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空军规模最大的一座机场-第五联队有什么样“大家伙”
发布时间:2023-06-02 19:50:49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2
最近几个月的热点就不断在中国版图的东西两侧切换,班公湖南岸在8月底9月初刚刚爆发冲突,转眼间美国副国务卿于918窜访台湾,我军在海峡举行大规模军演,台湾军机紧急起飞、全岛机场鸡飞狗跳。于是我就赶紧接着写台湾空军(3)了。
所有资料及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及Google地图,所有分析均为个人观点,另外本文纯粹探讨军事问题,不涉及政治,各种机构、职务名称直接采用台方叫法。
台南 - 第一联队
【 台南基地 】
台南机场位于台南市南区,距离市中心仅6公里,距海岸2.5公里,隔二仁溪与高雄市为邻,是台湾本岛西海岸最靠南的一座空军作战基地,扼守海峡南口。
台南机场于日据时期的1936年建成,1941年10月1日在此成立旧日本海军台南航空队,12月8日派出零战为陆攻机护航,超远程攻击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台南航空队随后从荷属东印度一直打到瓜岛,阵中拥有西泽广义、坂井三郎、太田敏夫、笹井醇一等海军超级王牌,台南航空队也成为屈指可数的王牌战队。1944年10月哈尔西指挥第3舰队横扫台湾,重点轰炸了台南机场。
战后美军于1957年进驻台南机场,秘密部署了2个中队的MGM-1“斗牛士”地对地巡航导弹威慑大陆(清泉岗基地也有部署)。该导弹重5.4吨,射程超过1千公里,配备5万吨当量的W5核弹头。美国空军405联队部署在此的F-4也可以携带战术核航弹,同样储存在基地内,为此台南机场还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核弹储藏库,直到1974年7月这些核武器才撤离台湾。
> 1960年在佛罗里达州帕特里克空军基地进行试射的“斗牛士”导弹
越战期间台南基地还是美军的重要维修站,50年代由美国中情局收购的亚洲航空公司就设在基地内,拥有完善的美式军机维修能力,主要负责维修F-105和C-46,共修复了1.2万架次美机。
今天的台南机场由空军台南基地和民航台南航空站组成,但民航规模很小,在2007年高铁通车后只剩下金门、澎湖两条离岛航线及少量国际航线,连廊桥都没有。
台南机场有两条平行的主跑道,长3050米,宽45米,方向和嘉义机场完全一致。在右跑道南端有5座双机堡,北端有4座,共18个值班飞机停机位。沿着机场南侧两端的半圆形滑行道和跑道两侧的滑行道还布置了另外35个单机堡,机堡朝向各不相同,可以尽量避免遭到来自一个方向的空中打击。大概因为机场离市区太近,台南基地没有布置“天空卫士”阵地,是台湾主要空军基地中的特例。
台南基地也是目前唯一被美军列为紧急备降机场的台湾空军基地。2015年4月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23中队2架F-18C从嘉手纳基地起飞前往新加坡参加演习,途中404号机发动机油压故障报警,于是双机向台湾空管申请后在台南紧急备降。美方派出C-130运来备件和维修人员,4月3日才修好飞机离台,这也成为美台断交后美军战斗机首次降落台湾(2009年莫拉克台风时曾有C-130、MH-53E和MH-60S降落救灾)。
> 当时停放在台南机库内的另一架没发生故障的410号机,台湾军方曾以这张照片违反信息安全作业规定为由进行调查
【 第一联队 】
第一联队(前第443联队)的前身是抗战中的中美空军混合团,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在汉口独立成军。转进台湾后装备过F-84G、F-86F、F-5A/B/E/F,1997年开始换装IDF“经国”号,2000年全部换装完毕。目前第一联队下辖第1、3、9三个战斗机作战队,共配备71架IDF。
和清泉岗的第三联队相比,第一联队的IDF主要挂载美制AIM-9P4“响尾蛇”导弹(1978年服役)而不是台湾自研的“天剑1”(1993年服役),原因是台南基地还拥有大量老式“响尾蛇”库存,而“天剑1”的产量只有300枚。
在台湾空军将兵力收缩回本岛后,澎湖、金门已经不再有常驻的作战飞机部队,不过每年会由台南第一联队和清泉岗第三联队轮流派出一个中队的IDF进驻澎湖马公基地,为期3个月,代号“天驹任务”。虽然台南距澎湖不过90公里,清泉岗距澎湖也只有128公里,前沿部署的IDF在执行海峡上空拦截或监控任务时还是能缩短1/3的反应时间。
马公基地规模较小,只有跑道南端的2个双机堡、4个单机堡和跑道北端的2个双机堡,共12个值班飞机停机位。基地也没有自身的近程防空火力,依靠白沙岛后寮天弓阵地和机场北侧许家村的霍克阵地提供远程和中程防空保护。
花莲 - 第五联队【 花莲-佳山基地 】
花莲机场位于花莲市区东北侧,距离花莲火车站仅2.4公里,跑道尽头就在海滩边上。
它是台湾空军规模最大的一座机场,甚至可以说花莲市区的一半都是机场,共由四部分组成,从东到西分别为:靠海一侧的①空军花莲基地、②民航花莲航空站、靠山一侧的③空军佳山基地地面场站、山体内的④佳山洞库,两个基地之间有2.5公里长的联络道衔接。2条主跑道四周布置了4座天空卫士近程防空阵地,均只有高炮而没配备“麻雀”导弹。
花莲机场兴建于1936年,日据时期为军民共用的花莲港北飞行场,二战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个民用支线小机场。空军的注意力都在西部,东海岸几乎没有威胁而不设防,直到1982年才有F-5A/B进驻花莲,1986年开始换装F-5E/F。
东侧的花莲基地是空军的主基地,主跑道长2751米,两侧都有滑行道。花莲基地的所有加固型机堡均为双机堡,跑道南北两端各有2个值班双机堡,并设置有大面积的停机坪。
花莲民航航站楼位于主跑道西侧,有三座廊桥。旁边还有内政部空勤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的直升机场。
1架复兴航空(2016年已停业)的ATR-72经西侧滑行道驶向主跑道南端准备起飞,后方的停机坪上可以看到半圆形的进气道危险范围警示标志,背景是2座绿色的加固双机堡和2座黄色的普通机棚
通往佳山基地的联络道位于主跑道西南角,为全封闭式,所有交叉道路都通过涵洞从联络道下方穿过。
西侧的佳山基地因为主要设施都修筑在山体内,地面场站设施很简单。主跑道长2450米,西侧有一条滑行道,跑道南北两端各设置了1座四联机堡,北侧还有少量兵营。
花莲机场乃至整个台湾空军的精华与希望都集中在最西侧的佳山洞库。它的起源是美台断交后蒋经国提出的“保卫台湾”防务计划,台军在综合评估后认为战时面对大陆优势兵力的倾力一击,西岸平原地区的所有机场生存能力堪忧,丢掉制空权也就意味着拱手让出海峡打开大门。
为维持空军战力,最优方案就是“老鼠打洞”式的国防地下化,在台湾东部面向太平洋一侧构筑山体洞库,一旦出现战争迹象就把大部分空军主力战机藏入山中,进行所谓的“战力保存”作业,挨过第一波打击后固守待援、投入二次反击。姑且不论藏进去后还出不出得来,对于没有战略纵深的台军来说这个“先保命再反击”的策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总比海湾战争时伊拉克把飞机撤往伊朗遭到扣押要强一点。
台军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建安三号”计划,包括花莲的828工程和台东的737工程两部分,但后者鲜为人知。花莲凿山工程在郝伯村任参谋总长期间规划,选址于花莲基地西侧,地处佳林村和大山村之间,因此各取一字称为佳山基地。
1985年1月开工,台湾工兵部队耗时近9年到1993年12月才完成基础建设,几乎将整座花岗岩山体挖空,1996年起又进行了后续工程扩建,总耗资超过400亿新台币(按今天汇率算约13.7亿美元)。
> 佳山基地南北两侧的入口都掩人耳目地标注为“空军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这座佳山桥的完工日期是1993年2月
佳山洞库属于台军绝密设施,内部布局从未曝光,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找不到。我们只能借助卫星地图从相距1.1公里的南北两个入口大致估算一下洞库内部的规模。
每个入口外都有四条水泥通道,但通道并不直接通入山体内,洞库大门开在洞口掩体的侧面,战机必须拐2个90度的弯才能进入内部,这样的设计令大门和隧道都不会直接暴露在外,增强了抗打击能力。左右相对背靠背的洞库大门内部联通同一条隧道,进入山体后实际上只有3条内部通道。
南北入口的布局几乎相同,只是根据山体地形变化略有调整。南北两个最外侧大门的距离是1.75公里,附近还有多个供车辆出入的小隧道,可以推算山体内部隧道体系的长度至少在2公里以上。
从卫星地图上测量,洞库大门的宽度只有14米左右,F-16的翼展是9.96米,IDF是9.46米,幻影-2000是9.13米;更大的P-3C(30.38米)和C-130H(40米)都是进不去的;E-2T翼展24.56米,但折叠后只有8.94 米,雷达罩高度5.58米,应该能停进去。
> 2016年菜菜子上台第十天就亲临花莲基地视察,台媒在报道中第一次公开洞库大门照片
不少台湾媒体宣称战机在洞库内就可以做好全部起飞准备,只需开启大门就可以冲上跑道迅速升空。但实际上出于安全限制战斗机在洞库内无法进行加油挂弹作业,和航母的机库类似,接到出击命令后必须拖到洞口外停机坪进行出击准备,耗时至少在20分钟以上,这一时间窗口内战机是相当脆弱的。
洞库外中间两条通道宽50米,左右两条宽30米,地面画有停机位和发动机尾喷管危险区域界限,对内对外两个方向都有,位置、角度不同,可倾斜停放2列战斗机进行起飞整备,或在降落后关闭发动机等待拖车拖入库中(我很怀疑在只有10几米宽的洞库内部是否允许战斗机启动发动机自主滑行)。
台湾电视新闻拍摄的幻影-2000入库画面,左侧是跑道南端的四联机堡,右侧为南入口5号大门
佳山洞库到底能容纳多少架飞机一直是个迷,台湾媒体就有多种说法,从100架到250架都有,号称远东最大地下空军基地。下图用最简单的平面布局按等比例把F-16填进去,100架已经可以排满两个入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是250架,那内部还需要扩大至少一倍半的空间。
佳山洞库的作用绝对不只是一个地下机库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台湾空军的战时总部,设有远超联队级规格的指挥控制系统,战管中心和台北空军作战指挥中心、电讯监察中心、天网防空系统联机共同运作,互为备份。战时一旦其它指挥节点被破坏,佳山基地将承担起全台空战的指挥任务。
除了隐蔽停放大部分战斗机,这里还是全台最大的弹药库和后勤备件仓库:美制AIM-120空对空导弹大部分都存放于此,只将少量实弹调拨作战联队战备使用;机况不佳的幻影-2000也全部封存在佳山向战备飞机捐献配件。
每年“汉光演习”空军实兵操演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西部各联队战机在接到战争预警后移防佳山进入洞库保存战力。而今年7月13日进行的“汉光36号”又有新变化,所有战机都从花莲基地起降,再经联络道进出洞库,而不是和往年一样就近使用佳山基地的跑道。
面对台湾军迷的质疑,台湾空军解释佳山基地跑道正在维修,所以改用花莲基地,并没有什么特殊状况。但很多台湾军事观察家认为近期佳山基地并没有任何维修工程,这是在特意演练战时佳山基地跑道遭到破坏后如何协同两个基地的运作;也有前空军人士认为佳山基地跑道过于靠近山体,为大机群密集起降的安全考虑转移到花莲基地。
佳山洞库顶部是厚达数百米的花岗岩层,洞库大门重8吨,可以在60秒内开闭,让战机迅速出入 - 这样的防护能力直到十年前还是很让台军放心的,认为解放军无论空军海军都缺乏在台岛东侧作战的能力,从岛西侧打来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或者空射导弹、炸弹受到中央山脉阻挡难以命中反斜面底部的洞库,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自从2016年解放军战机绕岛巡航以来,航母编队突破第一岛链,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配备钻地弹头,台岛东岸的这些地下基地再也不是攻击死角了。心有惴惴的台军近年来开始调整洞内系统,改善电力、通风、消防、给排水等设施,并计划在入口处增设防爆墙,在附近部署陆基密集阵近防系统,以应对威胁越来越大的巡航导弹攻击。
大陆和台湾的军迷都很关心佳山洞库的实际防护水平,以及解放军到底有没有破解之策。这当然是双方的最高机密之一,外界难以了解,姑且用Google地图的地理信息来考察一番。
花莲地处花东纵谷的东北出口处,东临大海,东南为海岸山脉,西靠高耸的中央山脉(花东纵谷在日治时期有个很仙的名字“中仙道”)。台湾媒体常说佳山计划把整个中央山脉挖空,这过于夸张了。被称为“台湾屋脊”的中央山脉纵贯全岛,长达340公里,宽约80公里。佳山洞库所挖掘的山体部分只有几公里长,不过是九牛一毛。
佳山基地背后山体的坡度在38度左右,南北两个入口还特意设置在小山坳中,坡度更大。从大陆方向打来的导弹或者火箭炮弹入射角低于38度都无法命中洞库入口。佳山基地距离大陆最近的平潭岛240公里,在这个距离上常规武器很难打出迫击炮般的高抛弹道,采用平直弹道则无法飞越近3千米高的中央山脉北段落到这个反斜面上。
按38度角斜射,洞库顶部的岩层厚度在3500米左右,如果垂直下落也有200米,而岩层之下还有钢筋混凝土的加强洞体结构。无论是我国的东风15C还是美国的GBU-57“炸弹之祖”都不可能穿透这么厚的花岗岩山体 - 前者花岗岩钻深为20米,后者为40米。
因此采用常规手段只能从东面不受山体阻挡的约130度扇面发起进攻,无论是用陆基发射迂回东岸的长剑10、轰-6H绕台发射的长剑20还是歼-15发射的空地导弹,即使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准确命中洞库入口处,几百公斤的弹头威力最多只能摧毁洞口停机坪和大门结构,难以触及洞库内部。台军可以使用进口的美式机械和器材快速修复受损机场设施,也就是说只能造成表面伤而无法伤筋动骨。
电脑三维模拟渲染的洞库入口,我添加了可能的内部结构,红色箭头为东面射来的导弹,黄色箭头为北面射来的导弹。
那真的就对付不了佳山洞库了吗?不妨看看整天想着炸中国地下机库的美军会怎么做。常规做法是投掷大型钻地武器直接从斜上方炸塌洞库,从佳山洞库的位置看需要从正东投掷,以45度角钻入洞库上方山体,这样只需要穿透30几米山体就可以炸塌约50米深的隧道内部。当然面对花莲附近部署的爱国者导弹阵地要想达到这样的投掷角度和穿透效果,必须出动B-2在10-15海里距离、1.2万米高度投掷GPS制导的GBU-57/A,除了美国目前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这样的组合。
这类在坚硬岩层中开凿出来的大型洞库都采用NATM新奥地利隧道工法,利用周围岩体中固有的地质强度稳定隧道结构,拱形结构可以充分承受并分散来自顶部的爆炸冲击载荷。在佳山洞库开工前的1981年,台湾军方和工程公司专门派出7人小组前往欧洲考察这种施工方法并运用在工程中,对来自顶部攻击的防护能力很强,即便是重达13.6吨的“炸弹之祖”也不能打保票一定穿透。
不过美军针对这种结构的地下洞库还开发了另外一种战术,就是将巨型钻地炸弹垂直投掷在洞口外,从隧道侧面或底部制造强烈的水平压缩脉冲破坏岩体应力平衡。即使隧道本体不发生坍塌,地面也会剧烈起伏甚至开裂,导致战机无法滑行,失去洞库机场的运作能力,结构损伤远比从顶部进行点状打击更为深远。虽然同样需要出动B-2,投掷GBU-57/A的角度和精度要求都大为降低。
我军有什么样的攻坚手段不得而知,即使无法摧毁洞库内部,以现在的装备条件把南北入口8条通道或者4条滑行道炸断,再封锁2个基地的跑道和那条联络道还是不算困难的。
顺便说一句,观察花莲两个基地的最佳位置是佳山基地西南角的佐仓步道,在特定高度可以直接看到南入口的洞库大门。
【 第五联队 】
之前介绍的第一到第四联队都是战斗机联队,驻花莲的第五联队(原401联队)则是战术混合联队。它的前身是1936年于杭州笕桥成立的第5战斗机大队,1943年转隶中美混合团,1948年赴台驻桃园基地,1998年迁往花莲基地。
> 第5联队以飞机垂尾绘有原住民阿美族太阳神“马拉道”图腾著称
之所以称为战术混合联队是因为除了第17、26、27三个战斗机作战队各辖有20架F-16A/B外,台湾空军目前唯一的侦察机部队第12战术侦察机中队编在本联队,拥有5架RF-5E。
第12侦察中队(别名虎瞰中队)应该是我军最熟的“老朋友”了,先后装备过RF-84、RF-86、RF-100、RF-101、RF-104等战斗侦察机,5、60年代曾频繁侵入大陆领空侦察,在我空军和高炮部队拦截下损失惨重。
> 60年代初摄于桃园机场的4架FR-101,隶属同联队的第4侦照中队(别名黑盾中队),图中第2架5656号机于1965年3月18日在广东外海被我军歼-6击落。
RF-5E是上一代RF-104侦察机退役后由F-5E改装的专用侦察型,1997年交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改装了7架,已坠毁2架(5502号和5506号)。
> RF-5E的侦察设备都内置于机头底部的独木舟型整流罩内,对空气动力的影响很小。
台湾空军在2004年执行“凤眼计划”将10架F-16改装为具备战术侦察能力的RF-16,为其采购了10具TARS照相侦察吊舱。吊舱内配备KS-87B前视相机、KA-99A低空全景相机、AN/AAD-5红外相机和AN/VDS-5LOROP-EO长焦斜视相机,后者拍摄距离达到74公里,并可将拍摄图像实时传输回基地进行判读。今后还计划采购MS-110侦察吊舱,有效拍摄距离达到近150公里,在海峡东侧就能拍摄到大陆沿海动态。
> 出动执行“辽宁舰”监控任务的RF-16 6830号机,机腹下挂载了庞大的TARS侦察吊舱
> 这些RF-16不挂载TARS吊舱时也执行普通战备值班任务,和F-16集群混编还可以隐蔽侦察企图
台湾空军的两个F-16联队分别配置于东西海岸的花莲和嘉义,它们的作战任务也有所不同。除了CAP空中战斗巡逻,嘉义第4联队还担负海峡一线反小型快艇和滩头遮断的任务,主要发射“小牛”空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平时注重对地攻击训练。而面对深海大洋的花莲第5联队则侧重远程反舰作战,配备“捕鲸叉”反舰导弹。
2017年7月11日“辽宁舰”访港后北返穿越台湾海峡时,第5联队曾罕见地紧急起飞4架F-16,各挂载2枚“捕鲸叉”、2枚AIM-120和2枚“响尾蛇”前往清泉岗基地降落待命,“以向大陆展现台湾的反舰实力”。
第5联队实际上是台湾东部唯一一支战斗机部队,防御重点还是北部的台北、基隆、苏澳等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经常因护航出访专机而登上台湾媒体头条。
在台湾电视台关于今年“汉光”演习花莲基地的报道中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细节。一是C-130运输机涂去了台湾军徽,字幕上直接打出“演练跨境转场”,这是已经在准备换便衣化妆出逃了?
二是洞库外地勤人员对F-16进行机务检查,虽然有摆拍之嫌检查得格外认真,镜头却意外拍到磨损十分严重的前轮胎,原本带有2圈凸台3条槽沟的前轮居然已经磨得只剩一个凹槽,不但2圈凸台完全崩落,中间还出现几个白圈,看上去触目惊心。以前最多只见过把漕沟磨平的机轮,这破损得深凹下去真是第一次见到,是没钱换新胎呢还是打着手电也视而不见无所谓呢?
本来准备这篇把台湾空军所以基地和剩下的机型都介绍完的,但是佳山基地和洞库花费了太多笔墨,还有2个基地没写,只好再多写一篇了。第一次仔细研究佳山洞库,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下一篇继续介绍同样拥有洞库的台东志航基地以及台湾的E-2预警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