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出过哪些圣人
发布时间:2023-08-31 11:15:15 作者:爱沂南 浏览量:827
临沂出过哪些圣人
作为临沂人必须要知道他们
咱们临沂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沂蒙”,沂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临沂人的身影。
中国古代对于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或者才德全尽就会谓之圣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圣,最著名的就是至圣孔子,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圣人,而我们临沂就出了不少。
咱们临沂比较出名的就有“书圣”、“孝圣”、“算圣”,因此临沂还有三圣故里的说法,其实临沂的圣贤远不止这些,小编给大家盘点一下咱们临沂的“圣”。
1、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是咱们临沂最著名的历史名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成就最高的人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作品备受推崇。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2、智圣诸葛亮
智圣大家应该也听说过,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被称为大智近妖,他的光辉事迹小编也不用多说了,也是中国人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攻取益州,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3、算圣刘洪
算圣刘洪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在中国数学史上地位非凡,在中国没有计算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珠算就是中国人最常用的算术工具,而他就是珠算的发明者,另外他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是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
刘洪(约公元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被后世尊为“算圣”。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在年轻时即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
撰成了《乾象历》一书,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后对《九章算术》进行注释,撰成《九章算术注》;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称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临沂人将算圣刘洪,同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并称为“琅琊三圣”。
刘洪善于从他的前辈的研究中获取营养和启迪,又善于参与天文历法的辩难和论争,从他的同代人中获得最新的思想和信息。他还善于实践和探索,使自己的研究工作长期处于反复实践与检验的动态流程之中,不断进行去粗存精的筛选和锤炼。他更勇于创新,这是他敢于面对客观事实、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传统的局限、敢于解决问题的个人品质所促成的。在刘洪的一生中,在太史部任职的10余年,是他专职从事天文历法工作的宝贵时间,而更多的研究工作,则是他充分利用出任各种不同行政职务的空暇业余进行的,这就更加大了他的艰辛程度。如果没有这种孜孜不倦、终生求索的精神,刘洪就不可能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4、宗圣宗参
儒家圣人除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还有宗圣曾子,曾子故里目前还有争议,一说是济宁武陵县人,一说临沂平邑人,2013年5月国务院认定平邑南武城故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认定平邑南武城是曾子和澹台灭明的故里。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曾阝地,建立 曾阝国。曾阝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邻近的莒国灭掉了曾阝国,曾阝太子巫无家可归,在远离莒国的鲁国南武城居住下来。曾阝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5、孝圣王祥
孝圣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临沂人并不陌生,孝圣王祥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那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因为这一事迹他也被中国人称为孝圣。
王祥,字休徵,东汉末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王祥在严冬季节卧冰求鲤奉母的故事。《晋书1王祥传》亦记其“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元代郭居敬将王祥列为 “二十四孝”之一。其异母弟王览以友于兄弟闻名,官至太中大夫。王览之孙王导,为东晋开国功臣;其曾孙王羲之,系蜚声海内外的“书圣”。
王祥以“孝”著称。有三个故事是赞扬他的孝行的。
其一是卧冰求鲤,据说王祥生母薛氏早逝,父亲王融继娶朱氏为妻。朱氏心地偏狭忌刻,虐待王祥,王祥却一直对父母非常孝敬。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王祥继母生病,想吃鲜鱼。时天寒地冻,捕鱼困难。王祥来到河上,解衣,欲卧冰求鲤,冰忽自解,有双鲤跃出;
其二是黄雀入幕,是说王祥继母想吃黄雀肉,让王祥去捉黄雀,捉多日不得,继母严笞王祥,受王祥孝行感动,突然黄雀数十只飞入室帐,让王祥捉来做食供母;
其三是风雨守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德行》说:王祥家有一柰树,结子殊好,后母朱氏让王祥看守,风吹柰落,朱氏就鞭打王祥。此后,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树痛哭,而风雨很快停歇。这三个故事,是对王祥孝行的高度赞扬。
6、悌圣王览
王览(206―278年),字玄通,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汉晋时期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曾祖。
王览有优秀的品行,名声仅次于王祥。王览与兄长感情要好,生母朱氏憎恨王祥,非但在丈夫面前中伤王祥,更经常施以虐待;但王览始终站在王祥一边,更劝生母不要虐待和针对王祥。后知道朱氏有意毒杀王祥,更不顾可能误服毒药危险去抢毒酒和先行试菜。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兄长王祥带王览和继母朱氏到庐江躲避战乱,并在该地隐居二十多年。魏文帝黄初年间,曹魏徐州刺史吕虔征命王祥,王览劝王祥应命,更为他准备牛车赴命。及后王览亦应琅邪郡召命任官,后迁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咸宁初年,担任宗正卿。咸宁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三,谥号为贞。
为人孝悌,成为“二十四悌”之一“王览争鸩“典故主人翁。
7、书法亚圣
颜真卿被称为书法亚圣,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二行书都是出自他手,一生在书法上的成就之高同样达到了中国的巅峰。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8、笃圣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范(今河南范县)人。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因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费县汪沟镇闵家寨。山东费县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
9、小圣
这个小圣说的是王献之,相对于他的父亲书圣王羲之的说法,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比王羲之低,同样是影响中国书法的人物。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来源:沂蒙新印象
编辑|冯媛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