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传》缩小版
发布时间:2023-08-22 20:04:10 作者:小五谈励志 浏览量:260
推荐序
这位几乎无往不胜的华商巨子说,他早年的人生是个人努力多一些,中年以后则是运气多一些。他的表述很简练,而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人生历程。可以从中领悟出时势与英雄的互动。
李嘉诚被称为“一代儒商”,他生活简朴,行为检点,待人平和,不求虚荣,富而不淫;对母亲至孝,对妻子情专,对后代教育严格。他热心公益事业,建立慈善基金,独力出资在家乡开办大学,亲子到边远地区看望残障儿童,真诚关系弱势群体。
他自强不息,坚持利人利己,利家利国的价值追求。
目录
第一章 商道寻根 自幼学儒诚信深
第二章 贫不移志 乱世少年早当家
第三章 学徒打工 眼光高远练真功
第四章 创业沉浮 人贵诚信货贵新
第五章 三十而立 产业成功软着陆
第六章 苦尽甘来 不离不弃携手行
第七章 逆风蓄势 人弃我取非侥幸
第八章 地铁竞标 擎天一指进中区
第九章 华商联手 吞并英姿成“超人”
第十章 用人之道 广纳新才顾旧情
第十一章 收购港灯 华资补位成主导
第十二章 倾力办学 一片丹心图报国
第十三章 孝子严父 勤俭诚信正家风
第十四章 不搞狙击 商战妥协保清誉
第十五章 压波托浪 股海弄潮智勇足
第十六章 信心坚定 立足本土再跨国
第十七章 后继有人 兄弟成器慰父心
第十八章 盘活电讯 欧洲买卖套现金
第十九章 卷土重来 3G网络大进军
第二十章 突破局限 地产大王展新风
第二十一章 敬业相惜 红颜知己忘年交
第二十二章 光大国宝 推进中药国际化
第二十三章 与时俱进 涉足高科展多元
第二十四章 回报社会 公益慈善是主业
第二十五章 常青之树 儒商风度面面观
第二十六章 危机创富 金融风暴不倒翁
第二十七章 老当益壮 风采依然“80后”
第一章 商道寻根 自幼学儒诚信深
第一节 世代上进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今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5号。
李嘉诚直系先祖自始祖李元祥起有官职的有二十一世,其迁居白塘洋尾后有八世,真可谓诗礼传家,家学渊博,人才辈出。
第二节 勤勉苦读
李嘉诚不负父望,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 《千家诗》。
一心向学的李嘉诚,如果不是时势所迫,也许会沿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而且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第二章 贫不移志 乱世少年早当家
第一节 步行逃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
李云经带着全家逃荒失业,生活无着,一家人患疟,没医没药,祸不单行,苦不堪言。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全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辗转到达香港。
第二节 舅家寄居
李云经带着一家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庄静庵家中。
27岁的庄静庵来到香港闯天下,他最初在上环开办了一间山寨式工厂,由于价廉物美,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喜爱,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造和销售商。
第三节 苦学语言
在香港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除了要有资本以外,还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才能做一个出色的香港人。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其官方语言是英语。
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来可以立足于香港社会,二来有助于与人沟通交际。
第四节 辍学谋生
1941年12月26日,香港沦陷。
港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李云经为了养家糊口加倍拼命的工作,由于常年劳累,加上贫困,忧愤,他染上了肺病,在家庭最困难的时期病逝。
李家的顶梁柱塌了,作为长子,李嘉诚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学业出去打工。
从此李嘉诚开始了艰辛的独立谋生之路。
第三章 学徒打工 眼光高远练真功
第一节 独立寻职
在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许多公司都大量裁员,要想找份工作何其艰难。李嘉诚在拒绝了舅舅的好意之后,终于在一座名叫“春铭”的茶楼,找到了自己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份工作。
第二节 堂倌杂闻
初涉社会的李嘉诚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以上。
茶楼里接待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三教九流。他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使李嘉诚认识到社会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
第三节 钟表店员
李嘉诚在辞去茶楼的工作之后,进入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工作。
年少的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事,聪明伶俐的天赋以及好学上进的努力赢得了的、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然而,李嘉诚在安逸的生活面前,选择了再一次进入社会闯荡的艰辛路程。
第四节 推销艺术
李嘉诚认为,推销的实质是推销自我,只有将自己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别人才能由人及物,乐于购买你的产品。
第五节 适时转行
李嘉诚在一次推销失败中,体会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和塑料制品行业的蒸蒸日上。
在塑料公司老板的劝说下,李嘉诚进入了塑料腰带制造公司继续从事推销员行业,并在短期内以绝对领先的业绩,被提拔为部门经理。
第四章 创业沉浮 人贵诚信货贵新
第一节 “长江”开源
1950年,李嘉诚放弃塑胶公司总经理一职,开始了独立创业。
微薄的创业资金,一人身兼数职,凡事亲力亲为,终于把长江塑料厂的第一批样品销售出去,订单像雪花一样的飘来。而高歌猛进下的重重危机,也令他始料未及。
第二节 撑稳危舟
长江塑料厂在创业阶段,出现了很多李嘉诚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淘汰机器生产出的塑料品质量粗劣,如果精益求精那么就会延误交货。多方的压力使长江塑料厂濒临倒闭。
李嘉诚用自己的努力和诚信最终为长江塑料厂赢得喘息的时间,扭转局面。
第三节 国际“商谍”
长江塑胶厂经历了濒临倒闭的危机后,更加生机焕发。
李嘉诚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看到一则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令苦苦寻觅突破口的李嘉诚豁然开朗。
他远走欧洲,学习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而后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的水平上,卖的快,产的多,以销促产,从此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早已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市场地位将难以动摇。
第四节 王气初成
1957年岁尾,李嘉诚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李嘉诚仍不满足。他开始考虑如何打开海外销路。
正当李嘉诚为此伤透脑筋之时,他赢得了一个与欧洲批发商见面的机会。
李嘉诚以款式齐全,质优美观的塑胶花产品,以及他的诚恳执着赢得了这次本无希望的合作。
长江塑胶花牢牢的占领了欧洲市场,李嘉诚也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为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第五章 三十而立 产业成功软着陆
第一节 孤注一博
1958年,是李嘉诚事业大丰收的一年。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进行现场考察。
为了使外商满意,李嘉诚孤注一掷,拿出多年来的全部心血在一周内将塑胶花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个惊人的规模。从而拿下了这个长江公司最大的客户。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行业的实力和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第二节 尽责救业
在任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期间,李嘉诚不负众望,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本港的进口商利用业界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
在这场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中,李嘉诚挺身而出,牵头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购进原料,按实价分配给各股东厂家。迫得其他原料进口商只得降价,化解了危机。
第六章 苦尽甘来 不离不弃携手行
第一节 终成眷属
1963年,35岁的李嘉诚与年近31岁的表妹庄月明这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节 珍爱一生
在婚后的日子,李嘉诚视庄月明为珍宝。
1989年12月31日晚,庄月明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
李嘉诚正当壮年,不愿再提及续弦之事。
第七章 逆风蓄势 人弃我取非
第一节 胆识过人
1966年-1967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及暴动事件,楼价一泻千里。李嘉诚独具慧眼:“人弃我取,低收纳”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
第二节 牛市融资
李嘉诚全方位地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实的业务拓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此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地实现其地产板块的宏伟蓝图。
第八章 地铁竞标 擎天一指进中区
第一节 了解对手
1977年初,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低端是邮政总局原址。李嘉诚进行了各方面的缜密分析过后,觉得破釜沉舟,做一次新的冒险。
第二节 一击即中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参加竞标的财团、公司共30余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
最终李嘉诚以宏大的气魄一路追高,最终击败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对手,被业内和舆论界称为“擎天一指”、“三级超升”。
第九章 华商联手 吞并英姿成“超人”
第一节 助船登录
李嘉诚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了。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他将目标锁定为怡和旗下的另一家大公司——九龙仓。
在李嘉诚的帮助下,船王包氏最终取得九龙仓的控股量超越绝对多数。
第二节 以小博大
退出九龙仓的角逐大战后,李嘉诚并没有放弃收购外资公司的计划,又被目标瞄准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最后长实以仅有的6.93亿港元资产,成功控股了市值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黄。
这次收购行动后,李嘉诚得到了“超人”的称号。
第三节 和黄守业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住英姿洋行的华人大班。
而李嘉诚入住和记黄埔四年后,纯利是十年前的十多倍。盈利丰厚,股东与员工皆大欢喜。
第十章 用人之道 广纳新才顾旧情
第一节 厚待老臣
一个家族企业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用人问题上必须采取开放政策。不同时间,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一向宁亏自己,也不亏员工。以身作则是李嘉诚在员工面前树立的最好形象,使得员工愿意跟着他创业。
第二节 后起之秀
李嘉诚不仅看重元老重臣,而且善用年轻有为的新人。
长实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他任用俊才,将公司各项事务交给他们处理,而自己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决策上。
第三节 洋人干将
李嘉诚旗下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主要是长江工业公司升级为长实集团,集团超常规拓展,他需要为旗舰领航。
而让他腾出精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用洋人管洋人。
第十一章 收购港灯 华资补位成主导
第一节 避其锋芒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简称“港灯”,是香港十大英姿上市公司之一。
港灯这块大肥肉,受多家大集团垂涎。1982年4月,置地公司打算公开收购港灯。
李嘉诚十分冷静的分析了双方的条件,悄然退出了收购之战。他不贪图眼前的利益,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第二节 乘虚接纳
他虽然暂时退出了收购港灯之争,但并没有彻底放弃收购。
李嘉诚一直在密切关注置地、怡和两家集团的一切信息。终于给他等到了这个机会,1984年置地和怡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低价将港灯股票转让给怡和,来换取现实挽救命运。
第十二章 倾力办学 一片丹心图报国
第一节 心向桑梓
1978年9月底,功成名就的李嘉诚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29周年的庆祝观礼活动。
随后,他与夫人庄月明一起,回到潮州老家探亲。故乡的简陋破败,使他泪流满面。他当即决定要资助家乡重建。
第二节 独资建校
在李嘉诚为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义举之中,独资兴建汕头大学,是描绘李嘉诚赤子之情最浓重的一笔,被誉为其爱国义举的又一座丰碑。
在李嘉诚遭受世界经济衰退,最困难之际。他谢绝了让他先保自己的建议,并坚定的表示:“我的事业可以破产,我的一切可以失败,但是汕大一定要建成!就是卖掉我的办公楼,也要把汕大建起来!”
第十三章 孝子严父 勤俭诚信正家风
第一节 力报慈恩
在生活场上呼风唤雨的李嘉诚,在家中却是个尽心侍奉老母的孝子,这是世人所公认的。
第二节 垂范教子
李嘉诚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对于儿子,他是慈爱的,这种慈爱是基于父亲的本性。而对于儿子的成长和培养,李嘉诚是清醒且绝情的。他的清醒与绝情是掩藏于大爱之下的教育思想的深度与深刻,这种深度与深刻尤其让人敬佩。
第十四章 不搞狙击 商战妥协保清誉
第一节 屋村量变
在1969年的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提出:要以超越英姿老牌地王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为此李嘉诚设计了“四大屋村计划”。
第二节权衡利弊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的收购是一种善意的收购,总离不开儒商之气。无论收购成与不成,他通常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对于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第十五章 压波托浪 股浪弄潮智勇足
第一节 人弃我取
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所谓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是一种利用时间差,以小博大的战略。战国初期的财神范蠡首创这一商则,在数千年来的商战实践中屡试不爽。
第二节 一诺千金
李嘉诚认为一生只中,最重要的是守信。否则他就是再有多10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都是别人主动找他的。
第十六章 信心坚定 立足本土再跨国
第一节 留港拒迁
信息对商人而言,不仅意味着将金钱,有时甚至还直接决定了商人的命运。
李嘉诚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第二节 海外扩张
李嘉诚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在收购了香港一些企业特别是英资企业之后,李嘉诚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
虽然有些项目遇到了一些挫折和麻烦,但是海外的各项投资基本上还是成功的。
第十七章 后继有人 兄弟成器慰父心
第一节 青出于蓝
长子李泽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结构工程,建筑管理硕士学位后,李嘉诚拒绝儿子进入自己的公司,而是让他们各自创业,提升自己的能力,方可进入自己的公司。
2003年,身为长实副主席的李泽钜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国商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第二节 后生可畏
李泽楷不满14岁,就被望子成龙的李嘉诚送到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17岁时,李泽楷进入大哥李泽钜就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自己喜欢的电脑工程。
李泽楷在荣升和黄副主席之前,就宣布成立私人公司“盈科拓展”。
第十八章 盘活电讯 欧洲买卖套现金
第一节 化“兔”为“橙”
和黄的“兔”业务显露劣势,令和黄承担了巨额债务。
在李嘉诚的宏观调配下,和黄化“兔”为“橙”,转亏为盈,扭转局面。
第二节 待价而沽
沃达丰航空公司顺利取得六成曼内斯曼公司的股权,公司宣告入股成功。两大巨头的联手,使曼内斯曼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供应商。
第十九章 卷土重来 3G网络大进军
第一节 稳健夺标
李嘉诚经验2G通信事业正兴旺之际,将英国橙电讯公司售予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后,又卷土重来,斥资百亿,执着而坚定地向3G网络进军。
第二节 充实运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李嘉诚父子早就将中国内地市场作为进军的目标之一。2000年5月,和记黄埔动用4亿美元,买入了内地电讯巨头——中国联通的发行的新股。
一旦3G在全球呈现燎原之势,和黄必将成为最大的赢家之一。
第二十章 突破局限 地产大王展新风
第一节 树大招风
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居高不下。
李嘉诚以和软口气表示对打击炒风的看法:立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于楼市的发展。
第二节 清者自清
长实在短时间内连中两元,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议论纷纷。
李嘉诚再次出面解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此次指责并未影响到长实集团的声誉,反而使长实收公众关注度更高了。
第三节 内地开发
一向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李嘉诚显然不会视而不见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取得了较高的利润后,可以预见李嘉诚将率领长实与和黄在内地开发新盘的脚步会一直继续下去。
第二十一章 敬业相惜 红颜知己忘年交
第一节 一拍即合
李嘉诚与周凯旋这对一见倾心的有情人,相谈前后不过30分钟,便成就了北京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北京东方广场。
第二节 服从大局
李嘉诚以大局为重,与市政府协商,答应在东方广场留一个比现在更大的铺位给麦当劳。
麦当劳事件充分体现了李嘉诚经商中的智慧:大局为重,和谐为贵,让利给对方,条件优惠。
第三节 介入网络
1999年,李嘉诚在周凯旋的劝说和引导下,终于尝试进军网络。
并成立了Tom.com公司。
第二十二章 光大国宝 推进中药国际化
第一节 助老字号
中药国际化,是李嘉诚执意要求和记黄埔必须要走的一条创新之路。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工作,也是他心中一个久藏的梦想。
第二节 攻欧美关
在中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欧美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也是最难攻克的市场。
在短短两年半里,和黄药业大药房就收购开设了1000多加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与700家。
第二十三章 与时俱进 涉足高科展多元
第一节 生命科技
2002年5月12日,长江实业宣布,已于5月20日向香港联交所正式申请分拆旗下生化科技业务——长江生命科技集团,于创业板独立上市。
第二节 卫视传媒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将目光投向了华娱卫视,他要将资本投入到新的篮子——传媒中去。
第三节 世界港口
港口投资是李嘉诚的主业之一。他进军内地港口市场,属于战略性投资。
第四节 玩具平台
2002年1月,李嘉诚决定投资广州,做一个为下一代提供娱乐的项目——玩具城。
第二十四章 回报社会 公益慈善是主业
第一节 带动残联
1991年李嘉诚与属下集团捐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亿港元,李嘉诚认为这是他从事捐款以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节 西部访察
2001年2月,李嘉诚考察西部地区的教育以医疗情况。
甚至在李嘉诚回到香港后,在百忙中还与几个残疾人孩子通信。李嘉诚的大爱天地可鉴!
第三节 基金如子
2006年8月,李嘉诚又宣布,未来将把1/3的个人财产捐做公益慈善之用,有关资产会放入其名下的李嘉诚基金会。没有一个人可以从中获取一分钱。他把基金会当成他的第三个儿子。
第二十五章 常青之树 儒商风度面面观
第一节 低调勤学
李嘉诚初事一贯低调。
他在内地和香港捐的善款,做的善事不胜枚举,更是以匿名形式捐出一笔笔巨款。他这样做,说明一不图名,二不图利。
第二节 洁身自好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嘉诚谨记中华民族的这句训诫。他对人慷慨,却对己严格。
第二十六章 危机创富 金融风暴不倒翁
第一节 逆市进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李嘉诚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
正是由于这种危机意识,李嘉诚毅然高壁垒,高增长,高回报。
第二十七章 老当益壮 风采依然“80后”
第一节 不言退休
到了2010年,李嘉诚已经是一位82岁的老人了,虽然已经后继有人,但他还没有作退休的打算。
结语
企业的强大是国家强大的名片。
企业家不贪财恋富,在更为高远的价值观驱动下,更能促使人们专注于商业智慧的挖掘和运用,这个就是一个真正富贵的生活境界。
李嘉诚悟透了商道,更是悟透了人生大道。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