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岩顶开荒地 战天斗地炼红心
发布时间:2023-08-16 17:43:08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浏览量:514
开垦荒山
凿养猪洞
写诗作画
□ 记者 项玲慧
“高耸入云的千丈岩上,
风雪漫天飞扬,
艰苦的战斗生活啊!
把我们锻炼得志坚如钢。”
这是50多年前青年敢闯队鹅毛大雪中爬上千丈岩,面对着一片白茫茫的山,精神振奋地写下的壮语。
1968年11月底,一支由八名知识青年组成的青年敢闯队,登上了千丈岩,向荒山进军……
提起千丈岩,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奉化溪口的著名景点千丈岩瀑布。事实上,在武义也有“崇岩壁立,高千仞”的千丈岩。半个世纪前,武义千丈岩是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的全国典型,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慕名而来,会聚武义千丈岩顶扎寨垦荒。“千丈岩上炼红心”红极一时,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曾以大篇幅进行报道,他们的事迹还被编入1973年12月印刷的浙江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教材。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千丈岩顶,当年知识青年们用山锄一耙耙开垦出来的茶园、果园,至今郁郁葱葱。
近日,记者找到了“千丈岩上炼红心”领头人、武义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林关根,忆往昔中,年近八旬的他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当时不叫泉溪,叫项店公社。1967年夏,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李正多同志从山西大寨参观回来,就提出了开发千丈岩的计划,这个计划当时还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些人怕苦,有些人怕开垦不好,有些人怕摊子大、担子重,也有个别人反对这个计划。于是组长向大家介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在七沟八垅的虎头山上,用双手叠起梯田,种出了很好的庄稼的先进事迹。”时任村民兵连连长、团支部书记的高中毕业生、知识青年林关根站起来支持组长的开荒计划,他说:“事在人闯,人定胜天。大寨人用双手改造了虎头山,我们也有一双手,也一定能建设好千丈岩。”就这样经过争论,1968年11月,由林关根任队长,八个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青年敢闯队,上千丈岩,向荒山进军!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我们的开荒决定没想到无意中走在全国前列。”林关根高兴地说,这一来,队员们干劲更足了。
上山后,青年敢闯队以岩石做灶头、以竹片做睡塌,大家过上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日子。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千丈岩上一片冰霜,大家冒严寒、踏冰雪,天天开荒,清晨起来没有水,他们只好敲冰化水煮饭;山上荆棘丛生,树根缠着岩石,四公斤重的山锄,使劲一撬就断成两半;树根没有挖出多少,踩在雪上的脚却冻坏了……干了一阵又一阵,一大片一大片的荒山被开垦出来了。
“严寒对我们这些很少吃过苦的知识青年来说,毕竟是严峻的考验。十七岁的队员李加有,因为衣单被薄,经不住寒冻而下山了,小李的下山,影响了其他人。”林关根回忆着,“李天法就是其中一个,为此,大队革命领导小组为了帮助山上青年坚定革命意志,召开了忆苦思甜大会。此次大会坚定了李天法开发千丈岩的决心,忆苦思甜大会后,我们回到了千丈岩上,天下着鹅毛大雪……”
经过四年奋战,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山腰白云缭绕、脚下峭壁陡立的千丈岩上削平16个山头,开垦荒地300多亩,在岩石上凿了5个养猪洞和1个饲料贮藏洞,既发展了生猪生产,又积起了大量肥料。昔日荒凉的千丈岩,如今是层层梯田,茶丛新绿,果树成林,展现出一幅又新又美的画图。他们栽种的大豆、茶、番薯、荞麦、药材等都获得丰收……
林关根回忆说,那时候的劳动、生活虽然艰苦,但很有乐趣。白天开荒种地,晚上就着煤油灯谈天说地、写诗作画。山上野兽多,他们亲眼看到过老虎、野猪、猫头鹰、猴子等。“最漂亮的是山凤凰,羽毛白白的,像天鹅一样,很可爱”。千丈岩名气大了以后,在全国各大媒体纷至沓来的同时,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也慕名而来,开荒队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30多人,队伍不断壮大。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千丈岩故地重游,重温知青们扎寨垦荒的感人故事。30多位千丈岩开荒队的知识青年在结束锻炼回到各自岗位后,都以各种方式“展宏图”,在广阔天地各有作为。千丈岩知青开荒队被评为浙江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开荒队最早的8名队员,除林关根和当年的骨干队员、退休教师赖耀卿在城里工作退休外,其余均在家务农。
如今,千丈岩正在开发旅游,当年的知青屋保护完好。同时,为弘扬当年千丈岩知青以汗水和热血铸就的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旅游开发中,千丈岩景区以得天独厚的万亩竹海森林资源为基础,当年知青文化为背景,特地保留了当年知青住过的房屋,并盖起了一座座小竹房,拉起了索桥和滑雪场,青山环绕、碧水涟漪,游客纷至沓来。知青们开垦的茶园、果园,命名为人民公社景点,彰显敢闯敢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在万亩竹海、知青文化熏陶体验中锻炼胆量和魄力。
收藏