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交通大家谈】持续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交通大家谈】持续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发布时间:2023-08-28 18:18:43     作者:北京交通     浏览量:911    

北京公共交通

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行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下半年将怎样调整出行结构?本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国内和世界其他城市又有哪些先进做法?

北京公共交通

今天是“交通大家谈”第322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做客直播间,来和大家一起聊聊交通出行结构的变化及未来交通的发展

北京公共交通

欢迎持续关注每周三早间7:30—9: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交通大家谈”栏目,并通过节目留言,我们将根据市民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升服务。

城市活力回归,预计下半年交通压力大

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行特征发生显著变化。随着通勤通学、商务活动、旅游休闲等出行恢复正常,小汽车、自行车等个体化出行方式的活跃度有所增加。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交通指数为6.1,属于中度拥堵级别,较2019年同期有所增长。尤其是今年五一假期、端午节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分别为912.8万人次、518.5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6.6%、2.1%,交通指数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公共交通正在努力恢复,地铁最大客流量已经超过2019年,公交客流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七成。

下半年,受通勤、聚会、休闲娱乐等出行需求叠加的影响,交通压力较大。7-8月份暑假期间,来京旅游等出行需求持续增加,道路拥堵情况突出。汛期雨季天气增多,受天气影响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将有所加剧。9月份开学季,通勤通学交通量叠加,工作日早高峰时段交通运行压力将明显增加。10月份国庆假期,预计进出京客流量将明显增长,机场火车站、热门景区及商圈周边道路拥堵情况将有所增长。

随着城市活力的恢复,个体化出行需求呈增长趋势,人们对网约车、私家车等个体化出行方式的依赖更加明显,预计下半年道路交通运行仍将面临较大压力。“辩证地来看,交通运行压力增大,说明我们城市的活力回来了。同时,调整出行结构仍是重中之重,缓解交通运行压力,任务非常艰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提到。

着力促进轨道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

围绕调整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本市着力促进轨道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力求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好乘客出行。轨道与地面公交在服务群体、客流容量、服务时间、可达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特点。轨道主要面向年轻人,以通勤客流为主,穿行于人流密集区域,更适合大客流、长距离的运送,公交车因其线路灵活、上下车方便等优势,吸引了更多老年人,其客流量相对较低,能够到达的地点也更多。此外,轨道交通很难做到24小时全时段运营,但公交车可以在地铁停运后补充运力。“因此,促进两网融合,就要实现线路更好的互补,让站点衔接更加便捷,运营时间更加匹配,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刘雪杰认为。

为了解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缓解地铁大客流车站压力,本市6月12日至16日开展了公共交通出行意愿调查,选取了客流最为集中的15个地铁站点,主要集中在昌平线、5号线、大兴线和10号线。调查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为通勤群体,80%以上的受访者每天乘坐地铁,目的地集中在西二旗、望京、生命科学院、金融街、中关村、国贸等。3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公交替代地铁出行,他们本身也是需要乘坐公交接驳地铁的乘客,希望公交直达、有座,时间与地铁接近。“这给我们设计公交线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公交线路怎样能够有效分担地铁的大客流,是靠大数据就能分析出来的,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人们是否愿意选择公交车。所以,我们进行了调查。交通是个体行为,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乘客画像需要细致。线路是前提,服务才是根本”,刘雪杰提到。

目前,各大城市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上海打造了延安路71号的东西向骨干通道,特点是“三专”,24小时专用道,实时调控的专用信号灯以及双向共用的专用站台。北京、上海、杭州都在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力争轨道公交换乘站小于50米。上海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周围100米范围内的配套公交始发和末班线路延时运营,并试点信息融合,即轨道站点及其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信息互显。杭州正在进行便利化改革,实现公交车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进园区、进医院、进中心,并推出个性化公交线路。纽约以公交优化为切入点,设计解决问题工具包,筛选多条有问题的公交走廊,对症下药。伦敦制定公交提升计划,力争2030年公交死亡率达到零。各大城市紧紧围绕人们的出行需求服务,强调全过程体验,将交通与就业、与生活、与社会更好地连接在一起。

未来城市开发指标要向轨道聚集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促进轨道与城市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即在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提出倾斜城市的概念,即中心城区高密度、外围区域密度逐渐降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强调城市开发指标要向轨道聚集。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胡昂提到,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日本提出“紧凑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即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一体化开发模式,周边养老、医疗、育儿等公共服务配套聚集,以TOD站点为起点布局Mass服务,以个性化、定制化作为对轨道的补充,让城市变得更加高效、集约。

未来,慢行系统建设应与城市规划充分融合,慢行系统不应止步于出行环境的改善和路权的分配,而是要营造对人更加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界面。“最适合走路的地方,绝不仅仅是一条路,比如,王府井商业街,更吸引人的是购物中心、餐馆和各类活动。水、路、绿融合的亲水步道,更吸引人的是环境和美景。我们要努力让慢行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刘雪杰认为,“要将慢行系统与整个城市衔接在一起”。

同时,科技将给未来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带来机会。传统公交的优点是高效集约,但需要乘客付出额外的等待时间和步行距离,小汽车出行方便,但过多会导致拥堵。未来的趋势是两者融合,既赋予传统公交更高的自由度,也提倡小汽车搭载更多的出行者。高科技手段或将实现按需配置运输资源,使公交系统更灵活地响应出行需求,更好地满足乘客需要。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公共交通     出行     吸引力    
上一篇:当代著名诗人陈有才在信阳逝世,附陈有才诗歌作品选 下一篇:微信和ipad不兼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