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草盛豆苗稀'指陶渊明不会种地?别被“教授”给骗了

'草盛豆苗稀'指陶渊明不会种地?别被“教授”给骗了

发布时间:2023-09-12 12:14:54     作者:逗比鱼的大千世界     浏览量:620    

草盛豆苗稀

前两年网上有个比较火的视频,是某网红教授上课时对陶渊明《归田园居》的解读。该教授根据'草盛豆苗稀'和'带月荷锄归'两句,嘲讽陶渊明'种的个鬼田'——从早忙到晚结果还落得个'草盛豆苗稀'。

当时殊不为意,也是一笑而过。近日翻书,又看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不由得想起该教授标新立异的解读。然而,凡事最怕认真二字,细读之下发现,其实并不是陶渊明'种的个鬼田',而是这位教授'教的个鬼书'。

草盛豆苗稀

《归田园居》是陶渊明写的一组诗,网红教授讲的这一首是其中第三首,其余几首暂且不论,先把这一首的原诗附录如下:

草盛豆苗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先看第一句'种豆南山下',大家对'南山'应该不会陌生,因为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妇孺皆知。

从'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几句诗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南山离陶渊明的住处其实有着不短的距离。于是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把豆种得那么远呢?

答案很简单——开荒。

古代的田地还是比较珍贵的,首先要保证口粮的种植,而当过县令的陶渊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按理说应该是高过普通百姓的,所以他很清楚开荒的重要性。

陶渊明在上一首,也就是《归田园居》其二中,还写下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可见他不但开荒种了豆,还种了桑麻。

陶渊明之所以要'种豆南山下',只不过因为良田要用来种稻子,山下的荒地才拿来种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既然是荒地,自然比熟地要难处理得多,'草盛豆苗稀'正是开荒艰难的写照。但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晨兴理荒秽',我们从'荒秽'一词也不难看出,这块种豆的地着实不乍样。

不但地很'荒秽',而且离家还有点远,这或许也是'带月荷锄归'的原因之一。更让人不爽的是,这路甚至也不太好走,'道狭草木长',通往这块地的路很窄,两旁长满了草木,连衣服都被露水给打湿了。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条件恶劣,但诗人始终意志坚定。

明明是由于'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才需要'晨兴理荒秽',网红教授却为了搏人眼球,把因果倒置,硬要曲解成陶渊明不会种地,简直就是在误人子弟。

当然,可能有人还要硬杠,说陶渊明一介书生,又是弃官还乡,不会种田也是情理之中。对此,我只能说你们真的太年轻,诸葛亮尚且'躬耕于南阳',凭什么陶渊明就不会种田呢?

其实,知识分子的异化是后来的事,早期的读书人,尤其是普通人家的读书人,那也还是要种地的,不然你吃什么。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知识分子才慢慢变成不事生产的人。

陶渊明虽然祖上是名士,但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自己也在诗中说过'弱年逢家乏',很显然,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有些人拿着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经验套到陶渊明身上,未免可笑。

陶渊明自二十岁便开始了游宦生涯,个中艰辛和内心苦闷在诗作中亦多有体现。曾长期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的陶渊明,在正式归隐之前便已经有过多次辞官返乡的经历,换言之,他不但青年时从事过耕种,即使是出仕之后,也仍然间歇性地从事农业生产,说他不会种田简直有辱人格。

正是由于熟悉农业生产,并在艰辛的劳作中体会到一种简单的快乐,诗人才会经常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弃官归隐,固然是气节所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拥有种地的技能,陶渊明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

还是这一组《归园田居》,在第六首中,陶渊明是这样写的——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看到了吗,'苗生满阡陌',人家种田种得好着呢!不但不挨饿,还有酒喝。

本文为三统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豆苗     草盛     陶渊明    
上一篇:什么食物能解辣?水不能解辣,正确答案是这4个 下一篇:克莱因蓝、普鲁氏蓝、矢车菊蓝...这些“网蓝”色,你能分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