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中国建党100周年(建党一百周年是哪一年)

中国建党100周年(建党一百周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2023-04-06 15:39:46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945    

中国建党100周年(建党一百周年是哪一年)

7月9日上午9点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的农贸市场,一辆大篷车改装的舞台上,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开演。台下300多名观众摇着扇子,不一会儿就被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短暂安静后,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宁夏,一辆车、一群人、一台戏……1984年,宁夏话剧团将拉演员和道具的老解放改装成流动演出的大篷车,38年来,送到群众家门口的演出已有8000多场次,足迹遍及宁夏所有乡镇。

宁夏文化大篷车紧跟时代脚步、触摸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播种机、群众文艺工作轻骑兵的作用,把时代精神嵌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如今,大篷车已升级到第三代,设备也越来越齐全。流动舞台迭代的同时,大篷车的足迹逐渐从农村向厂矿、工地、校园和城市延伸,剧种从农村剧向儿童剧、都市剧、语言类小戏等拓展,内容更丰满、内涵愈厚重。

你们的戏必须对群众的胃口,真实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才有人看

无论酷暑严冬,大篷车下乡演出时,总有一位特殊观众,拎着凳子最早到场、最晚离场,却不看台上只看台下。这就是81岁的原宁夏话剧团团长、编剧王志洪。

我就看观众的反应怎么样,什么时候笑、哪个节点哭,根据这些对作品打磨提升。王志洪说。一部剧已巡演数百场,修改了无数遍,他仍会根据现场的反响不断完善。

1983年,王志洪刚接过宁夏话剧团的接力棒,就赶上一场遭遇战。改革开放带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电视机逐渐普及,剧院演出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那一年,宁夏话剧团只演了8场戏。

当时的宁夏话剧团仍执着于通过城市话剧打一个翻身仗。1984年,一部精心创排的《但愿人长久》公演,台上大幕拉开,赠出的1080张票只换来两位观众,一位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一位是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全团人的心一下子凉了。

上哪儿找观众?接下来如何生存?城市没人看,农村行不行?大伙儿为话剧团的出路争吵不休。最终,王志洪拍板:到农村去!

他带着两个干部骑自行车跑了银川周边的9个公社,这一趟,看到了希望,改革开放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就说一样不好,文艺不下乡了。这就是咱话剧的机会啊!

城市转战农村的第一站是银川市芦花台公社,演了两个老剧目。演出还没结束,观众就走光了,他们都说来了个走江湖的班子,正好碰见村头耍猴的,老百姓说猴子比话剧团演得都好。

当时银川郊区党委一位朱姓干部的话点醒了话剧团:请你们来演戏,不能瞎对付。你们的戏必须对群众的胃口,真实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才有人看。

我想起了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怎么服务好人民呢?首先得无条件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王志洪说,走向群众文化需求更加强烈的农村、把话剧送到农民家门口,既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也是发展转型的需要。宁夏话剧由此迈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你们的戏和庄子里的事一样一样的,一会儿让你哭,一会儿让你笑,还受教育

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公布,宁夏话剧《高沙窝脱贫记》《闽宁镇移民之歌》分别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

这些年我们创排了20多部农村题材话剧,宁夏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都有话剧补位。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蒋全洲说。

1984年,话剧团第一次到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体验生活。那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已激起无限的奋斗力量,宁夏偏僻的山村却还没有完全被改革的春风沐浴。与农民同吃同住,王志洪以贫困懒汉古秋林变自立自强模范的故事为原型,编写了剧本《包产到户》,排演前一遍遍讲给农民听,让他们指出哪些地方与事实有出入,不断修改完善。演出后,干部群众反响很好,当场就包出去26场戏,每场演出费500元,比城市话剧满场挣得还多。

戏有人看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观众都是农民,得送戏到家门口才行。就这样,第一辆大篷车诞生了。在乡镇集市、农村晒场、学校操场,只要人多的地方,大篷车就开演。有人端着饭碗吃着看,有人干脆爬到树上看。

没有奢华布景、炫目灯光,演员们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打磨出一个个文艺精品,送到田间地头,送进群众心坎。

《铁杆庄稼》演出后,许多农民争着报名外出务工;在工地上,《工会主席》的装台还没撤,农民工冲到后台找工会主席的扮演者,恳求帮忙维权;《农机站长》全区巡演,很多农机车驾驶员跑到后台,争着报名参加培训考证……

群众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最好的评判者。闽宁协作是东西部对口协作的典范。王志洪带领创作班底先后8次深入西海固和闽宁镇,听移民讲搬迁的故事、遇到的困难、经历的痛苦以及过上好日子的激动和幸福……历时3年创排了《闽宁镇移民之歌》。

你们的戏跟庄子里的事一样一样的,每个人在村里都能对上号,穿着打扮、行动坐卧,连说话的表情都一样。一会儿让你哭,一会儿让你笑,还受教育,美得很呀。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冯秀清说。目前,该话剧已在宁夏、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巡演300多场。

38年来,话剧这个艺术形式通过大篷车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年,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改变是真真切切的,通过他们,我看到了话剧的生命力。演了几十年话剧的宁夏话剧院副院长苏黎说。

我们是‘文化大篷车’的继承者,也要做未来的开拓者

宁夏话剧院一间办公室内,编剧曹东政和同事正在就儿童剧创作碰撞灵感。这个平均年龄32岁的编剧团队,都是曾活跃在大篷车流动舞台上的话剧演员。如今,他们正为宁夏话剧另辟新路。

这些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民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和线上的渠道多了,观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这决定了话剧的服务半径要扩大、作品内容要细分。

在移动文化大篷车行进的同时,宁夏话剧院还打造了固定的文化大篷车。在银川建设的100℃小剧场里,他们自创自排的儿童剧广受欢迎。但很快,因编剧人才紧缺、剧目储备不够,儿童剧出现断档。招不来编剧,这些曾经只擅长乡土题材创作的编剧们就泡到儿童文学里、扎进孩子堆,不断体验学习。他们与电视台合作,录制儿童剧教育的空中课堂,普及话剧知识,培养潜在观众。

今年‘六一’,我们尝试首次将爱国主义题材的儿童剧《少年英雄》搬上舞台,很多孩子都看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觉得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曹东政说。

这些年,文化大篷车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大篷车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一直在坚守中传承。

我们是‘文化大篷车’的继承者,也要做未来的开拓者。既深耕话剧主业,又要把话剧创排与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当前的民法典、反诈等主题宣传结合起来,以创作周期短、形式灵活的小戏小剧,走进群众心间。蒋全洲表示,要用好文化大篷车这个精神符号和有形载体,推出更多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艺精品。(记者 张文攀 王建宏)

来源:光明日报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建党     一百周年     100    
上一篇:奥运会有多少个比赛项目(奥运会项目有哪些) 下一篇:虎门是哪个省的城市(东莞虎门靠广州哪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