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魔改《西游记》:女版唐僧,却被老外视为经典?
发布时间:2023-05-27 01:43:2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59
从《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改编,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在很多国家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日本很早就开始流传玄奘取经的故事,时至今日,已经诞生了其特有的“西游”文化。
那么,“西游”故事是如何在日本流传开来的呢?而日本拍摄的电影《西游记》又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玄奘事迹传入日本
唐朝时期,中华文明迎来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为了学习“世界老大”,公元630—895年的265年间,日本总共派了19批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带回日本的不光是律令、典章,也包括了大量的佛教典籍,比如由玄奘等僧人所译著的《大般若经》《大唐西域记》《慈恩传》(也称《三藏法师传》)。
此后日本的贵族、僧众都积极抄写,玄奘之名很早就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
● 玄奘像
随着宋代航海贸易的开拓,中日民间交流开始日渐增多。
到了南宋末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问世,猴行者保护玄奘取经的故事,逐渐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此后孙悟空的“流量”开始逐渐超过了玄奘,“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等称谓就此流传开来。
明代,吴承恩在史书记载和民间故事基础上,创作出了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在清代改编后传入了日本。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
为政治服务的西游文化
小说《西游记》在日本出版之后,日本不久就迎来了明治维新。
这个时期,日本不光是国力,文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日本出现了各种对《西游记》的改编,并且利用这些影视化的“西游”产品,为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
特别是《西游记》的影视化,日本甚至早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西游记》电影,是著名的邵氏电影公司在1926年制作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到了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又制作了《盘丝洞》。
● 《盘丝洞》剧照
而日本早在1911年,就由吉泽商店制作了无声电影《西游记》。
1926年,大藤信郎制作了第一部西游记题材的剪纸动画片——《西游记之孙悟空物语》。
● 《西游记之孙悟空物语》截图
这部还不满8分钟的剪纸动画,被认为是日本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将“玄奘西行求经”“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悟净”“天竺收经文”等故事收入其中,并且在电影中融入了日本元素,具有浓浓的日式风格。
比如说影片开头玄奘离开唐城的造型,其实更接近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垣;
片中几处山石的造型,简直就是富士山的翻版;
悟空降妖后,居然给妖做了个十字架的墓碑;
影片结尾处,如来佛祖招来的巨龙,居然就复制了西方长着翅膀的龙的形象,活脱脱一只邪恶的西方“dragon”,而不是祥瑞的中国龙。
● 《西游记之孙悟空物语》截图
此后,日本上映了多部“西游”题材作品,这里不得不说的是1940年榎本健一主演的电影《孙悟空》。
影片上映时,二战已经爆发,日本政府发行这样的电影,意图很明确:粉饰日本侵略他国的行为。
影片请来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星李香兰和汪洋,这样的用意也很明显:企图美化侵华战争,宣扬日中亲善。
● 《孙悟空》剧照,图为汪洋
而且从片中的情节来看,孙悟空等人开着飞机,用机关枪打妖怪的场景,简直就是日军侵略行为的重现。
到了194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动画电影《铁扇公主》,明明是反战电影,却被日本政府居然打上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动画电影”的标语。
● 《铁扇公主》海报
可见,战争时期的“西游”电影,完全是服务于“国家需求”,而不是艺术本身。
战后的西游文化:
与传统日本文化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1978年,日本电视局为庆祝中日两国签订《友好条约》,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将电视剧版“西游”故事的拍摄提上日程,并专门来中国进行取景,由此便诞生了全球第一部“西游”电视剧。
但是这部日版《西游记》却在中国仅仅播出3集就被禁播。其原因也很简单:魔改太严重。
而最大的魔改就是由女演员夏目雅子反串玄奘,对于1978年的中国来说,这样篡改原著简直如同“文化侵略”。
但是对于日方来说,这样的反串也许纯粹只是对原著的“艺术性”改编。
因为他们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玄奘,本来就表现出了母性的慈爱。
比如说对妖怪的宽容,对众生的慈悲。再加上原作中玄奘途经女儿国时还“怀过孕”,所以由女性扮演玄奘,是为了突出其慈悲善良的性格特征。
因为受这一版本电视剧的影响,此后“西游”影视版,几乎都选用女演员来扮演玄奘。
虽然不久之后,中国版的《西游记》也于1982年开拍,在1986年首播时就创造了89. 4%的收视率,之后的30多年间在各大电视台的重播了几千次,成绩斐然。但是在国际上,被广为人知的反而是日版的《西游记》。
1979年,英国BBC电视台率先引进日版《西游记》。
● 日本78版《西游记》
此后,日版《西游记》还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播出,并成为这些国家认识的第一部“西游”作品,还带动了播出地区的“西游”文化热。
值得一提的是,东映动画的动漫版《西游记》,还获得了威尼斯儿童电影节特别大奖,给日本动漫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何日本人如此喜欢《西游记》?
《西游记》有真实历史做衬托,特别是对于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唐朝的长安就是个“天国”。
这个时期的日本大规模接受了中国的各种文化、律令制度、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以及与佛学相关的知识。
当玄奘取经的故事就传入日本,日本是全世界第一个接受,也是第一个翻译“西游”故事的国家。
再加上,日本的佛教比印度和中国都更具有自由度和包容性,这也是《西游记》能在日本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
而《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鬼小说,里面登场的众多神仙鬼怪大部分被收录进了日本的妖怪百科全书《百鬼夜行》,也使得《西游记》更能被现代的民间人士所接受。
最后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其实也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包括民俗、娱乐等。
而一种文化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居然能如此神奇地被另一个国家所整合利用,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之处。
那么我们的文化输出,能不能变被动为主动?
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西游故事在世界范围的流传,也反映出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但是不管哪个国家改编的《西游记》,都很难让中国观众打从心里接受。
● 2018年Netflix出品的西游剧《新猴王传奇》,被改得面目全非
《西游记》是中华文明千年岁月积淀的成果,也是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但是现在诸多的改编却将《西游记》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不一致,也是名著遭魔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西游记》之外,《花木兰》也没能逃过被外国人魔改的命运。
●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
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真人版,美国人拍摄的《花木兰》无不展现西方人想象中的玄幻中国,人人都会飞檐走壁,话不多说拳头来凑。
这样的作品,其实很容易让观众对中华文化造成误解。
●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
我们的文学作品一个个被不懂中华文化的外国人魔改,抽干灵魂,徒留空壳。
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时,改编者会将其母文化“负迁移”到改编作品中。于是,承载中华文化思想与信念的中国故事,不可避免地会被植入外文化元素。
反观日本,不仅其本土文化通过动漫作品风靡全世界,对他国文化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也是得心应手。
除了我国的“西游”和“三国”,比如日本改编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闻名于世,著名的动漫《圣斗士》,则是改编自希腊神话。
● 日本动画片《格林童话》系列
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正确传播中华文化,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日本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特殊权利,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我们自身要制作更多的精品影视作品。
再者,与国外影视行业进行合作,提供文化资讯服务。比如美国的梦工厂影视公司在拍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时,接受了大量来自中国顾问的意见,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欧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点个赞吧,希望将来我们的文化不会再被外人肆意解构,失去原有的精髓。
希望咱们中国的故事,能够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为世界所真正熟知。文/吹雪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