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王月娥:箸子与簟席
发布时间:2023-08-21 20:23:22 作者:封面新闻 浏览量:228
文/王月娥
小时候,每当开饭前,大人总爱吩咐我们小孩子:“去把箸子拿来吃饭咯!”就在转身蹦跳着去拿筷子的当儿,我总是会纳闷:为啥要把筷子叫柱子呢?柱子那么大,那么粗,能撑起房梁,扛起屋舍。相比之下,这又细又短的筷子就是小巫见大巫啦,为啥它们还是同名呢?年幼的我不懂就去问爷爷,爷爷捋了捋他的白胡须,沉吟片刻道:“修房的大柱子有圆有方,能撑起大屋高墙;这吃饭的小箸子也是一头圆一头方,能经受高温滚烫,圆头保证入口顺滑,方头便于手握不打滑。”听了爷爷的话,那时的我似懂非懂——难道这吃饭用的箸子就是迷你版的柱子?
上学后,随着阅读的深入,当读到陆游的诗句“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箸每随缘”时,我才恍然明白——原来是“箸子”不是“柱子”!为了弄清楚这称呼演变的过程,我还专门查阅了资料:明代时,“筷”的称呼才开始兴起。它源自江南一带,据说当时有一些避讳的风俗,比如船家在划船,避讳说“箸”(住),因为这是说“停”的意思。于是他们反过来,将“箸”称为“快”,寄托了“行船畅快无阻”的愿望。因为多用竹子做成,后来加了个竹字头,成了“筷”。我的家在川北地区,离江南天远地远,怪不得还是习惯沿用古语“箸子”。当我把这欣喜的发现告诉爷爷时,爷爷欣慰地说:“还是读书好啊,书中自有明理处!”
和认识“箸子”的过程一样,“簟[diàn]席”一词起初我以为是“垫席”,就是农村家家户户用来晾晒粮食的大竹席嘛。当读了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才知道簟席的意思。在四川农村,大多数家庭房前屋后都栽种有竹子,长成后的竹子划成篾条或篾丝,编成各种实用的家什,大到席子、围挡、背篼、簸箕,小到撮箕、筲箕、鱼篓、箸篓等。无论是小小的箸子,还是大大的簟席,大多取材于竹子,所以它们的名字都有一个竹字头。
【征稿启事】
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