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
发布时间:2023-04-07 01:20:05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49
(北魏王朝)
皇兴元年,公元467年。
八月,戊申日。
这一年的北魏皇宫之中,诞生了一个叫做拓跋宏的男婴。
拓跋,是北魏的国姓。
拓跋宏身份显赫,他的父亲是当朝皇帝,献文帝拓跋弘。
皇子出生,宫闱欢喜,举国同庆,这原本是天大的喜事儿,但总归还是有一个人不会很开心。
谁呢?
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
在北魏王朝残酷无比的子贵母死制度下,新生儿的出生,即代表了诞下孩子的母亲的死亡。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但母爱,却生来就是为了别离。
大家都知道,拓跋宏是要做太子的。
子贵,即皇子被确立为太子,而母死,则是如果皇子被确立为太子,诞下皇子的妃嫔就即遭处死。
当然了,这套制度并非北魏独创,早在西汉年间,汉武帝刘彻立其子刘弗陵为太子时,就处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
皇帝如此残忍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预防太子登基之后,后宫乃至外戚干政。
所以在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之后,诞下她的李夫人立刻被绞杀在了深宫之中。
这个年仅三岁就喜提太子之位的孩子,获得了皇室的荣耀,获得了王朝的继承权,但却失去了人世间最挚爱的亲人。
皇兴五年,公元471年,拓跋宏受禅登基,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退居二线,当起了太上皇,而他则加冕称帝,成为了北魏王朝的第七任领导人。(魏孝文帝)
成为太子之时,拓跋宏失去了母亲,而如今成为一代帝王,他又即将失去自己的父亲。
拓跋宏登基后仅五年,太上皇拓跋弘毫无征兆地暴毙于宫中,死因不明。
我曾经翻阅过很多自媒体同行撰写的有关魏献文帝之死的内幕,大家的意见十分一致,大都认为皇帝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太后冯氏害死的。
并且,同行朋友们有足量的史料支持,因为这事儿堂而皇之地记叙在了正史中。
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魏书》
史书中显示,太上皇的死,和冯太后脱不了关系。
但我十分好奇,大家只看到了太后为之也,却并没有看到时言两个字。
时言的意思就是,冯太后杀害太上皇并非经过当时史学家的考证,而只不过是广泛存在于当时的人民群众中的一种流言。
而流言的意思是,广为流传或无根据来源的说法。
既然没有实证,这帮自媒体同行们何以言之凿凿把冯太后定义为杀人凶手?
对于那些喜欢断章取义,不尊重历史,不做足功课就下笔误导别人的自媒体同行,我实在是无力吐槽。
你胡说八道,你有了流量,赚了快钱,但你失去了一个历史人的尊严。
太上皇是怎么死的有待商榷,但太上皇的确是死了。
(魏献文帝 拓跋弘)
父亲拓跋弘驾崩的那一天,皇帝拓跋宏年仅十岁。
十岁,实在是难堪国家大任。
于是,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站了出来。
这已经不是这位太后第一次站出来了。
多年前,他曾经帮助年轻的魏献文帝拓跋宏铲除奸佞,并且临朝称制,稳定朝政和时局。
而现在,年幼的皇帝难堪大任,冯太后再次挺身而出,开启了第二阶段的临朝称制。
这位出身于北燕皇族的女人精明睿智,手段硬朗,扛起了原本不属于她的责任,并且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游牧民族王朝。
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冯太后用优秀的政治头脑和强悍的政治手段,撑起了北魏的一片天。
冯太后临朝称制,基本上属于是包办工作,她不用皇帝上朝,也无需皇帝参与政事,国家政务系统的大小事宜,皇帝也不操心,拓跋宏这十三年中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
冯太后知道,自己就算再强悍,也总有落幕的一天。
自己已经老了,自己辉煌鼎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她必须把皇帝拓跋宏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帝国继承人。
现在,他是北魏名义上的王,而未来,她要将拓跋宏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王。
那么要如何养成最强帝王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皇帝埋头在书房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上午琴棋书画,中午诗词歌赋,下午经史子集,那勤学苦读的劲头儿,就别提了。
十三年孜孜不懈地学习,让拓跋宏拥有了巨大的文化知识底蕴,让皇帝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巨人。
是的,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并非暴力与征服,而是知识和文化。
现在,拓跋宏已经用知识将自己全副武装,他即将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段传奇的开始,即代表着另一段传奇的落幕。
(北魏冯太后)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一生为国,鞠躬尽瘁的北魏文明冯太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悄然崩逝。
虽然冯太后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并不妨碍作者对他留下一句评语,即:
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用她精妙的政治智慧辅佐了北魏三朝帝王,为北魏王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冯太后之名,不亚唐朝武曌,而冯太后之功,更不逊色大清孝庄。
她是一个临朝称制,总揽大权的女人不假,但她同样是照亮北魏帝王们的一展明灯。
掌权而不擅权,用权而不独权,天下无出冯太后其右。
现在,冯太后一朝故去,给孝文帝拓跋宏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事实证明,皇帝没有辜负冯太后的期望。
诚然,皇帝也没有辜负读者朋友们的期望,乃至于作者甚至不用再介绍这位皇帝的一生,因为拓跋宏作为人君,实在是太有名气了。
皇帝的功绩很多,简直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
如整顿官僚体制,创立三长制度,设立颁俸禄制,改革税制,颁行均田等等。
帝王功绩颇多,但有两件事,必须要着重地提一下。
(孝文帝迁都)
第一件,迁都。
北魏原本的都城,是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皇帝开创性地将都城搬迁到了洛阳,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商王盘庚迁殷,造就了商王朝的辉煌伟业。
周平王迁都洛邑,铸就了周朝的光荣岁月。
南宋高宗迁都临安,硬生生地把即将灭亡的宋朝拉了回来。
而未来,还会有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缔造一个传奇的大明。
现在,高瞻远瞩的拓跋宏迁都洛阳,更让北魏政权走上了历史的正中央。
皇帝迁的不仅仅是都城,更是北魏未来的希望。
迁都是第一件丰功伟绩,而汉化则是第二件绝世的功业。
皇帝不许鲜卑族人身穿胡服,而是要着汉人服饰。
朝廷里的公卿大臣们上朝,也不能讲鲜卑语,而是要说汉语。
百姓们原有的姓氏也不能再用,而要统统改成汉族名字。
皇帝甚至大力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人通婚,用以改变鲜卑族的传统习性。
(鲜卑人)
朋友们,北魏,是由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而京师洛阳则聚集着大量的鲜卑人。
可皇帝为了推广汉文化,竟然不惜以彻底抹杀本民族的文化为代价,全盘禁止鲜卑族的语言,传统,以及风俗和文化。
因为皇帝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风起云涌的时代里,鲜卑族那些墨守成规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唯有改变,才能使王朝强盛,使帝国走向辉煌。
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帝王,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一位皇帝。
三岁封皇太子,五岁即皇帝位,多年学习,多年蛰伏,二十三岁亲政。
帝王在位二十八年,可实际执政的时代,只有短短九年。
(魏孝文帝 拓跋宏)
但九年时间里,通过迁都和汉化改革,让他把北魏缔造成了一个气度恢弘的王朝。
北魏,不再是胡服骑射,蛮横粗暴的外来之邦,而是一个充满礼教,充满文化,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原政权。
汉文化?
北魏可是一个曾经战胜过汉文化的政权。
多少由汉人缔造的文化被他们击溃,被他们摧毁,被他们泯灭,但魏孝文帝却能再次取而用之。
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试问古今帝王,能有几人?
搞汉化,着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皇帝把属于鲜卑族的旷野浩荡之气植入了汉文化之中,从而实现了他的最终目的,即:
胡汉融合,华夏一同!
这是北魏最绮丽的时代,这也是北魏最辉煌的时代。
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皇帝于太和二十三年,即公元499年猝然驾崩,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三岁。
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困穷早灭,不永乃志。——《魏书》
仰光七庙,俯济苍生,这是魏孝文帝拓跋宏一生的志向,现在,皇帝完成了它。
(魏孝文帝陵)
人常说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对拓跋宏来说,他壮志已酬,实在是死得其所,心无所愿。
寥寥三千字,说不尽帝王一生,所以作者还是十分推荐读者朋友们去查阅一下这位帝王的事迹,这实在是中国帝王序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