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共读西厢记,这一段你读懂了吗?
发布时间:2023-08-21 09:04:24 作者:红楼读书会A 浏览量:1023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都会对经典桥段“宝黛共读西厢”记忆深刻。因为太唯美了:春暖花开,慵懒的午后,宝玉偷偷携了一本西厢记,走到沁芳桥下的一片桃花园里。坐在一棵盛开的桃花树下的大石头上,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林黛玉扛着花锄,葬花归来。看到宝玉如此认真,走近一看,却是西厢。于是两人坐在石头上,一起欣赏。一阵风过,落红成阵,落在他们的衣服上,落在石头上,落在书上。桃花与美人共争辉,宝玉看呆了,读者也看呆了。
只是,若只看到这些,恐怕也辜负了曹公,辜负了这一段精彩和美好。要真正读懂《红楼梦》,还需要了解很多东西,比如这里的《西厢记》。要真的了解作者在这里在写什么,西厢记就是打开这个密箱的钥匙。
这一回的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然而正文里却并没有说到西厢记,而是说的《会真记》。那么西厢记和会真记又是什么关系呢?
唐朝诗人元稹曾经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古文传奇故事,叫《莺莺传》,因为里面有三十韵的会真诗,所以有人又将它叫做《会真记》。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超过诗,而且更加灵动俏皮,并可以配乐演唱。所以,有人就将《会真记》的故事改编成十二首的蝶恋花词,再加上部分散白演唱出来,名字就叫《商调蝶恋花》。到了金代,董解元又将它改编成了可以弹唱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的戏剧大家王实甫,又将它改编成了适合舞台分角色演出的戏剧《西厢记》。
曾经有人专门研究考证过,这里宝玉读的到底是《会真记》还是《西厢记》。其实,从前后文里出现的黛玉多次说出的句子可以基本断定,他们读的是西厢记。西厢记的演变过程,除了文体形式的变化,其实,故事的整个结构和情节,甚至结局都有所变化。最初的唐传奇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崔莺莺也被塑造成一个妖艳媚惑的祸根女子。而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时,整个故事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崔莺莺也成了一个抗争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坚贞不渝爱情的坚强女子的形象。
无论怎样演变,都改变不了它爱情故事的主题。所以,作者曹雪芹在这里并不是胡乱写了一本书而已。宝玉偏不偏的就带了西厢记而不是别的书,偏不偏的就被黛玉碰到而不是别人。
“宝黛共读西厢”,曹公要写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唯美的画面而已。他要借助西厢记的唯美来表达宝黛二人的爱情。如果你不了解西厢记,那么你一定不知道作者其实在这里写的是两个少年男女那种朦胧的情愫。如果你没有看过西厢记那些美丽的辞藻,你不会明白为何黛玉看了会如此痴迷,会看完后呆呆的愣在那里,而且还默默的记诵。如果你没看过西厢记,你不知道宝玉说出那句“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的身”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当宝玉说出这句话时,黛玉为何会脸红,并且嗔怪,还要假装告诉舅舅去。
假如你没有看过《西厢记》,其实并不影响你读《红楼梦》,因为并不影响剧情和故事的发展。可是,如果你没有读过《西厢记》,那么,《红楼梦》的精彩你也只能领略个皮毛而已。对于《红楼梦》,对于红楼里的其他书籍、故事和典故,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若是不了解,并不影响你读书。但是真的不了解,那么你也真的没法读懂红楼梦。
很多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一本书。对于这一点,我完全理解。因为要读懂它,需要多读很多书,需要了解很多知识。虽然很麻烦,可是,一旦了解了,一旦尝到了这里面的微妙和精彩,你会乐此不疲,你会兴奋不已。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