三编制来计算,一个团3个营,9个连,27个排。
而现在仅剩下5个排还能战斗,可见当时的战争有多惨烈。
12月2日黎明时分,陆战一师第7团第一营终于占领了山丘,然后出其不意,居高临下,“成功摧毁了数个
公路沿线的中国阵地”(美资料原文),与包围圈中的F连汇合。
12月3日,这股美军到达了下碣隅里。
柳潭里的战斗,一共进行了5天。
第二部分:长津湖东战斗
长津湖以东的战斗,是和柳潭里战斗同时打响的。
志愿军九兵团有12个师,共计15万人。
李云龙说:“老子一辈子都没有打过这种富裕仗,还分什么主攻方向佯攻方向?都给老子全部上。”
所以,九兵团把美军陆战一师和陆军第7师的一部分,分割包围几处,同时进行攻击,准备一口吃掉。
长津湖以东,双方参战部队的编制是这样的。
志愿军:80师、81师、94师
美军:陆军第7步兵师第31团、32团一营
美军资料显示,陆军第7步兵师本来没有31团的编制,但因为陆战一师向北进攻,推进较快,美军担心
陆战一师落入圈套,就命令陆军第7步兵师快速组建一个团,保护陆战一师的右翼。
陆军第7步兵师就东拼西凑地组成了一支2500人的部队,命名为“RCT-31”,即第31团级战斗队,后来,
又被称为“费斯特遣队”。
费斯是31团的第二任团长,被志愿军打死。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本来打的是美军战斗力排第一的陆战一师,“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和当年的孟良崮
全歼整编74师一样。
本来就没有美国陆军第7师什么事,也不想打美国陆军第7师。
可是,陆军第7师偏偏派出了第31团来保护陆战一师。
所以,第31团就面临悲惨的命运。
11月27日深夜,志愿军80师和81师的三个团突然袭击美军31团所在地区。
按照美军资料记载,当时包围圈中的31团有如下兵力:
31团团部、第3营、两个野战炮连、一个防空炮连、一个重迫击炮连、一个拥有22辆坦克的坦克连,
还有上百辆卡车。
而当时的80师和81师,野战炮、防空炮、重迫击炮、坦克、卡车,一个都没有。
志愿军手中的,只是能够随身携带的轻武器。
双方的实力差别,实在太大了。
李云龙说:“近战夜战,是咱的强项。”
是的,只有轻武器的志愿军,准备趁着夜色冲上去,和美军展开白刃战,拼刺刀。
可是,美军31团把上百辆卡车和22辆坦克围了一个圆圈,人躲在圆圈里,警戒的人躲在驾驶室。
志愿军距离圆圈还有几十米的时候,美军31团的照明弹突然升起,照耀大地如同白昼,志愿军躲无可躲。
圆圈里美军各种大炮一齐轰鸣,志愿军伤亡惨重。
美军资料显示:第二天,81师其余部队,绕过美军31团驻扎地点,南下继续攻击。
这支志愿军南下,在“新兴里以北”(看地图),和美国陆军第7师第32团第一营激战。
美军记载,第一营“遭遇重大伤亡”。
就在美军第32团第一营“遭受重大伤亡”的11月28日夜晚,被围困的31团第三营和两个野战炮连,
“也几乎被击溃”(美方资料语)。
在此战役中,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中弹被俘。
麦克莱恩上校被俘,很富有戏剧性。
当时,中美双方军队都打乱了,小部队各自为战。
因为天色昏暗,负伤了的麦克莱恩上校把一小队志愿军误以为是美军,就跟过去。
没想到就这样当了俘虏。
美方资料还记载,占领了美军阵地后,因为误以为美军31团第三营被全部消灭,志愿军81师239团停止了追击。
“他们开始搜寻美军阵地上的食物和衣物”,这是美方资料的原话。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美军第三营已经失去了阵地,同时还可以看出志愿军严重缺吃少穿。
他们占领了美军阵地后,先找吃的找穿的。
当时,志愿军的后勤供应,远远跟不上前线战场的需求。
志愿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作战,而取暖的棉衣都无法全部供应,很多人被冻伤冻亡。
可见,当年的战争有多艰苦。
就在志愿军81师239团搜寻美军的食物和衣物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美军第三营残部突然发动攻击。
同时呼叫飞机对31团第三营原驻地进行狂轰滥炸。
“第31步兵团第3营在入湖口对志愿军第239团实施了反击,惊慌失措的志愿军彻底溃败。”(美资料语)
这支志愿军离开时,带走了中弹被俘的美军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三天后,上校死亡。
麦克莱恩上校死亡后,费斯中校接替31团团长。
费斯中校上任后,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当时,包围圈外有一处山丘,可以俯瞰整个包围圈,被志愿军81师242团占领。
费斯中校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攻占了这座山丘。
消息传到美国,美国军方授予费斯中校美国最高荣誉勋章。
同时,还授予31团的9名敢死队队员陆军十字勋章,这是美国第二最高荣誉勋章。
美军31团隶属于陆军第7师。
陆军第7师和陆战一师,都隶属于美军第10军。
第10军的军长是阿尔蒙德少将。阿尔蒙德少将再往上,就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
当时,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坐着直升机,来到包围圈,给费斯中校等人颁发勋章。
另外,还给三名营连长颁发了银星勋章。
而费斯中校厌恶地把奖章扔在了雪地里,让阿尔蒙德少将极为尴尬和难堪。
费斯中校说:你把这些人全部解救出去才是“硬道理”,要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干什么。
“硬道理”和“虚头八脑”这些中国式语言,是我翻译的。
11月29日夜晚,志愿军重新进攻。
然而,遭到31团的顽强抵抗,“野战炮和防空炮的压倒性火力成批地横扫了志愿军”(美资料语)。
美军的团一级战斗单位,都配置了各种大炮,包括防空炮。
然而,由于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天空中全是美军的飞机,所以,防空炮就改为对地面的打击。
杀伤力特别大。
到了第二天黎明,志愿军停止进攻。
而志愿军238团和239团,仅剩不到600人,已经无法再组织进攻。
战斗减员超过90%以上。
志愿军无力进攻,美军也无力突围。
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命令陆战一师前去营救陆军第7师31团。
人家本来是保护你们侧翼的,现在人家被围了,你们赶紧去救吧。
但是,陆战一师已经自顾不暇,哪里分得出兵力营救?
最后,只有一个坦克连进行“尝试营救”。
但因为道路湿滑、没有步兵跟进,这个坦克连遭到志愿军的“近距离打击”而受挫。
志愿军没有防坦克武器,美军所说的“近距离打击”,估计就是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去轰炸坦克。
和抗战时期对付日本坦克是一个招式。
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坦克,远远不能和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坦克相提并论。美军坦克坚固得多。
志愿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终于阻止了这个坦克连冲入包围圈。
11月30日,第7师师长巴大维少将飞入包围圈,会见继任的31团团长费斯中校。
巴大维少将让费斯中校赶快突围,整个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都已经向南撤退了,你再不突围就来不及了。
费斯中校说,突围太困难了,尤其是要携带31团的500名伤兵。
由于31团的包围圈内太过狭小,山峰林立,无法修建大型运输机起落的机场,所以伤兵无法运走。
而陆战一师的包围圈内,地势平坦,修建了一座机场,让4000多名伤兵顺利运到后方。
所以,没有伤兵之忧的陆战一师冲出了包围圈,而带着伤兵的31团,就遭遇灭顶之灾。
就在这一天夜晚,志愿军94师到达战场。
双方又激战一夜。
31团两个野战炮连打完了所有的炮弹,“几乎让志愿军陷入绝境”。
但是,没有了炮弹的大炮,成为了一堆废铁。
12月1日,费斯中校下令,31团携带伤员,从新兴里突围,撤往下碣隅里(看前面的示意图)。
志愿军尽管伤亡惨重,但包围圈仍然严严实实,想要突围出去,非常不易。
费斯中校提请航空队,对31团进行空中掩护,轰炸突围方向的志愿军阵地。
然而,就在31团做好准备,即将离开防御圈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此前,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志愿军白天从不进攻,躲在山洞里。
而这一天,志愿军突然一反常态,就在美军31团准备突围的时候,志愿军241团突然蜂拥杀入包围圈,
杀得31团措手不及。
赶来增援的美军飞机看到地面上双方胶着厮杀,不敢轻易投掷炸弹,只在旁边投掷凝固汽油弹。
汽油弹造成了中美两方士兵的伤亡。
为什么志愿军会在白天突然杀入包围圈,和美军展开巷战?
只有一种可能,美军突围消息泄露。
或者是美军的突围情报被截获,或者是美军俘虏供出了情报。
费斯中校是一个很强悍的人。
他带着一股美军猛打猛冲,几乎冲出了包围圈,但被志愿者设置的路障挡住了。
有的美军看到前路被挡,就想从长津湖的冰面上穿过。
冰面畅通无阻,但会成为志愿军的活靶子。
费斯一面高声叫回那些试图跑上冰面的美军,一面亲自带人清理路障。
就在这时候,志愿军的一颗手榴弹砸过来,费斯被炸伤。
几小时后,费斯死亡。
战争结果是这样的。
中方称歼灭美军第7师第31团、32团一个营,还有炮兵坦克部队。这也是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唯一
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团。
这也是很多人口中的“北极熊团”。
其实,美军第7师31团不是“北极熊团”。
之所以将它叫做“北极熊团”,是因为被志愿军活捉的团长麦克莱恩上校,此前任“北极熊团”的团长。
美军称第7师31团于12月1日突围后,原编制的2500人只剩下1050人,其中385人还有战斗力。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军离开了曾经占领的地区,继续向南,志愿军一步步收复失地。
志愿军达到了战略目的。
长津湖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三部分:下碣隅里战斗
还是先看双方编制情况。
中方:志愿军第20师第58师、第60师
美军:陆战一师第一团的一个营、陆战一师第七团的一个营,和后来增援的英国军队和美军其余部队共921人。
志愿军的部署是,在1950年11月27日夜晚,所有志愿军全部展开攻击。
但是,在这一天夜晚,柳潭里的志愿军攻击了;长津湖东面的志愿军也攻击了。但是,下碣隅里的志愿军
没有开始攻击。
为什么?
攻打下碣隅里的志愿军第20师第58团迷路了。
这么重大的军事活动,怎么会迷路?
因为他们手中拿的是一张过期了的日本地图。
地图上是峡谷,现实中却是河流;地图上是一马平川,现实中却是一座高山。
就这样,耽搁了一夜,贻误了战机。
11月27日,柳潭里和长津湖东面的枪炮声响成一片,陆战一师师部驻扎的下碣隅里岂能没有觉察?
而且,先期埋伏在下碣隅里的志愿军侦察部队,接到的是当晚攻击的命令。
军令如山!
尽管大部队没有按时到达,也要攻击。
于是,志愿军侦察部队发动了悲壮的自杀式攻击。
下碣隅里的美军知道了驻地外有志愿军,他们加强了防备。
等到11月28日早晨,志愿军大部队经过一夜急行军,赶到下碣隅里,最佳攻击时机已经错过了。
志愿军白天不会进攻,只能等待晚上。
为什么?
因为没有制空权。如果白天进攻,只能忍受美军飞机的轰炸。
所以,白天志愿军藏起来,而美军在加紧修筑工事。
当天晚上十时许,志愿军发动了进攻。
按照惯例,中国军队的进攻方式是,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进攻,三分之一兵力作为预备队。
攻打长津湖的时候,是这样。九兵团三个军中的20军和27军进攻,26军做总预备队。
攻打长津湖的下碣隅里还是这样,58师的172团、173团投入进攻,174团作为预备队。
凌晨三时左右,志愿军将美军的防御圈打开了一个缺口。
本来,接下来就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可是,志愿军却停止了进攻。
因为他们缺吃少穿,实在饿到了极点,冷到了极点。
他们开始在美军营地里搜寻食物和棉衣。
逃出好远的美军看到后面没有追兵,又回身杀来。
志愿军仓促应战,又被赶出了防御圈。
美军趁机堵住了缺口。
双方又处于相持状态。
下碣隅里是陆战一师师部的驻地,防守部队只有两个营。
而外围有志愿军一个师,一个师有九个营。
众寡悬殊,形势万分危急。
于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就命令包围圈外的陆战一师第一团团长普勒,从古土里派遣一支突击部队,
向北进入包围圈,增援师部。
古土里在下碣隅里的南面(查看上面地图)。
想要进入包围圈,先要冲破外面志愿军的包围。
第一团团长普勒派出了一支900人的队伍,分乘140辆汽车,从南面向志愿军的包围圈攻击。
这支增援部队包括: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团300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G连、
美国陆军31团B连等,共有921人。
细心的读者发现了:31团不是在长津湖东面吗?不是两任团长都被志愿军打死了吗?怎么这里还有31团?
31团分兵各处,在长津湖东面和团部在一起的,那是31团的大部分。
这里是31团的小部分。
11月29日早晨9时30分,这支900人的突击队开始行动。
由于遭到志愿军的坚决阻击,一直到下午4时30分,他们才向下碣隅里推进了几里路程,来到了
下碣隅里外围的一座山丘下。
守卫这座山丘的,是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三连。
三连已经尽了全力,弹药全部打光、全连战士阵亡,仅剩连长杨根思一个人,而且还身上带伤。
美军冲上山头,杨根思抱着仅剩的一个炸药包,和美军同归于尽。
接着,美军进入了后来被称为“地狱火峡谷”的危险地带。
每走一步,都要有一场激战。
这里,是志愿军60师在拦截。
志愿军将美军乘坐的一辆卡车击毁,而这辆卡车横在了狭窄的路面上,将这支美军一分为二。
11月29日夜晚,卡车前面的美军,九死一生,穿越了志愿军的层层封锁,终于来到了包围圈里的下碣隅里。
那辆被击毁的卡车前面的美军,有159人负伤,162人阵亡和失踪,“但还是给下碣隅里的防御带来了
急需的300名步兵。”
即使这300名步兵中,还包括那些尚有作战能力的轻伤兵。
当时,一名叫来斯代尔的伤兵走入陆战一师师部,说道:“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师部还以为这300人,就是突击队剩下的所有人员。
他们不知道,那辆被击毁的卡车后面,还有400名美军。双方正在殊死作战。
卡车后面的400名美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电台已经被志愿军击毁了,师部不知道他们被困,他们只能独立作战。
而志愿军只需要对着那辆翻到在路上的卡车扫射就行了。
后来,这股美军在保姆上尉的指挥下,仅有上百人翻过了那辆要命的卡车,来到了下碣隅里。
来到下碣隅里的时候,已经到了后半夜。
保姆上尉后来被授予勋章。
11月30日夜晚,58师集中了仅剩的1500名战士,准备做最后一搏。
九兵团12个师,15万人,每个师大约有一万两千人。
而现在,仅仅经过两天激战,全师仅剩下1500人。
可见当年的战争有多残酷。
然而,包围圈里的美军人数增加,比先前更加难以攻打。
而且,陆军31团的一个坦克连也出现在志愿军的侧后。
志愿军别说坦克,连一门大炮都没有。
此前,为了赶时间,为了聚歼陆战一师,整个志愿军九兵团只携带轻武器全速前进,而重型武器此时
还在赶来的路上。而且还只能夜间行走,白天漫天都是美军的飞机。
朝鲜巴掌那么大的一块地方,美军部署在朝鲜的飞机就有几千架,这还没有计算部署在半岛周边
航母上的舰载飞机。
后来的资料统计,朝鲜战争中,中国空军一共出动了26491架次,而联合国军的空军,一共出动了
720980架次,海军出动了16752架次,海军陆战队出动了107303架次。
制空权完全就掌握在美军手中。
美方资料记载:那1500名殊死一战的志愿军战士,在坦克的攻击下,全军覆没。
已经打了三天,后勤严重跟不上的志愿军,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饿着肚子端着刺刀冲向坦克。
全军覆没。
那种惨烈,语言已无法形容。
58师最后还剩多少人?
美军的记载是,已经无力再组织进攻,剩余的残兵等待26军的到来。
九兵团共有三个军:20军、27军、26军。
20军和27军都投入了战场,浴血奋战。
而26军一直没有出现。
据中方资料记载,26军当时作为九兵团的援军。
志愿军58师和60师,都在下碣隅里遭到美军重创,无力再战。
美军急速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大型运输机能够在这里起落。
然后,柳潭里的美军,和长津湖东面的美军,经过激战后,带着伤兵陆陆续续来到了下碣隅里。
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终于能够在12月1日通航了。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下令,飞机先把伤兵撤走。
这次行动,被美军认为是战场上的奇迹。
伤兵撤退行动,从12月1日开始,一直到12月6日。
长达6天的时间里,长津湖无战事。
志愿军20军和27军,都已弹尽粮绝,无法进行大型攻击。
4000多名美军伤兵从容登机撤向后方。
美军记载,12月6日下午,志愿军26军赶到下碣隅里,战争再次开始。
第四部分:古土里战斗
长津湖战役打到现在,整整十天过去了。
从第一天(1950年11月27日)开始,志愿军就对包围圈中的美军展开进攻。
到了12月6日,所有美军都集结在陆战一师师部所在地的下碣隅里,他们准备从下碣隅里向南突围。
看上面的地图,下碣隅里的南面,就是古土里。
现在,陆战一师要向这里撤退,志愿军要向这里追击。
双方的编制情况。
志愿军:26军(刚刚赶到战场)、27军(经历血战后的余部)、20军(经历血战后的余部)
美军:陆战一师(经历血战后的余部)、陆军第7师第31团(经过血战后的余部)
仗已经打到了这个份上,双方都杀红了眼,都是把所有的家底全部拿出来了,拼死一搏,成败在此一举。
美军突围的部署是这样的,陆战一师7团打先锋,陆战一师5团断后,师部和陆军31团残部在中间。
陆军31团经过长津湖东面的激战,两任团长都被打死,现在剩下没有多少人了。
陆战7团和陆战5团都是从柳潭里撤退下来的,战斗力尚存。
美国军队分四个兵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
陆战一师属于海军陆战队编制,陆军第7师第31团属于陆军编制。
因为朝鲜战场上的需要,这两支不同兵种的部队,都被编入第10军。
所以,它们才有了并肩作战的机会。
首先与陆战一师交战的,是刚刚上战场的志愿军26军。
正是因为26军晚来了5天,让陆战一师修好了飞机场,把3000多名伤兵用大型运输机运到了后方,
陆战一师没有了后顾之忧,才可以放手一搏,拼死突围。
据说,当时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气得要撤了26军的番号。
26军为什么来晚了?
查阅中方资料,长津湖战役打响了,26军还在后方等待武器补给。
前面写过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其实,这也不能怪志愿军的后勤部门。
桥梁被炸塌了,道路被炸毁了,汽车无法通行,制空权完全丧失,后勤物资无法供应……孙悟空来了也没办法。
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太大了。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志愿军汽车运输兵,他一说起当年的情景,就哭。双方装备差距太悬殊了。
志愿军26军76师首先来到下碣隅里的南面,占领道路两边的山头,堵截南逃的陆战一师。
12月6日中午,陆战一师第7团与志愿军76师接战,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陆战一师第5团本来是断后的,看到第7团久攻不下,就跑到前面帮忙。
志愿军76师支持不住,东面的山头被美军抢占。
到了夜晚,志愿军26军77师跑步赶来。
气喘吁吁的77师还没有顾得喘一口气,就和76师一起进攻已经宿营的陆战一师。
然后,即使志愿军进攻到了陆战一师的防御圈,还是无法突破陆战一师用汽车和坦克组成的钢铁围墙。
这一晚,陆战一师不但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还“夺取了公路周边的高地,打通了下碣隅里通往古土里的道路”。
然而,打通了道路,并不代表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美军用“中国的牛皮糖”来形容志愿军。
只要美军一离开,志愿军就迅速占领道路两边的高地,用机枪扫射,疯狂投掷手榴弹。
所以,美军的进展极为缓慢。
整整一天过去了,陆战一师才推进了“平时一小时所走的路程”。
到了夜晚,志愿军又准备实施突袭近战的战术。
可是,美军最新研制的夜战飞机来到了朝鲜战场。
几十架夜战飞机,对着两边山头上的志愿军阵地疯狂轰炸,而志愿军因为追赶匆忙,连一门高射炮都没有。
就算有高射炮,夜间发射,也起不到打击的效果。
天亮后,阵地上一片寂静,“阻击部队在战斗中被摧毁”。
12月7日,美军全部撤退到了古土里。
九兵团司令部命令26军和27军追击撤退的陆战一师,20军堵截陆战一师撤退的路线。
然而,经过残酷的十天作战,先期赶到的27军和20军,和陆战一师一样,都已经精疲力尽。
要让精疲力尽的全靠步行的志愿军20军堵截开着坦克、坐着汽车的美军陆战一师,任务相当艰巨。
于是,“宋时轮命令这些部队在黄草岭山口筑壕坚守,同时炸掉至关重要的车撤桥,希望这些地形因素和障碍,
能让第26军和27军赶上撤退的陆战一师”(美资料语)。
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桥梁——车撤桥。
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所说的“水门桥”。
炸毁水门桥的,是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
这个团在陆战一师与志愿军交战的时候,迂回包抄到陆战一师的南面,也就是陆战一师撤退路线的前面,
炸毁了必经之路车撤桥。
并占领了车撤桥旁边的一块山头,准备阻击走投无路的陆战一师。
现在,形势对志愿军非常有利。
眼看着陆战一师插翅难逃。
车撤桥,也就是中国人口中的“水门桥”,是一座水泥桥。
它连接了两面山岗,下面是悬崖。
这座水泥桥被炸毁,美军的坦克卡车大炮就无法通行,士兵就无法通过。
而山头上的志愿军180团居高临下,可以全歼陆战一师。
炸毁车撤桥,是釜底抽薪的妙招。
志愿军炸掉车撤桥,陆战一师重新搭建了一座桥。
可是,桥梁刚刚搭建好,就遭到志愿军的再次炸毁。
陆战一师只顾着撤退,不愿意和炸桥的志愿军缠斗。
因为后面还有志愿军的27军和26军在追击。
时间就是生命。
陆战一师就又搭建了一座桥。
可是,到了晚上,第三座桥再次遭到志愿军炸毁。
陆战一师这才意识到:想要再建桥,必须先击退山上的志愿军。
12月9日,陆战一团一营,从南面仰攻180团据守的山头阵地。
双方都在拼死搏杀,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
到了当天黄昏,陆战一团一营占领了山峰,看到守军全部战死。
志愿军180团坚守在山峰上的战士,没有一个活着。
就在陆战一团一营和180团在山峰的南面杀声震天的时候,陆战7团从北面进攻山峰。
如果不占领山峰,陆战一师就会全军覆没。
令陆战7团赶到奇怪的是,他们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登上山顶。
到了山顶才发现,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全部冻死。
无一幸免。
他们死前,还保存着蹲在战壕等待伏击的姿势。
美军资料中,没有这支部队的番号。
中方资料中,把它叫做“冰雕连”。
查找中方资料,长津湖战役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冰雕连”。
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2连、20军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
前两个连全连被冻死,后一个连仅余一名掉队的士兵,和一名通讯兵。
按照此时的战斗部署,堵截陆战一师的,是志愿军20军,而据守这座山峰的,是180团。
所以,推测陆战7团在车撤桥看到的,很有可能是20军60师180团2连。
有人会问:同样的一座山峰,为什么南面的没有被冻死,而北面的却被冻死了?
这是因为,同样都是一座山,南面和北面的温差很大。
北方的朋友都知道,每年春季来临,南面山坡上的积雪早就融化了,而北面山坡上还是厚厚的积雪。
朝鲜这个地方,纬度很高,冬天太阳在赤道以南。
山峰南面还勉强有点阳光,而山峰北面从早到晚都在阴处。
所以,就导致了这种惨剧的发生。
没有了志愿军拦截,陆战一师呼叫再次投放建桥材料。
这次,美国第314军事运输机联队,用8架c-119运输机来空投便携桥的材料。
陆战一师第三次搭建好了桥梁。
然后,坦克、卡车、大炮、步兵,依次通过了这座桥梁。
陆战一师全部通过后,又炸断了这座桥梁,阻挡追兵。
据美军资料记载,在通往兴南的道路上,进行阻击的志愿军20军58师和60师,能够作战的士兵,仅剩下200名。
即使这200名士兵,仍然手持轻武器,组织顽强的伏击和突袭,试图迟滞陆战一师向南撤退。
这种顽强的斗志,令美军深深震撼。
12月11日夜晚9时,陆战一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一个叫兴南的地方。
和险象环生的长津湖比起来,兴南安全了很多。
第五部分:兴安大撤退
兴安是一个港口,位于现在的朝鲜咸安市附近。
这个港口,是因为二十万人的撤退而载入史册,就像仁川港口是因为美军登陆改变朝鲜局势而载入史册一样。
兴安大撤退,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
甚至把它同二战初期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提并论。
陆战一师来到兴南港口,就已经很安全了。
这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部署了美军两个步兵师。
美军第3师和第7师已经在港口周围布置了防御阵地,港口附近还有美军海军第90 特遣舰队,
这些舰队拥有强大的海上火力。
美军资料记载,双方只在这里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因为美军火力太强,在后追击的志愿军27军无法靠近港口,还因为27军连日作战,伤亡惨重,
已经无法组织大规模进攻。
陆战一师得以从容撤退。
美军资料记载:“一个有193艘船只得舰队,在兴安港口组成,不仅撤走了联合国军士兵,也包括他们的重型装备,
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朝鲜难民。”
其中,一艘名叫“梅雷迪思号胜利轮”的美国军舰,就撤走了14000名难民。
12月24日下午2时36分,最后一个联合国军单位离开,兴安港口被炸毁。
据后来统计,当时从兴安港口撤走的,共有105000名联合国军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辆车辆,
350000吨补给,统一运至南面的釜山。
陆战一师、陆军31团、皇军皇家海军突击队第41独立团,分别获得“美国总统部队”嘉奖。所有在长津湖战役
中服役的联合国军士兵,均获得“长津精英”的荣誉称号。
而从兴安港口撤走的98000名平民中,有一对父亲,他们后来去往了韩国巨济岛生活。
第二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成为韩国总统,他叫文在寅。
现在看双方的伤亡情况。
党史出版社《开国第一战》记载:第九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其中死亡3000多人),
冻死1000多人,总计减员48156人,减员幅度过半。
根据美军战后公布的资料,陆战1师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
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主要为冻伤和消化不良。
此外,陆战队飞行员还有8人阵亡,4人失踪,3人负伤。
与陆战一师共同作战的美第7师第31团级作战队,伤亡约2200人。
造成九兵团伤亡的原因,首先是武器上的巨大差别。
1950年,中美两国实力对比是这样的——
中国人口5.7亿,美国1.5亿;中国军队550万,美国150万。中国全面占优。
但是,1950年的中国钢产量60万吨,美国8785万吨,是中国的146倍;
中国原油产量20万吨,美国2.6亿吨,是中国的1300倍;
中国发电量24亿度,美国3880亿度,是中国的161倍;
中国军舰吨位4万吨,美国军舰吨位300万吨,是中国的75倍;
中国军用飞机60架,美国军用飞机3.1万架,是中国的516倍;
………
差别如此巨大!
查阅美军资料,得知1950年陆战一师的装备有:
MIA1坦克58辆、两栖攻击车233辆、LAV轻装甲车130辆、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72门、M252型81毫米
迫击炮72门、M224型60毫米迫击炮81门、“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86具、“龙”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08具、
AT-4型8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171具、M203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1496具、MK1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54具
……因为志愿军九兵团没有飞机,防空炮还没有统计在内。
而九兵团因为抢占战机,连棉衣棉被都没有全部发放到位,只携带轻武器前去阻击,不但没有一辆坦克,
连重炮也没有一门。
在武器极不对等的条件下,九兵团硬是用血肉之躯,击退了陆战一师的钢铁机器。
其次,是寒冷。
偏偏那一年冬天,长津湖地区遭遇了朝鲜“百年一遇”的极端寒冷天气。
偏偏战役开始的那几天,长津湖地区夜间温度低至零下40度。
偏偏因为时间紧急,御寒设备没有全部发放到位。
偏偏因为制空权被美军占领,所有道路被炸毁,御寒装备无法送到前线。
就这样,九兵团战士在又饥又冷中,大量减员。
甚至出现了三个“冰雕连”。
三个设伏的连,全被冻死。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战士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
他们与饥饿作战,与寒冷作战,对炮火作战,与死亡作战。
他们都是父母的儿子,是孩子的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
他们本该拥有美丽的青春,本该拥有幸福的一生,却倒在了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
我曾经采访过60多名朝鲜战争老兵。
第一次采访这个群体,是2003年。
那个老兵说着说着就哭了,哭得说不出话。
我一直在安慰他。
他说,全连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他是连通讯兵。
那天他出去送信,回到阵地上,看到满山都是尸体,没有一个活着的。
从采访第一个老兵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壮的群体,一个英雄的群体。
一个被生活在现在的人们所遗忘的群体。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