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
发布时间:2023-06-04 21:21:27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11
1944年11月13日的《时代》期刊这样介绍史迪威将军:在所有美国人中间,约瑟夫·史迪威称得上是颇受中国人欢迎的人。他是中国坚定的崇拜者和中国文化的学习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老中国通”,属于精通汉语甚至可以用汉语思考的那个群体——这些令人惊奇的美国人,克服这一亚洲语言的障碍,成为美中传统友谊中非官方的一个群体。同时,作为蒋介石的第一位外国人官员,史迪威是中国得到美国援助和友谊的象征。
约瑟夫·史迪威,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0年,17岁的史迪威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1911年,在菲律宾服役的史迪威第一次来到中国,游历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1920年,他第二次来华,出任美国驻华语言军官。1926年,他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团营长。1935年,他第四次来华,出任美国驻华武官,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市,被美国军界称为“最精通中国和远东问题的军官”。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史迪威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驻华军事代表,开始履行他职业军人生涯中最为艰巨的使命。
史迪威将军练习中国书法
丛林英雄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26国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联盟决定将亚洲太平洋战场划分为4个战区,即中国战区、东南亚战区、太平洋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中国战区以蒋介石为司令官,战区范围包括中国、缅甸、马来亚、泰国和印度等地。罗斯福总体特派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职务是:美国总统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即援华军用物资)监理官、滇缅公路监理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他的主要任务则是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指挥归他统领的中国军队,并协助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史迪威的参谋班子由35名军官组成,陆军部还答应将海运400名教官和技术人员训练中国军队,以使他们正确运用美国的武器装备和战术。
此间,东南亚战区风起云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40万兵力迅速席卷了香港、越南、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1941年12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缅甸。沿伊洛瓦地江东岸进犯卑谬;沿仰光、曼德勒铁路进犯同古;沿泰西、景迈东进。1942年2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第五、六军紧急进入缅甸布防战斗。
紧急关头,史迪威走马上任,于仰光失陷前夕到达缅甸腊戍附近,与在此处召开军事会议的蒋介石不期而遇。1942年3月6日,史迪威首次在重庆正式拜谒蒋介石。蒋介石明确表示将中国陆军第五军第六军的指挥权交予史迪威。然而仰光失陷后,史迪威发现蒋介石并未兑现所谓的授权。因为他又同时任命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为中国驻缅军总司令,驻缅的中国军队并不服从史迪威的指挥与调遣。整个指挥系统混乱不堪。
尽管如此。史迪威在盟军危急、仰光失陷、缅甸战场连吃败仗的情况下,赶赴缅甸前线,尽力挽回败局。他先后考察了中国远征军设防的东吁、棠吉、曼德勒、腊戍等地,组织新的防线,竭力阻止日军。由于中国远征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在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英军之围,以及收复棠吉等战役中打了一系列漂亮仗,尽管第一次缅甸战役以中英军队丧师失地全面败退而告终。
四月,日军凭借其空中优势,向盟军在缅甸的驻地狂轰滥炸。第五军、第六军已悄然撤回中国,史迪威却一无所知,仍然坚守在阵地。在极度混乱之中,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派飞机来接史迪威,然而他拒绝了。在飞机接走司令部人员之后,他集中并率领着残余部队,走入原始森林往印度撤退。“史迪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把步速统一到正规陆军的每分钟105步。”经过半个月险象环生的艰苦行军,他们于5月24日抵达印度新德里,却成为“唯一一支抵达印度而未减员的队伍”。
反攻计划
日军占领缅甸,事实上完成了对中国的包围。史迪威要求尽快反攻并收复缅甸:“我们吃了败仗,这是最大的屈辱。我们为什么会吃败仗,应该认真反省,我们一定要转入反攻。”早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急剧逆转的4月16日,史迪威就派准将格鲁伯赴重庆,向蒋介石面呈“以收复缅甸为目标的作战计划。”料到经缅北通往中国的陆空供应线会被日军切断,史迪威在作战计划中建议蒋介石:在印度组建中国的两个野战军,各辖3个师,另建3个炮兵团和战车、工兵、通信兵、汽车兵、空降兵等部队。为此,须向印度调运10万中国士兵,团长以下指挥官由中国军官担任,较高级指挥官和主要参谋人员最初由美国军官担任。
这份作战计划遭到蒋介石的反对。
然而史迪威依然积极奔走呼号。5月25日,史迪威初步完成了收复缅甸的具体计划,其中要求派遣1—3个师参加作战。他在给美国陆军部的电报中说:“我相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地位,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不向中国战区派遣美国部队无疑是个重大错误。”次日他拟具了“改造中国军队之计划”。6月3日,史迪威赴重庆面见蒋介石,汇报将在印度训练10万军队和再云南装备30个中国师以及收复缅甸的计划。蒋介石提出三项条件:美国投入3个师于缅甸战场、派飞机500架到中国战区、每月空中运输物资5000吨。
史迪威在此后的七个月里先后七次往返于德里与重庆总部之间,磋商调和。终于在1942年底,中英美三国代表同意在1943年春发动缅甸攻势,代号“安纳吉姆”行动。然而后来计划又被搁置。1943年11月,中美英苏四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来史迪威的反攻缅甸计划,要求美国为其装备90个师及装甲部队。这个计划终于被提上日程。
中国军人在印度蓝姆伽基地受训
史迪威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并将日本人赶出中国。经他在蓝姆伽和昆明训练中心整训的掌握了新技术、配备了新武器,并时时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鼓舞的军队,成为后来反攻缅甸的主力部队。
史迪威将军鼓励士兵学习技能,克服伤残,顽强生存
反攻缅甸
还在反攻缅甸的计划被认可以前,史迪威已经开始了着手反攻缅甸的军事部署,其中修建中印公路至关重要。中印公路拟从印度边境雷多起,经密支那、八莫,到中国的保山、昆明。在史迪威的策划和组织下,1942年12月10日,公路由雷多破土动工,由中、美个两个工兵团为骨干的工兵部队开始修建雷多、野人山区的一段公路。由于修筑条件艰苦,加上开始时以手工为主,因此进度缓慢,最初的10个月只建成68公里。
伴随中印公路的修筑工程,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发起了缅北反攻战。揭开反攻战序幕的是胡康河谷战役,从1943年3月反攻开始到1944年3月攻克孟关,历时一年,南进150公里。接着是孟拱河谷战役,于6月攻克加迈和孟拱,打通了通向缅北战略要地密支那的铁路。
随着战事的进展,公路加紧修筑,史迪威大多数时间都在前线。在攻克孟拱前后,史迪威又指挥向密支那进攻。由于日军有坚强的工事和相当的力量,因而战斗打得相当艰苦。史迪威先后撤换三个美国指挥官,战斗日以继夜,他甚至连打盹的时间都没有,“总是一分不停地拼命干。”全线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终于在8月3日攻克了围攻83天的密支那。密支那的胜利,为滇西和缅北战役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1943年3月1日史迪威与杜聿明、郑洞国、陈明仁、关麟征、黄维、郑庭笈、黄翔等将军在昆明西山龙门的合影
然而就在1944年10月,因为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史迪威被罗斯福召回美国。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病离世。周恩来代表中共发去唁电: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是最优秀的战士。
史迪威将军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上校向建川博物馆捐赠的史迪威照片及首日封
1945年1月,从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的中印公路终于打通。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建川博物馆援华义士群雕广场史迪威雕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