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浴血,残甲漫天——二战美国陆航最惨烈的轰炸行动之一
发布时间:2023-06-04 18:58:58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71
众所周知,二战中英美战略轰炸机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向纳粹德国投掷了数百万吨炸弹,摧毁了法西斯工业体系与后勤补给,大大缩短了战争时间。
在各种电影中轰炸机群总是铺天盖地霸道无比,然而真实战场上它可没那样潇洒,反而在狼狈不堪中度日如年,在高射炮和战斗机的拦截下损失率高得惊人。
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二战中阵亡了26000人,比整个海军陆战队还高。诺曼底登陆前参战的飞行员中有77%进入伤亡名单,还有近5000人患上严重的精神创伤,歇斯底里无法自控,甚至一生都走不出阴影。
电影中那些热血好斗、喝酒泡妞、歪戴帽子的帅小伙,哪里是这样子呢?只消一场战斗,就能让他们变成神情恍惚、敏感易怒的脆弱男孩。
唯一的支撑就是团队带来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因此许多天南海北不同性格的人,最终成了一生的好朋友。
石油是战略物资,没有它飞机、坦克都无法运行。而纳粹德国偏偏是一个缺油国家,1938年自产汽油和合成燃料产量仅占28%,剩余72%都来自进口,其中一个重要进口国就是罗马尼亚。
它是欧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1857年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化炼油厂就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北56公里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运营。
一战中,罗马尼亚摧毁了数百口油井以阻止德国和奥匈帝国使用,但是没有成功。二战中,纳粹策动罗马尼亚亲德势力发动政变,再次将年产量1000万吨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握在手中。德国石油消耗量的三分之一来自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希特勒加油站”。
所以希特勒对此特别敏感,任何威及油田的行动都会让他暴跳如雷。他忧心忡忡地对手下说:“在空军时代,罗马尼亚油田有可能变成一片冒烟的碎片,而德国领导的军事联盟取决于那些油田。”
这个道理盟军当然也懂。苏德战争爆发不久,黑海舰队航空兵就数次轰炸这里,令炼油厂停工数周。1942年7月美军也派13架B-24轰炸机空袭油田,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没有造成致命伤害。
这下可惹毛了希特勒,他马上将德国第5高炮师和罗马尼亚第4防空旅调到那里,部署了上百门88毫米、105毫米和小口径高炮,集结了250多架战斗机,准备了2000具发烟器,一口气将普罗耶什蒂油田变成除柏林、维也纳之外最严密的防空堡垒。
盟军早想干掉这个眼中钉,但以前从英国出发距离太远难以有效攻击。直到1943年盟军占领北非,从利比亚沙漠基地起飞的远程轰炸机才勉强覆盖这里。
1943年6月,陆航总部派雅各布•斯玛特上校赴英国主持摧毁普洛耶什蒂炼油厂任务。美军传统方法是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但油田规模太大了,厂区绵延十几公里,要达到满意效果至少需要1400架轰炸机,这是根本无法提供的数量。
所以斯玛特独辟蹊径,弄出来一个让大家瞠目结舌的危险方案——派B-24低空躲过德军雷达,从60-240米高度轰炸炼油厂,以极高精度命中目标并减少平民伤亡。
从北非到炼油厂往返约4300公里,B-17航程不够,只能用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的B-24轰炸机。但它比B-17操纵困难且敏捷不足,为低空行动带来许多危险。
大家议论纷纷觉得方案不太靠谱,但丘吉尔听了极为赞赏,还打算支援4个兰开斯特轰炸机大队作先导机,后因飞机性能不匹配作罢。北非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同意方案,指示第九航空队执行,代号“潮汐”。
第九航空队只有两个轰炸机大队(98、376),飞机不够要从驻英国第八航空队抽调三个大队(44、93、389)。第八航空队司令埃克少将气得哇哇直叫,他正在筹划轰炸施韦因富特轴承厂也急需飞机,但军令如山也无可奈何。
1943年7月,5个轰炸机大队共178架飞机,1751名机组人员到达利比亚沿海城市班加西附近的沙漠中,开始低空轰炸训练和改造飞机。
工兵们在沙漠中用油桶和白色涂料搭建起普洛耶什蒂炼油厂全尺寸模型,飞行员在240米低空以320公里/小时速度疾驰而过,将100磅炸弹准确投到目标上。副驾驶也配发了冲锋枪,以便透过舷窗与敌军炮兵近距离交火。
机械师把风沙中受损的发动机换成新发动机,在弹舱前部安装额外油箱,将燃料总量增加到3100加仑,使飞机航程进一步增大。
经过12天的紧张训练和改造,一切准备就绪。第九航空队司令布里列顿中将召集飞行员开会,告诉大家这是场恶战,预计损失可能高达50%,但行动成功能让战争缩短6个月。
当大家走出简报室时,每个人都知道本次任务中安全返航不是重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啊……
8月1日清晨“潮汐行动”正式开始,178架重型轰炸机在班加西沙漠跑道上整装待发。狂风呼呼作响裹着沙粒吹过脸庞,空气中充满了汽油、烟雾与悲壮的味道。
随军牧师在跑道上为远征者祈福,一名副驾驶喊道:“伙计,你跟上帝关系好吗?为我们与天堂取得联络啊。”透过螺旋桨的轰鸣声,牧师大声回复道:“我会通过各种渠道为你们祈祷的!”
一架架飞机滑行助跑,昂起机首冲上蓝天,在空中组成密集编队向北飞去。
他们要飞过宽阔的地中海,越过高耸的品都斯山,绕过罗马尼亚西南方的防空阵地,经过7个多小时到达普洛耶什蒂油田西北方,再回转东南轰炸目标。
可惜这一路航程并不顺利,从机场刚起飞一架轰炸机就故障坠毁,穿越地中海时又有两架飞机坠海,七架飞机掉队,只有168架飞机到达多瑙河平原上空。
更可怕的是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德军监听站已经发现了B-24机群行踪,通知了防空部队,而他们还不知道。
为了不引起德军警觉,盟军先前并没有对普洛耶什蒂油田侦查,也不了解防空部署。一个俘虏曾经提到过防空加强,但高层没有重视。现在德军口袋张开,就等着盟军自投罗网了。
德军接到预警,起飞了52架BF-109和17架Me-110战斗机拦截,但到达预定区域却迟迟未发现目标……盟军去哪了?
迷路了。
原来按计划机群中途会分开,四个大队在弗洛雷什蒂转向东南,第389大队直飞坎皮纳。第376大队队长康普顿上校与指挥官恩特准将同行,担任机群领航机。
康普顿飞得较快,376和93大队与后面三个大队渐渐拉开距离。到达特尔戈维什泰上空时,领航员汇报了错误时间,康普顿以为到达弗洛雷什蒂便带着机群转向。
这一转可就直奔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去了,那里是防空力量总部,缺啥也不缺高射炮啊。
后方的领航员们发现不对,急得顾不上无线电静默在频道里纷纷大喊:“错了,错了!不是这里!”可惜康普顿和恩特都听不见,因为通信频道关了。
紧跟其后的第93轰炸机大队队长贝克中校傻眼了,不能这么玩啊。一咬牙关违反计划带着第93大队转向,连376大队的一部分飞机也丢下康普顿,跟着贝克飞走了。
可怜的康普顿直到看见布加勒斯特的教堂圆顶才发现错误,急忙带着剩余飞机掉头,美军密集攻击的希望彻底泡汤。
后面三个大队距离较远,没有受康普顿误导仍然按计划飞行。各队陆续到达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坎皮纳,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血腥大战。
天空中飘着几百个拖着粗钢缆的防空气球,密集的防空炮和高射机枪从树林中、屋顶上和草垛处喷出火舌。炸裂的弹片和子弹到处乱飞,呼啸着要把轰炸机群撕碎。
贝克的飞机刚进防空区就被炮火击中了,后来又撞上一条粗钢缆。为了把机队带到目标区,他放弃迫降努力飞行直到栽向地面炸成火球。
B-24纷纷投弹,黑烟裹着烈火直冲云霄,仿佛要把飞机点燃。剧烈冲击波让笨重的B-24飘摇不定,几乎撞到德军炮口上。一些飞机擦着树尖掠过,折断的树枝都卡在弹舱中。
第44、98大队从西北赶到,一列装甲列车拦住去路。几十门高射炮和机枪喷出密集火舌,射手们只能用12.7毫米机枪与之对战,损失数架轰炸机后才将火车摧毁。
天空中到处都是炮火,到处都是飞机,重重叠叠挨在一起。B-24像保龄球瓶一样纷纷坠落,但目标也受到精确打击。
康普顿上校到达时地面已是一片狼藉,浓烟滚滚什么目标也看不清,只能扔下炸弹匆匆返航。
轰炸持续了27分钟,美航空队损失惨重。幸存飞机三三两两向南返航,来时错过的德军战斗机又追过来围追堵截,一直追到地中海才罢休。
在这个“黑色星期日”里,只有88架飞机返回班加西,第二天还能飞的只剩33架。
310名飞行员阵亡,130人受伤,108人被俘虏。阵亡人数比敌方士兵和平民伤亡总和还多,成为唯一一场飞行员阵亡数超过平民的空袭。
普洛耶什蒂油田60%产能被摧毁,但并没有切断纳粹油料供应。这座庞大的炼油厂一直以半数生产力运转,德军调来1万名劳工,几周后又恢复了正常产能。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为表彰飞行员们的英勇行动,美军颁发了单场战斗中最多的奖章——5枚荣誉勋章、56枚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和其他奖项被授予“潮汐行动”机组人员。
此役过后,美军转向轰炸施韦因富特轴承厂和雷根斯堡飞机制造厂,又遭受重大损失,第八航空队近4个月都没有恢复元气。
直到1944年4月占领意大利南部机场后,才又重新发起24次高空轰炸,投下约13万吨炸弹将炼油厂产能降到20%以下。“希特勒加油站”终于破产了,纳粹末日也在不久后到来。
二战后普洛耶什蒂油田产量继续扩大,直到1970年代油田枯竭。如今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来自进口,历史永远不会再重演了。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