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热搜  > 《杜工部集》(涵盖诗圣杜甫一生的创作)

《杜工部集》(涵盖诗圣杜甫一生的创作)

发布时间:2023-08-26 06:03:24     作者:言说十三     浏览量:521    

杜工部集

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现存诗歌1400余首,文30余篇。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立足于忠厚,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也占有重要地位。

杜工部集

杜甫(公元712—770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所以世称杜少陵,他曾经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

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的主要特征包括: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前提下,对统治集团的腐败现象进行严厉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念。在现实题材诗作之外,杜甫还有大量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篇。

《杜工部集》辑录了杜甫的经典诗作,其中创作涵盖了杜甫的一生。这些诗歌与文章,是与他所处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及其一生艰难坎坷的经历分不开的。


杜甫出身“奉儒守官”之家,祖父是武后时期诗人杜审言,曾任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自幼聪慧,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7岁开始写诗。他博览群书,15岁时诗作已在洛阳城传扬。

杜甫青少年时代正逢唐代的开元盛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杜甫在20岁时走向社会,开始到各地漫游。天宝三年(744年),他32岁时,在洛阳结识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结下毕生友谊。

杜甫35岁时到京应试,求官报国落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前夕,在生活中崎岖道路上逐渐了解下层百姓生活,体会人民疾苦,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的著作诗篇,表达了对权贵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


48岁至59岁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写下《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大批著名诗篇,表现出他爱国忧民的诗人情怀。

杜甫关心政治、关注国情,他的诗歌深刻反映出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他的诗篇,以诗记史,反映了当时历史社会和人民疾苦,表达出诗人独特风格和情感。

在杜诗中,最能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的,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诗篇,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类诗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一类是七言律诗,杜甫笔下的七律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杜诗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性奔放。这个特点形成的根源在于,杜甫诗歌想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使得诗中的情感流动有力度、受控制。

杜甫对诗有着一种极为执着的精神,在遣词造句上颇下功夫。他写作的诗歌往往一字难改,功力深厚。而且,杜甫还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体裁,几乎将任何可以言说的事物纳入诗歌中,使诗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善于创造,开启了后代众多诗家、诗派。后人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也为后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传诵。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诗圣     杜工部     杜甫    
上一篇:缅甸黄金和美元价格再度攀升,部分金店已经暂停售卖足金 下一篇:下周一,限行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