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一个神秘而多元的民族
发布时间:2023-09-05 09:05:33 作者:爱生活的APTX4869 浏览量:489
你可能听说过回族、藏族、蒙古族等中国的少数民族,但你是否知道还有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他们的语言是蒙古语系的保安语,他们的信仰是伊斯兰教,他们的服饰是回族式的长袍和白帽,他们的名字是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为24434人。保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生活富足、团结友爱的民族。
保安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当时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被蒙古军队编入“探马赤军”,协助征战西域。这些人后来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军垦牧,与当地的蒙古人、回人、藏人、土人等民族长期交往,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时,在同仁地区建立了“保安营”和“保安城”,因此得名“保安”。清朝时期,由于受到喇嘛教封建农奴主的压迫,保安族被迫迁徙到甘肃积石山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保安族的语言是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保安语有11个元音和26个辅音,复合元音也很多。甘肃的保安语受到汉语影响较大,而青海的保安语则受到藏语影响较多。保安语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属于格底目派(即伊斯兰教逊尼派之一)。他们认为《古兰经》是真主(阿拉)所启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真理和指南。他们遵守伊斯兰教五功(信仰真主和先知、每日五次礼拜、斋戒月斋戒、年捐天课、朝觐麦加),并严格遵守清真戒律,不吃猪肉、狗肉、驴肉等不洁之物,不饮酒,不赌博。他们尊敬伊玛目(宗教领袖)和阿訇(教士),并在清真寺(礼拜堂)进行集体礼拜。保安族的清真寺一般建在村口或村中心,建筑风格与回族相似,但规模较小,一般只有一层,有一个圆顶和一个尖塔。清真寺内有一间正殿,供信徒礼拜,正殿前有一个水池,供信徒洗净身体。清真寺的管理由阿訇和教长负责,他们也负责教导信徒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
保安族的服饰与回族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男子穿白色或灰色的长袍,戴白色或黑色的圆帽或白帽。女子穿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头上戴黑色或蓝色的头巾,面部露出眼睛和鼻子。女子还喜欢佩戴金银首饰和珠宝,如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保安族的服饰在节日或婚丧等场合会更加讲究,男子会穿上绣花的长袍和带花边的白帽,女子会穿上彩色的长袍和头巾,并佩戴更多的首饰。
保安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也吃米饭、玉米、高粱等。他们喜欢吃羊肉、牛肉、鸡肉等肉类,但不吃猪肉、狗肉、驴肉等不洁之物。他们喜欢吃馕(一种烤饼)、拉条子(一种手擀面条)、炒米粉、炒面片等面食,也喜欢吃馄饨、包子、饺子等点心。他们还喜欢吃羊杂碎汤、羊肉汤、牛肉汤等汤类,以及羊肉串、牛肉串等烤肉。他们喝茶、奶茶、果汁等饮料,不饮酒。保安族有自己的食用习惯,如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用右手拿筷子或勺子,不用左手拿食物,吃完后要把碗筷放整齐等。
保安族的建筑以土坯房为主,也有少数用砖石建造的房屋。他们的房屋一般为平顶或斜顶,有两层或三层。一层为厨房和客厅,二层为卧室和书房,三层为储藏室和晾晒场所。他们的房屋内部装修简洁而温馨,墙壁上挂有《古兰经》经文或花卉图案的挂毯,地上铺有彩色的地毯或草席,角落里摆有木制的柜子或箱子。他们的房屋外部也很有特色,门窗上常刻有花纹或图案,墙壁上涂有白色或蓝色的油漆,屋顶上插有五角星或月牙形的旗帜。他们的房屋既体现了保安族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伊斯兰教的文化风格。
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有金属工艺、织布工艺和刺绣工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安腰刀,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号称“刀中之王”。保安腰刀的制作工序复杂,需要经过40至80道,其中最关键的是加钢和淬水,能使刀具既坚硬又韧性。保安腰刀的形状和装饰也很精美,刀柄有马头、鱼头、西瓜头等多种造型,刀鞘有扁鞘、满把、双落等多种样式,刀身上还有花纹或图案。保安腰刀不仅是保安族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国金属工艺的瑰宝。
保安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民族特色。保安族的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宗教音乐基本与回族宗教音乐相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诵经调⁶。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也有少量乐器如与东乡族相同的吹管乐器“咪咪”,以及我国传统乐器如笛、鼓、钹等⁶。保安族的民歌有多种类型,如保安花儿、宴席曲、酒曲、财宝神等,曲调优美,歌词丰富多彩,幽默风趣,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保安族的舞蹈也是多姿多彩,主要有宴席舞、扇子舞、斗来舞、五比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收割舞)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安腰刀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号称“刀中之王”。保安腰刀舞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武术舞蹈,表现了保安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是中国金属工艺的瑰宝。保安腰刀舞通常在娶亲时表演,由男子组成,身背猎枪,腰挎保安腰刀,手持小旗,在火堆周围即兴歌舞,展示他们的刀法和枪法。保安腰刀舞曾经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
保安族的体育活动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射箭作为传统狩猎射箭活动的延续,用竹竿做成的弓和铁制的箭头,射程可达200米,每年冬季举行射靶比赛,以距离和准确性评定优胜者。抱腰、拔腰则是类似摔跤的较力性体育项目,来源于保安族平时的生活实践。羊皮筏竞渡是保安族常用的水上渡河工具,后演变为一类水上竞技项目,比赛形式有单抱羊皮袋横渡黄河和双乘牛皮袋过黄河两种,最先到达对岸者为胜。夺腰刀是围绕着保安族著名的腰刀产生的一项体育活动,比赛时双方各藏一把小双刀在身上,通过触摸和发现对方藏刀部位,奋力夺刀,先夺到对方腰刀者为胜。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展示了保安族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也传承了他们的历史文化。
保安族的禁忌主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民族特色。其中饮食禁忌包括禁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蛇肉、火鸡肉等凶禽猛兽的肉,以及不吃动物的血和非经阿訇念经而屠宰的牛、羊、鸡肉;生活禁忌有不能用鼻子嗅食物、女主人在厨房做油炸食物时客人不能进入厨房、严禁与非伊斯兰教民族通婚等;其他禁忌包括不能跨越生产工具、不能对长辈叫“老头”等。这些禁忌在保安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保安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较少,但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在信仰、服饰、饮食、建筑、礼节、文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保安族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传统和风格。通过保安族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多元而富有魅力的民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