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首场新闻通气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8-18 20:54:02 作者:云上深夜快递 浏览量:166
2月23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了2023年首场新闻通气会,会议通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及成效并介绍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上获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等内容,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在严把环境准入关,牢守环保底线的同时,着眼“四个推进、四个助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具体体现为:
在“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方面,成都市先后印发《关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和《成都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将全市划定为133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建立起“1+5+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当前,市生态环境局正开展“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全国试点。同时以“三线一单”为前提,强化项目准入和后期监管,规范各类管控单元开发行为,协同支撑12个产业生态圈、58个产业功能区和20条产业链建设。
在推进环评审批提速增效方面,先后出台促进产业建圈强链16条措施、助力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取消环评初审、执行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指标3个环评审批要件,减少审批要件60%。将50大类报告表项目全面下放区(市)县生态环境派出机构审批,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及民生相关的19类编制报告书和111类编制报告表行业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压缩审批时间至12个工作日内,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减60%。协调争取成渝中线项目顺利获批,完成久隆水库、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127个重大项目环评审批。2022年,全市共审批项目环评1183个,总投资达1821亿元。
据悉,成都市温江区从市场需求侧和政府供给侧双向出发,换位思考企业在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的痛点和难处,系统梳理企业从开办、经营、成长到上市等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于2021年底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领域“提醒服务”,形成2类共8项生态环境“提醒服务”清单事项,通过平台、电话、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办理各类政务服务类事项提供提醒,去年全年累计发送各类提醒1212次。
在推进监管方式创新优化方面,分类制定工业、工地、汽修、加油站、商混站帮扶企业名单,对全市585家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上门“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送服务”,对近千家规上企业开展绩效评级提升培训,推动重点区域内施工工地、加油站、钣喷汽修企业全面打造绿色标杆企业。2022年,新增B级、引领性企业各21家、29家,累计创建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102家,C级(非最低等级)企业新增159家至426家。印发《成都市环境执法正面清单》,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8795家次,开展现场核实检查企业4784家次,开展指导帮扶15792家次,为企业和实体经济营造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
在助推全市绿色低碳产业方面,成立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推进小组,市政府印发实施《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功组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0余家在蓉高校院所、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成都产业集团已与中创新航合作设立10亿元凯博产业链基金,国电投(成都)绿色低碳基金首期规模达20亿元。天府永兴实验室已组织开展7个省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2022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签约重点项目46个,签约金额达1469亿元,77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101.6%。2023年,力争完成全市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投资超250亿元,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环境执法工作实现了从“末端执法”转变为“事前预防”、从“单点执法”转变为“面上普法”、从“传统执法”转变为“服务性执法”的“三个转变”,2022年共办理不予处罚案件601件。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云上深夜快递记者:余洋)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