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谱的尴尬(原创作者:田军亭)
发布时间:2023-06-01 12:17:50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39
二线谱的尴尬
(原创作者:田军亭)
1999年的一天,忽收到江泽民办公室经我部办公厅转至我所在的教育科技司一份需答复办理的来信报件,首页是打印着几行文字的转文便笺,便笺及附后的报件都印着江办红色的收发文登记印章及编号。打开细览,方知是一位名叫“赵德震”的辽宁省音乐工作者(记得应是“辽歌”的)写给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信,信中详述了他如何付出数十年努力钻研出一种比现行的五线谱更简便易学实用且功能完全相同的新记谱方法“二线谱”,希望能够推广使用。我的理解是:有一定意义或价值但又不宜不便不能直接答复的来信材料等,江办都会按职能划分转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并答复。或许江办认为此事应归口文化工作便将信件转至我部,而我部办公厅或许认为此事应归口全国艺术教育及科研规划管理便再将信件转至我司终达我手。
仔细研读了信后所附有关“二线谱”的原理阐释及图示、谱例等大量资料后,不由惊叹发明者苦心孤诣的境界与呕心沥血的执着,确实较现行五线谱简便易学实用得太多却又功能不输。然而,深思细忖一番,又惊愕地发现这竟是一个无法实现推广应用的发明创新。因为基本成形于17世纪的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而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19世纪中叶以后始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流传推广,如今已在音乐教育及演奏演唱实践中广泛使用。尽管五线谱除基本谱表的五条线外,还存在着上、下方常会出现繁杂的临时加线,谱号后面及谱中还有密密麻麻的调号或临时升降记号,不同音组的同一音处于不同的位置,缺乏规律性,初学者使用起来十分困难,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等诸多缺点,但相对于简谱,五线谱的优势则在于其直观性,即视觉上音的高低显示直观,那些复杂的和声(在一个位置上有几个音同时出现)极易识别,在表示旋律方面尤其是高高低低的众多音的形态更是一目了然,极便于适于视奏视唱,因此国际上广为使用的基本都是五线谱,可以说五线谱已成为音乐中的“世界语”。因此在当今已沿用了数百年成为全世界约定俗成的五线谱一统天下再去推广“二线谱”,纵然它有再多的优势与好处,如何让已熟练掌握了五线谱的广大人群改学“二线谱”?若让新学者全都学用“二线谱”,日后又如何与众多五线谱使用者合作演奏演唱乃至交流?为稳妥起见,又咨询过几位音乐学院专家,所得结果与我的想法基本一致。
于是,便据此拟写了复函,大意是说:您写给江泽民同志的信及有关材料经有关部门转我司研究答复办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他付出数十年努力不懈钻研的精神表示敬意;二是此事涉及既有历史及广泛的社会实践现状特别是自主自愿选择的问题,不能釆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解决;三是建议他在尊重他人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广泛争取相关学校、艺术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的支持,积极开展试验性推广。
办结此事后不禁长思,并非任何坚持不懈的努力都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这取决于对所涉领域历史、现状乃至前景趋势特别是在一定时代(时期)社会实际需要的科学认知与把握,如果他出生在五线谱正在形成的17世纪前后,如今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记谱法极有可能就是他钻研出的二线谱,然而,耗废了他大半生心血的二线谱只能面对这样的严酷现实,但如果他把这些心血转用于其他更具现实基础及可行性的领域或将取得巨大成功。后来追踪了一下相关领域现状,发现他果然在乐器改进和大众娱乐性质的非主流音乐等领域还是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说明22年前复函的主要精神还是相当正确的。
(2021/07/16/17:07~07/20/10:1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