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热搜  > 于成龙:第一廉吏的“清端”人生

于成龙:第一廉吏的“清端”人生

发布时间:2023-08-31 17:17:16     作者:国是传媒智库     浏览量:39    

廉吏于成龙

文 / 李青松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一个时年45岁,瘦削坚毅、高大挺拔的汉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从家乡山西永宁(今山西吕梁方山县)出发,一路风尘仆仆地南下,历经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踏上广西柳州罗城县(今广西河池罗城仏佬族自治县)的官方古道,开启他23年仕宦生涯的第一站。

廉吏于成龙

他,就是从中年出任罗城县令到晚年成为两江总督,为官21年连升11级,3次被举“卓异”,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和百姓爱戴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廉吏于成龙

岁月无声,风雨涤荡。360多年后,于成龙留在九万山中那条古道上的铿锵足音,依然在历史的天空回响。

2023年4月8日,新时代舞台艺术的高原之作,由山西省话剧院倾情创作演出的原创话剧《于成龙》,在北京二七剧场隆重上演,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清端”人生,穿越历史时空,焕发出青春力量。

中国自古不乏清官。从《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第一个清官楚国名相孙叔敖,到两袖清风、美名传千古的“百世一人”明代英雄于谦;从“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南宋博州(今山东聊城)李姓太守,到写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字诗” 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为何独于成龙被称为“天下廉吏第一”?

一个春天的周末,我从湖北英山南武当旅游区赶往山西方山北武当镇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寻找答案,走进五千年传统村落来堡村,访问于成龙故居,参观中华廉政文化展览馆,考察北溟书院,拜谒于公墓,沉浸式体验养育于公的高天厚土,感受于成龙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当我站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广场,回望黄土高原上那名门望族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滋养于公的不仅是吕梁那一方厚重的水土,更有于氏家族耕读传家、清廉为官的浩荡家风。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廉则兴、贪则衰,如同一幕缺乏新意的戏剧,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反复上演,而家风是中国古代清官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始起点。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在方山县来堡村一个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且世代读书、立志功名的“积善之家”,自幼喜欢读书,曾在当地安国寺度过6年暮鼓晨钟的读书生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次参加乡试落榜,直到10年后清廷致力于治理边远地区,才把年纪不小,看似没有前途的于成龙派往广西罗城——而他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首次出仕,也同样跨越了23年时间。

宦海20余年,于成龙只身天涯,惟一的结发妻子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儿子从故乡跋山涉水来探望,给孩子带回的礼物仅是“半只鸭子”;虽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毫无积蓄,连给母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留下的遗物仅有一套官服……

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300多年来,于成龙的故事不断以小说、戏剧和广播影视等传播手段及表现形式被人们广为传颂,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话剧《于成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用7个装满泥土的瓦罐分别代表于成龙曾经在7个地方为官——罗城知县、合州(今重庆合川)知州、黄州(今湖北黄冈)府同知与知府、武昌(今湖北武汉)知府、福建按察使与布政使、直隶巡抚和兵部尚书与大学士、两江总督。泥土质朴无言,但盛满了民情民意,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罗城,于成龙把一个久经战乱,城内只有6户人家,之前的两任知县一个死于任上、一个弃印而逃,县衙只有三间破旧茅房,“三餐食野菜,四壁透冷风”,晚上睡觉还得枕着刀防身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一个民风淳朴,人丁兴旺,“种穗被野、牛羊满山”的富饶之地。1667年,于成龙因治理罗城有功,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的“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府。然而离开罗城时,他却连路费都凑不齐,当地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十里”。

在合州,生活和工作条件甚至比罗城还要艰苦,于成龙通过招徕移民,奖励垦荒,减轻税赋,不到两年,合州人口骤增,开田辟地,经济得到恢复。1669年,于成龙因政绩卓著升任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于成龙以郡丞身份坐镇麻城岐亭治盗,宽严并济、以盗治盗,不仅平定了盗匪,而且解决了许多地方上的积案、冤案。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于中丞》中,专门记述了他机智破解两个偷盗案件的故事,虽然事发地不在麻城,但从中可以看出他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破案本领。

1673年春,于成龙主持重修黄州赤壁,题书“二赋堂”匾额,撰写《重修赤壁记》,并作《赤壁怀古》诗:

“赤壁临江渚,黄泥锁暮云。至今传二赋,不复说三分。名士惟诸葛,英雄独使君。今朝怀古地,把酒对斜曛。”这也是黄州赤壁为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又一例证。

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政绩突出,1673年,于成龙再次被举“卓异”,第二年被调往武昌府主持政务,不久因水毁桥梁、蒲圻(今湖北咸宁赤壁)浮桥垮塌事件被朝廷削职为民。

1674年五月,于成龙旧部在麻城东山叛乱,官军多次讨伐告败。于成龙以一介布衣身份,只带几名随从,以抚代伐、惩办首恶,仅用不到十天时间便平息了东山之乱。同年七月,于成龙因平乱有功,被朝廷擢升为黄州知府。

纵观于成龙的一生,其宦海生涯的黄金岁月是在黄冈度过的。他在黄州担任4年同知、4年知府,黄冈是他除故乡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第二次被举“卓异”的地方。在黄州知府任上,他以剿灭蕲黄48寨抗清势力和息盗济民为己任,惟勤惟实,惟俭惟廉,赢得了“于青天”“于糠菜”“于半鸭”的称号。1677年,于成龙调任江防道道台,仍驻黄州城。

1678年十月,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离开生活了10年的黄州,黄州百姓在赤壁最高处修建一座生祠——“于公祠”纪念他,虽遭战火,屡毁屡建,但最终没能逃过“文革”十年浩劫。在福建按察使任上,于成龙重审“通海”案,先后使一千多名百姓免遭杀戮和关押,第三次被举“卓异”,并升任布政使。

历史上,大凡在黄冈留下过突出政绩和声望的人,多少与苏东坡有着某种关联,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比如于成龙,他重修东坡赤壁,也像苏东坡一样遭受过革职处分,并像苏东坡一样豁达乐观。特别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影响了于成龙。所不同的是,黄州的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至少也有举人头衔,于成龙则不然,但他却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不能不说有“卓异”之处。

1680年春天,于成龙出任京畿直隶巡抚,把“为民上者,务须躬行俭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视为人生信条,“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并在赈灾反腐上颇有建树。第二年,康熙帝召见于成龙,当面褒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清正廉洁的于成龙一时名满天下。

两年后,以生活简朴、整肃吏治而出名的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面上的布价骤然上涨,全城的官宦人家都将绫罗绸缎换成布衣,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这个历来被视为肥差的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依然“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话剧《于成龙》晋京展演,文化和旅游部在京举办剧目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于成龙清廉俭朴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愤世嫉俗,更非邀功求名,而皆出于其家风家教厚植的至诚本性。

1684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 江宁城中百姓纷纷歇业祭奠哭拜,数万人徒步20余里为他的灵柩送上最后一程。康熙帝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

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

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北溟书院,我看到一层大厅东西两壁装饰着巨幅莲花,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不正是于成龙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莲花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的背后,是对现实的警示与忠告。

我们今天重温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清端”人生,就是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于成龙     廉吏     清端    
上一篇:家养平安树,几点“不乱来”,叶子又绿又密,家人平安健康 下一篇:抓住五个核心,才能快速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