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余纯顺最后的日子:早上吃了肉粥,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

余纯顺最后的日子:早上吃了肉粥,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

发布时间:2023-08-22 20:32:58     作者:史论     浏览量:945    

肉粥

1996年6月,盛夏酷暑,在有“地球之耳”、“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阳光无遮无拦地直射下来,地表温度高达60度以上。


肉粥

6月11日早上,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吃完肉粥,背上重重的行囊,与上海电视台摄制组的朋友们告别,豪迈地说了一句:“咱们前进桥见”,便大步流星地走向罗布泊腹地。

肉粥


谁也没想到,这是他在人世间吃的最后一顿饭,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余纯顺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汇合点。参与搜救的直升机,在罗布泊湖心发现了他的尸体。


一个有“徒步中国第一人”、“当代徐霞客”之称的探险家、旅行家,怎么会在罗布泊折戟沉沙,他在最后的日子,遭遇到了什么?




1996年5月13日,被称为“当代徐霞客”的余纯顺,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他考察丝绸之路、穿越罗布泊和横穿六大沙漠的计划,以及上海电视台成立《当代徐霞客—余纯顺专题》摄制组随行的消息。


随后,他从上海坐火车到了新疆,受到了库尔勒朋友们的热情接待。


但听到他要计划历时40天,在6月份徒步穿越罗布泊时,当地人无不大吃一惊,因为六至八月份是罗布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他们建议余纯顺,等到九、十月份再去。



余纯顺摆手拒绝了,按照他的沙漠年计划,九月份要做穿越沙漠的准备,到年底完成穿越六个沙漠的任务,时间根本不够用,再说与上海电视台摄制组定好的时间,就不能再变动了。


他坚信,自己丰富的徒步经历、避暑的经验,足以保障他安全穿越罗布泊。


几个月没行走了,余纯顺在摄制组到达之前,决定徒步走走羌县,找找状态,同时也适应一下周边的环境,为下半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备。


5月31日,一场9.5级的沙尘暴席卷而来,凭着丰富的探险经验,余纯顺安然转回。牛刀小试,他感觉相当不错,对徒步罗布泊充满百倍的自信。



摄制组到达新疆后,听到当地人对六月份进罗布泊的建议,编导宋继昌等人也反复劝说余纯顺改变计划。但他心念已决,只是答应把时间缩短为5天,自己不远离摄制车。


之后,当地宣传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提供两台沙漠车,购置了充足的水、食物、蔬菜及必备药品,并请来号称“沙漠王”的地质工程师赵子充、资深导游彭戈侠二人随行当向导。


6月6日,一场盛大的壮行仪式,在楼兰宾馆举行。人们送上祝福的美酒,跳起优美的舞蹈,唱起欢乐的歌曲,为他们壮行。



余纯顺胸前佩戴着大红花,一口气喝完三碗酒,激动的泪水和着汗水,顺着黑红色的脸庞流下。他激动地说:“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顺利完成穿越罗布泊的计划,大家都说六月不过罗布泊,我希望我能打破这个神话,请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真正走上征途,大家才知道此行的艰难。太阳像个大火球悬在头顶,地面像一面热鏊子,酷热难耐,几乎下一秒钟就要被烤干蒸熟。但是余纯顺却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一路上谈笑风生。



6月8日,车辆行驶到罗布泊西岸的第三号营地,余纯顺郑重提出,自己决定不再跟随摄制车,还是要徒步孤行罗布泊。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一片哗然。连日来在荒漠行走,大家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行走荒漠的恐惧感,他们因为关心而担心,因为担心而反对。


余纯顺无比坚决地表示,要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这样平平淡淡,对不起大家的关注和信任。



10日早晨,余纯顺与导游彭戈侠商定了徒步路线:从楼兰回来,从土垠出发,沿着他们试走的路线,穿过罗布泊,然后经过楼兰,最后到前进桥与摄制组汇合。


从楼兰回土垠的路上,他们继续为余纯顺拍摄行进中的镜头,并沿途每隔一定距离,埋上水和干粮,用白色塑料袋装上沙土做好标记,以供他徒步时挖取食用。


明天,余纯顺就要开启他的孤身徒步模式,大家为他喝酒壮行,看到大家忧心忡忡的样子,余纯顺安慰大家:我不会出事的,如果真的出事,那就是天亡我也。




多年以后,陪同余纯顺走进罗布泊的人们,脑海里仍然萦绕着他最后与大家告别的情形,他挥动手中的草帽,憨厚欢快地笑着:“让我们前进桥见!”转身走向罗布泊腹地。这句话,成为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6月11日,是他出发的日子。早晨他吃了一份肉粥,就开始收拾背包行囊。背包里装着他的帐篷、防潮垫、笔记本、睡袋等必需品,还有朋友给他的一盒西洋参。



上午9时,余纯顺与大家挥手告别,赵子允一遍又一遍地嘱托注意事项,余纯顺双手合十,似在感激赵子允的关心,又像是在给自己祈祷、鼓劲:“我一定会成功,一定要成功。”


送走了余纯顺,摄制组应该原路返回前进桥大本营接应点。不知道是因为担心,还是觉得时间还宽裕,他们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在土垠滞留下来。


火辣辣的太阳,无遮无拦地直射下来,到了中午,人们只能躲在车底下,但依然被烤晒得晕晕乎乎。



从没有过探险经历的宋继昌,挥汗如雨的同时,心里牵挂着孤身在大漠行走的余纯顺,一种强烈的担心和不安,压在他的心头,他安排大家,下午去追余纯顺,只要他感到任何不适,就强行把他拉上车。


下午4时25分,摄制组在湖盆中追赶上行走着的余纯顺,此时,距离早晨出发8个小时,他已经行走了33公里,此处距他第一个宿营补给点不到3公里。


看到在荒漠中向他围拢来的朋友,余纯顺显得有些激动,他满头大汗,眼里贮满了泪水,紧握双拳上下挥动,回应着大家的关心:“我一口气走到这里的,没有停歇,安全穿越罗布泊,肯定没有问题,你们就放心吧。”



大家劝他上车休息一会,他坚决拒绝了。徒步行走,不能掺假,这是他的原则。


他一边督促大家上车,一边含笑挥手与大家告别,“咱们前进桥见!”语气自信轻松,中气十足。


余纯顺满身的活力,以及浑身上下洋溢的自信与坚定,让摄制组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目送余纯顺远去,直到他的身影再次与天地融在一起,才放心地按照预定的路线,向前进桥出发。


谁也没想到,几个小时后,这条鲜活的生命,就在荒漠里失去了生机,“我们前进桥见”,是余纯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6月12日,一场特大的沙尘暴席卷而来,整个大漠被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人们对孤身一人行走在大漠中的余纯顺,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和牵挂。


13日,是约定会合的时间,余纯顺没有如期赶到前进桥。每个人都处于焦灼的情绪里,他们担心余纯顺迷路,在高处的标杆上挂上红色的帐篷,然后兵分三路,在楼兰附近开始寻找。


炙热、饥饿、紧张、恐惧,摄制组在风沙里奔走寻找,始终没有余纯顺的任何消息,他们只好向库尔勒请求支援。



17日,直升飞机在楼兰区域没有搜索到余纯顺的踪迹。18日,搜索范围向罗布泊扩展,在罗布泊的湖心,搜索人员发现了一个醒目的蓝点,那是余纯顺的帐篷。


大家欣喜若狂,高声呼喊着余纯顺的名字,飞奔向帐篷。他们期待,有着丰富探险经验的余纯顺,只要不被风沙掩埋,就一定还活着。




余纯顺那顶蓝色的帐篷,一角坍塌着,静静地耷拉在哪里,没有半点生机的感觉。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没有一丝人影,巨大的恐惧感,让烈日下的搜救人员感受到一种寒意,从脚底板冲上头顶。


一把脱鞘的藏刀扔在帐篷门口,一般恶臭,从帐篷里散发出来,弓着身往帐篷里望去,搜救人员的泪水喷涌而出:余纯顺全身赤裸,头部朝东仰卧着,五官早已肿胀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只有那醒目的大胡子,像被水浸泡过一样,湿漉漉地贴在下巴上。



那个徒步中国的探险家余纯顺,有着八年探险经历、徒步世界第三极第一人的余纯顺,那个被万人追捧的勇士余纯顺,真的遇难身亡了。


好像还在昨天,他还在激情满怀地畅谈着他的探险计划,还在握拳发力豪气冲天地发誓:我要创造六月穿越罗布泊的奇迹,还在疾步如风地迈着矫健的脚步,行走向远方,此时,他安静地仰卧着,没有半点生机。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鉴定的法医来了,帐篷揭开,余纯顺完整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的头发也像洗过一样,裸露的上身布满水泡,右胸部的一个水泡如乒乓球大小。他的右臂朝上略微弯曲,像送行仪式上宣誓时的模样。



法医鉴定发现,他的胃里空无一物,法医认定,他在死亡前,已经没了水和食物。


一个有着丰富历险经验的旅行家,在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之下,怎么就会阴沟里翻船,命丧大漠呢?


这时候,大家发现,余纯顺偏离了原定的方向,他遇难的地方,距罗布泊湖心土路仅50多米。


余纯顺在遇难地附近的T字口,应向右拐西行,他却径直往南偏东方向走了。显然他在判断方向上产生了致命的失误。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随行携带的三个先进的GPS定位系统,出发前他们让余纯顺戴上,余纯顺苦笑着说:“我不会用,也从来没用过,等我有时间吧,保证三天就学会使用。”可惜,死亡的危险来临,也许只有三秒的时间。


余纯顺帐篷附近,有两个脸盆口径大小、深度将近一米的深坑,这应该是余纯顺用他那把藏刀挖掘出来的,他是在找坑底的湿气,还是他避暑的办法呢?


人们还想起来,在从土垠追赶余纯顺的路上,发现他只是在第二个埋水点取了两瓶水,而他背包还是瘪着的,为了轻装上阵,他没有及时补充水和食物,如果有了充足的水和食物,余纯顺是不是就可以支撑到搜救队找来呢。



按照惯例和余纯顺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就地安葬。大家挥汗如雨,挥泪如雨,很快挖好了墓穴,将余纯顺的遗体,连同伴随他多年的帐篷、睡袋等物品,一起放入墓穴,永远留在了罗布泊。


“余纯顺壮士遇难地”的墓碑,在荒漠中十分醒目,在罗布泊东南方的160公里处,就是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地。两位同样来自上海、同样优秀的男人,隔湖相望,长眠在罗布泊中。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年孤身徒步,走遍中国,45岁的生命在罗布泊戛然而止,虽然留下无限的遗憾,但否定不了他是一位优秀的探险家、旅行家的事实。


“死亡是每个人必然的、最公平的归宿”,也许从选择探险那一刻,他就看淡了生死。


但他在用探险精神激励大家的同时,也用自己的遭遇告诉大家:探险不是冒险,一个成功的探险者,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探险精神,还要有充分的物资储备和科学智慧,希望后来的探险者能汲取余纯顺的经验和教训,走得更远、更安全。




《生死罗布泊(余纯顺之死)》—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哔哩哔哩


《余存顺在罗布泊的最后日子》—百度文库—作者:彭戈侠


《魂归罗布泊》—新青年—中国知网—作者:袁庆新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余纯顺     最后     留给    
上一篇:非常完整和实用的建筑图集,不收藏后悔! 下一篇:中国女排姑娘们棒棒哒,如何让孩子3分钟学会画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