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汤面的老祖宗“汤饼”

汤面的老祖宗“汤饼”

发布时间:2023-08-22 09:18:05     作者:面痴高文麒     浏览量:648    

汤饼

人类的文明始终随着时代而演进,饮食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也跟随着时代而改变。虽然几千年来,基础食材变动有限,但是烹调、调味等制作过程与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汤饼

汉朝时期对于面食的记载还不太多,不过从《四民月令》、《西京杂记》、《方言》、《释名》……等汉代札记的记载看来,今天各式各样面食的雏型大概都能在汉代找到端倪。

汤饼

汉代几乎所有的面食都叫做“饼”,《释名》这么解释:“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虽然“释名”提到胡饼等七种饼,但是都只有名字而已,实在无法辨认究竟是什么样的面食。

如果参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资料,大概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上笼蒸的叫蒸饼;炉里烤的叫胡饼(不过后赵石虎认为胡饼有讽刺自己之嫌,强迫改名为“麻饼”);烧饼中间包着碎肉有点像现在的馅饼;水里煮的就是汤饼。

在这一大堆饼里,特别要介绍“汤饼”,一般认为汤饼应该是一种汤面,可能就是“面片汤”。从目前的资料看来他真有可能是汤面的祖宗,关于它的故事也特别多。

《北史》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了儿子,效法民间设宴,以汤饼招待亲友,称为“汤饼宴”,从此婴儿出生第三天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就被称为“汤饼宴”一直流传下来。清代《笑林广记》则杜撰了一个笑话说:晋朝有一位皇帝,喜获太子,赐群臣汤饼宴,席间有位大官起立曰:“贺陛下祠嗣之有人,愧吾等无功而受禄。”皇帝正色曰:“卿何语!此事岂可使卿等有功?”

对于汤饼,描写得最传神当然是西晋文学家束皙,他所写的《饼赋》大概是中国第一篇歌诵面食的文章。对于汤饼他是这样说的“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也就是说吐气成霜的寒冷冬天早晨,最能够充饥暖胃的,还是一碗热腾腾的汤饼。

汤饼有多美味?当汤饼一端出厨房,“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路边的行人口水都流出来了,童仆看得眼睛都直了,端碗的侍者舔着嘴唇,一旁随侍的仆人直咽唾沫。虽然束皙因为这篇饼赋被当时文人批评,我却觉得这真是千古佳作。

《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另一个汤饼的故事:“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平叔就是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后来成为北魏的驸马,据说他是当时著名的“男神”,脸色洁白得让魏明帝怀疑他是不是涂了粉。为了辨明真伪,魏明帝大热天把何晏召到宫中,请他吃汤饼。这碗热汤面把何晏吃得满身大汗,吃完之后以红色的衣袖擦擦脸,果然没有擦粉,而且脸色转为红润。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汤饼就是贾思勰在北魏末年完成的《齐民要术》里提到的“水引”。其实“齐民要术”里的〈饼篇〉并不是贾思勰亲自调查的结果,他是引用是《食经》一书,可惜《食经》早已经失传。对于“水引”贾思勰是这么记载的,“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有趣的是这种做法在经历千年之后,竟然还存在,西安附近的阳凌一带有一种传统的面食“蘸水面”,这种面食的面条制作方式与《齐民要术》的“水引”大同小异。

虽然有不少关于汤饼、水引的记载,但是很可惜从来没有人纪录下汤饼的滋味,它究竟味道如何?今天已不得而知。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汤饼     汤面     老祖宗    
上一篇:检查结核的结核菌素试验为什么三天看结果才准确,为什么是摸皮下结节而不是看红印的大小来判断 下一篇:胡歌郑爽吴亦凡都不是本名?胡歌本名太尴尬,她爸和她一起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